麓山寺碑的技法特点及相关问题
作者:易铭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5期
摘 ; 要:《麓山寺碑》被世人称赞为“北海三绝”碑,遒劲壮美,甚得历代评书家的推崇。《麓山寺碑》巧妙地把豪放、飘逸、浑厚的气势融入二王之中,使其极大的增强了线条中的强劲和动感,给予人们以节奏强烈、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感受。 关键词:麓山寺碑;线条韵味;书法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5-0022-02 一、《麓山寺碑》及作者简介 (一)《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
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家李邕完成于公元730年,属于北派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麓山寺碑》被看作是各宗教之间的文化交融与展示各个宗教特点的印记。岳麓书院是每个长沙人都熟悉的千年学府,那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头,而《麓山寺碑》也同那副对联一样,成为这里千百年来生机勃勃、生生不息的文化源头之一,把麓山寺历代的沿袭清楚地记录了下来,此碑也成为了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之一。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而岳麓山被古人视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衡山之麓即是指代岳麓山,岳麓山与南岳衡山的宗教仪式是密不可分的。在东晋之前,岳麓山是道教修行的场所,从西晋时期开始,由于佛教的南传,这里也开展许多佛教的重要宗教仪式。西晋泰始年间,麓山寺建成,佛教文化的传入,加上经历数个朝代交替更迭,硝烟弥漫、战火四起,封建时期的人们迫切地需要精神层次的依靠,可想而知岳麓山的人潮、香火已是不可小觑,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得岳麓山渐渐成为丝弦婉转,不可多得的佛道佳境.好学之人自四方云游至此,结庐隐居。唐代的书院教育开始萌芽,至北宋,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官学的新的教育制度,各种文化元素的结合为开辟书院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所以,在中国文化史上,岳麓山即成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历史符号。《麓山寺碑》恰恰是记录麓山寺佛教由平至盛的一块重要碑刻。有一说法为《麓山寺碑》实际是李邕化名所撰,碑文高度为272厘米,宽度为133厘米。身为典型的唐风格碑刻,碑额处饰有龙纹,额心打有圆形孔洞,加上篆书“麓山寺碑”题首;再取唐代森严的法度炮之,沉着中不乏一丝飘逸,笔势与结体甚为险之,连续不断中却又不失端庄之意,从而展现出绰约多姿、壮观大气的唐代风韵。 (二)李邕简介
李邕(公元678-747年),字泰和(太和),在地方任官多年,因官至北海太守,所以世称“李北海”。江都(今江苏扬州)人。《苍润轩碑跋》中云:“岳麓寺碑笔势雄健,在云麾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古泉山馆金石文编》中云:“李北海麓山寺碑最为艺林所重,其笔力雄健浑厚,故能深入魏晋诸名家室。”《庚子销夏记》中更评:“岳麓寺碑虽已残剥,然其锋颖尚凌厉不可一世,北海奇人,故所书尔尔,若俞仲蔚谓此碑胜云麾,必有所见也。北海书宋初人不甚重之,至米芾而稍袭其法,又至赵文敏,每作大书,一意拟之矣。①”李邕将行书意境带入碑中,集各家之所长,艺术见地很高,曾说:“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为后世学书箴言。此碑中的笔划刚劲有力,结构宽宏,庄严肃穆中且有一份险峻,能做到横竖自如,张弛有度,所以董其昌评价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把他与王羲之相提并论。存世著名的有《叶有道碑》《楚州娑罗树碑》《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李秀碑》五通,其中以《岳麓寺碑》、《李思训碑》最为著名。《麓山寺碑》其书笔势如健,结体奇崛,为艺林所重,与《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并称杰作,或以为过之。黄庭坚评其书云:“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力太深耳。”王世贞认为:“览其神情流放,天真烂漫,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是唐开元八年(720年)刻,存于陕西蒲城县。它亦是一块行书碑,用笔巧妙灵活,生动活泼。《李思训碑》与《麓山寺碑》先后相距十年,后者正是作者在不如意时,而前者且在复而得宠之时,不难看出纵宕与沉着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很好地反映出了李邕的精神写照,实为其书之极也。《李思训碑》规模很大,历来与后者作为李邕的代表作称美于世。但和晚十年所书的《麓山寺碑》相较,其遒劲、丰美、含蓄方面应略逊一筹。 二、《麓山寺碑》的技法及相关问题分析 (一)用笔分析
《麓山寺碑》是“北海如象”书法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李邕是在遭贬谪的时期写下的此碑,才华横溢却遭人嫉妒,立马会有一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内心情绪洋洋洒洒飘落在笔尖,一泄如注地倾入到难见端倪,由于瞬息万变的书法线条,从而形成了挺拔有力,抗鼎拔山的壮美艺术风格。在《麓山寺碑》中,李邕巧妙地把豪放、飘逸、浑厚的气势融入二王之中,使其极大的增强了线条中的强劲和动感,给予人们节奏强烈、充满阳刚之气的壮美感受。在用笔上一反二王行笔的韵味,爽爽然有侠士之风;笔下犹如挟风驰电掣一般,起讫分明,轮廓突出,一点一画也没有拖泥带水的弊端。有的笔划一通到底,仿佛要蔓延到宇宙的尽头;有的笔划犹如行军于夜晚,且行且停;有的笔划仿佛在逆流中穿梭,生机勃勃;而有的笔划则犹如急促的琴声戛然而止。在《麓山寺碑》中,李邕把行书、真书、草书三个书体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字字独立而又血脉相连,犹如一曲温文尔雅、而又气宇轩昂的交响曲。接着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麓山寺碑》中的笔法技巧:(1)此碑书写风格以行为主,行楷辅之,行草相间其中。唐代吕总《续书评》所评价的李邕:“行书如华岳三峰,黄河一曲。”②其中“华岳三峰”的比喻可以理解为万象峰峦般稳固而又气象万千。这一方面所指的是行书中杂入的楷书;另一方面则是所指其某些行体字中的类楷书笔划,如“天”、“廊”(图2、图3)等字。而“黄河一曲”则是指李邕行书笔划连绵相接的笔意和跌宕起伏的审美乐趣。这里也包括了两个方面,即为行体字中的草书笔划或偏旁,以及行体字中间入的少数草字,如“德”、“众”等字(图4、图5);(2)间轻间重,抑扬顿挫,节奏强劲,神采飞扬。《麓山寺碑》中的用笔,有的笔划身轻如燕,好比矫雁略过长空;而有的笔划则是“顿之若山安”,厚重少文,力拔千钧,缓急相间,轻重交合,给人一种音乐般的审美享受。如“创”、“伐”等字(图6、图7);(3)以魏法入书,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圆皆有,庄重祥和,浑然天成。《麓山寺碑》中的许多字取魏碑笔划入书,方笔较多,稳重方峻,如“有”、“顶”等字。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的字的收笔部分采用的是以厚重为主的收笔,有时方圆并用且不露痕迹,如“新”、“见”等字(图8、图9);(4)左低右高,重心偏移,突出主笔,气势磅礴。《麓山寺碑》中的横画倾斜程度较大,从而能形成强大的动势。有些字刻意地将整个字的重心科学地往右上角进行适当的拉扯,使得字形更有韵味。有的字作者刻意夸张主笔,尽显舒展之意,如“武”、“未”等字(图10、图11),塑造出一种张弛有度的视觉感受,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5)入笔轻巧,行止相当,张弛有度,俊俏庄严。《麓山寺碑》有的字入笔时十分轻巧,好比捕猎之前的狮子,而在行笔当中又不失稳重之意,这种八笔方法多为露锋切入,接着急转直下,然后减速慢行,如“净”、“地”等字(图12、图13)。 (二)艺术特点
当我们回过头来通篇看碑时,《麓山寺碑》成为艺林所重,是名副其实的,从总体上看,整碑风格体现出一种跌宕起伏、有骨力含在字内之感。通碑给人的都是阳刚之感,笔笔稳健、浑厚,方折之间也透着挺拔的气息。有骨力洞达,磅礴大气,刚柔并济之美。谈到此碑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集行楷风格于一体,水乳交融。在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行书的笔意,又在结构上融入了楷书的成分,使得整块碑的书体气势缓而大,不但突显出笔法精到,而且在每个字的关系处理上交代得清清楚楚,方寸之间有寻丈之势。整篇碑文都给人一种很有骨气的感觉,北朝书家以骨胜之的审美观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其书法的字形、笔划、造势等方面已经明显表现出“我”是北朝碑文的事实。同样,韵味十足的细节从另一方面透露出南朝书法的秀色可餐。不仅如此,整篇碑文用笔含蓄,横向、纵向笔划多以方笔展现,导致了笔划和神韵之间的壮秀之体,而撇、捺笔划中,常出现的又是圆笔或折笔,可见在叔父虞世南得到影响之下,李邕在《麓山寺碑》中开创了以行书的气韵来创作楷书,使得点画更加行云流水,结构有了翩翩之意,给予了自开唐以来严格遵守法度,端庄儒雅的楷书一份生机这种取各家之精华,亦能在各家之上的艺术创作意识使得李邕开创了焕然一新的书法艺术风格。二、仅在书法风格上来说,《麓山寺碑》彻底地展现了李邕在书写行书时那种豪放大气的风格。儒雅,俊秀的书法风格是自王羲之时成为典型的,而这种隽秀的书风基本成为了书坛之中的主旋律。李邕学书虽是学王,但是在学王的过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一沉不变的;而是不拘成规,勇于创新。所创之作具有遒劲坚挺,豪迈挺拔的态势。王右军被世人称赞为龙和凤,而李北海则被赞为如象如鹰;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进一步把李邕的书法比喻成“如熊肥而更捷。”③
(三)《麓山寺碑》和《集王圣教序》的对比
有人说《麓山寺碑》跟唐释怀仁《集王圣教序》俨然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其实不然。《集王圣教序》刻王羲之行书字,所谓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以玄奘法师整理的佛经所撰写的序言和太子李治所撰写的记。怀仁和尚逐个选用王羲之的字,将这两篇文章集字刻碑,此碑现存于西安碑林。因为唐太宗酷爱王书,所以此碑的精致、细致程度可想而知。此碑中的字只有少数的楷书和草书,绝大多数都是以典型的形式呈现。王羲之的行书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都是秀美,灵动,飘逸,柔中带刚这些形容词所形容的。《集王圣教序》中的点画用笔非常的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活多变,方圆皆有,以藏锋、露锋、中锋、偏锋各种方式于一体,且笔笔都是力透纸背,并没有飘飘然的感觉。钩划拥有众多形态,浑圆饱满。折划分方圆两种,提笔过渡,紧接按下,之间已暗藏转锋换笔,连贯且自然。点划即是最为精彩的,有竖点、斜点、圆点、垂点、挑点等。充分的表现出点法与其它部分的呼应,以展现出字体的态势。横画则呈现一波三折的形态,表现出线条的飘逸与灵动,提按、顿挫明显,多是“首尾粗,中间细”的形状,细如秀发,粗如石柱。王羲之行书本有的精致、灵逸、清雅、纯厚的特点,促成了线条一波三折的韵味,追求富有弹性的高质量的线条。在《集王圣教序》中增强点画之间关系的同时,进而突显点画之间的动感之势,在笔势连贯这方面的表现非常精彩且自然。王羲之一变汉魏质朴书风,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其行书遒美劲键,而又富于变化,纯正自然,为历代所崇尚,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结语
纵观李邕《麓山寺碑》之大成,前人之述备渐变魏晋之风,破六朝之法的趋势,但李邕以力挽狂澜的气度守住“二王”,并进一步发挥着个人特长,遂成为唐一代大家。庐藏用云:“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麓山寺碑》是李邕书《李思训碑》之后的又一正行书杰作,明王世贞云:“余友俞仲蔚谓余言:„北海岳麓寺碑胜云麾。‟余亟购得矣,概而言之:《麓山寺碑》的风格浑厚有力、端庄稳重,结体张弛有度、峻峭挺拔,用笔坚实遒劲,实为骇世之作。④李邕书风,风标自远,笔势雄姿健肆,其撼山拔树之势于《麓山寺碑》中更可见一斑。初观《麓山寺碑》总感觉此碑多有集右军字《圣教序》之意,但又不如《圣教序》那样飘逸秀美,故不以为然。在多次细致的观察后,发现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此碑虽有右军法,而又不泥右军之法,多了几分苍劲、雄厚,且气度非凡,遂渐喜之心油然而生。可以说,从李邕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入王出王的轨迹,探索他用笔、结体的成功之处,势在必行。唐代书法以注重法度为主,可谓法度森严。因而,书家多以楷书名世。李邕的名气则多在初唐四家以及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之下。到了五代时,释亚栖著《论书》,主张书法通变,这才使李邕之名与唐名家齐名并列。《论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评:“凡书通即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若执法不变,纵能入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是书家之大要。”其实,唐人书家都是变六朝法度的先锋,自褚遂良后便一发不可收。所以我觉得,在李邕的《麓山寺碑》中,将行书带入碑刻,这一变化就是一次成功的变法,他将魏晋时期的书风保留,进而充分散发魏晋书风,最终开启一代书风。 注释:
①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66. ②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12.
③李洪智.李邕的行书艺术及对后世的影响[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④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349. 参考文献:
[1]胡源,白羽.唐代书法艺术得到主旋律:阳刚之美[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
[2]张世杰.唐人“尚法”源流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3]熊寿昌.简述褚遂良的楷书在唐代书法中的过渡作用[J].鄂州大学学报,2001(01). [4]李唐.《麓山寺碑》技法浅析[J].书法世界,2003(08).
[5]王倚平.飘逸跌宕骨力坚劲——从《麓山寺碑》看李邕书法的特色[J].1992(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