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90 分钟 分值:100
温馨提示:认真审题,用心思考,仔细检查,相信你一定能考出好成绩!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49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máo dùn jī fěng fàng sì háng xíng jì cè
wéi gān xià hu hǎi ōu chuán cāng liě zuǐ
二、选择题。(计19分)
1.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引荐.(jiàn) 孙膑.(bìn) 钻.来钻.去(zuàn) 其人弗能应.(yīng ) B.鬻.盾(yù ) 及笄.(jī) 龇.牙咧.嘴(cī liě) 出谋.划策.(móu cè ) C.放肆.(sì) 模.仿( mú ) 豆蔻.年华( kòu) 耄耋..之年(lǎo zhì) D.一艘. (sōu) 桅杆. (gān ) 期颐.之年(yí) 夫.(fú)不可陷.(xià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喵准 撕扯 吓唬 风平浪静 B.裳识 胳膊 铁钩 哭笑不得 B. 海鸥 炮弹 信任 跃跃欲试 D.蠃了 纵横 航海 胸有成竹 3.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④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下列选项中,后面的词语不是解释前面加点字的一项是( )。 A.吾盾之坚. 坚固 B.道.旁李道路 C.溺而不返.返回 D.守.株待兔遵守 5.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溺而不返. 迷途知返. B.守.株待兔 守.护边疆 C.道.旁李 道.听途说 D.出谋划策. 策.马扬鞭 6.下列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饮而尽. 筋疲力尽. B.陷.子之盾。设下陷.
阱 C.出谋划策. 策.马扬鞭 D.极.目远眺 登峰造极. 7.下列成语不都是出自寓言故事的是( )。
A.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囫囵吞枣 C.邯郸学步 亡羊补牢 滥竽充数
B.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D.破釜沉舟 南辕北辙 叶公好龙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B.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C.其人/弗能应也。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9.“他正是不惑之年,看起来却像个古稀老人。”句子中的“他”到底多少岁? ( ) A.30岁 B.40岁 C.60岁 D.70岁
10.“王爷爷已年逾古稀,但每天早上仍然坚持锻炼”中的“古稀”指人( )岁。 A.六十 B.七十 C.八十 D.一百 1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B.古时候男子行“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是在二十岁时举行的。 C.“而立”“花甲”期颐”分别指的年龄是30岁、80岁、100岁。 D.女子年满十五岁称为“及笄”。 12.下列说法不准确的是( )。
A.及笄:孩子年满十五岁 B.古稀:指人到了七十岁 C.而立:指人到了三十岁 D.不惑:指人到了四十岁
13.“花甲、古稀、不惑、而立”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而立 不惑 花甲 古稀 B.古稀 不惑 而立 花甲 C.而立 不惑 古稀 花甲 D.花甲 而立 不惑 古稀
14.“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以( )行英雄之事,为东吴立下赫赫战功,由此名震天下。
A.豆蔻之龄 B.而立之龄 C.弱冠之龄 D.花甲之龄
15.“孙膑( )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田忌( )转败为胜。”一句中“( )”里应填入关联词语,下列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只是……就…… B.只有……才…… C.虽然……但是…… D.不但……而且…… 16.“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为什么四十秒钟的时间太长呢?请选择分析正确的一项( )。
A.因为水手们的心里很焦急,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快点浮上来。 B.因为水手们感到愧疚,对不起船长的儿子。
C.因为水手们在大海里有危险,所以想早点儿救出孩子。 D.这是水手们的感觉有问题,其实根本没有四十秒的时间。 1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
A.多读书,可以丰富和提高我们的知识。 B.班子成员讨论并听取了李校长的报告。 C.孩子犯了错误,做父母的不应袒护他,而应该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D.下课铃响了,争先恐后的同学们来到操场。 18.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和她的闺蜜聊起她们的豆蔻年华....、青葱岁月时,笑得前俯后仰。 B. 我的小舅舅已经到了而立之年....
,姥姥希望他能够成家立业。 C. 爸爸正值不惑之年....,处事果断干练。D.爷爷今年60岁,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仍然精神矍铄。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是“买”的意思。
B.《田忌赛马》是典型的以强胜弱的故事。
C.《跳水》告诉我们要学习船长在危急时刻果断处理问题,遇事冷静思考的做法。 D.《自相矛盾》选自《战国策》。 三、填空。(10分)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而立, 不惑。”
2.老爷爷笑着说:“我七十岁了, 之年,比不得你们年轻人有精神。” 3.小小十三岁了,正值 年华,活泼可爱。
4.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 ,这时行冠礼,以示成年。
5.《自相矛盾》这一则寓言,出自《___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夸自己的东西要有限度,不要夸得____________。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没有最好,____________。所以说话或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像那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那样说话前后相互抵触、 .____________了。 6.《田忌赛马》中,孙膑让田忌拿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胜了第二场。第三场,田忌拿______.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胜了一场。田忌能够赢得赛马的原因是: 。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 . . 。 7.《跳水》的作者是 国作家 ,船长要孩子往水里跳的原因是: 。从中可以看出船长是一个 的人。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0分) 1.难道你还不服气?(改为陈述句)
. 。 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
. 。 3.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改为转述句) . 。
4.课堂上,陈亮请老师到前面讲一个故事。因为陈亮的嗓子有些嘶哑,但是他讲得很认真。同学们专心地听着,他刚讲完,老师首先第一个鼓掌,同学们也跟着鼓掌,教室里爆发出激烈的掌声。(用修改符号修改这段话) 5.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1)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写时间过得缓慢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26分)
五、非连续性文本阅读。(7分)
中国式过马路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种不文明的交通行为被网友戏称
为“中国式过马路”。 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学校开展主题为“遵守交通规则,安全 文明出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下图是对苍南县小学学生路遇红灯后,行为与心理状况的统计
材料二:对于这种行人集体闯红灯的行为,交通管理部门准备出台政策整治陋习。在大路口,对群众性闯红灯的行人,要处罚前三名;在小路口,对闯红灯的行人,将全部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对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或家庭困难者,交通管理部门也准备了几项辅助措施,如罚款可以改成在自愿的基础上当两个小时的交通志愿者,也可让他所在单位的领导或社区管理者到现场共同接受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1分)
A.98%的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以各种理由闯红灯。 B.“中国式过马路”在学生当中普遍存在。 C.学生对“中国式过马路”认识并不深刻。 D.学生都遵守交通规则,没有闯过红灯。 2.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整治行人不文明交通行为的两个措施。(2分)
. 。 3.请你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危险行为,拟写一句劝诫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语。(不超过20个字)(2分)
. 。 4.“中国式过马路”反映的是人们遵守规则的问题,请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遵守规则?(2分)
. 。
六、小古文阅读。 (8分)
陶侃惜谷
陶侃①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②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③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陶侃:东晋时期著名军事家。 ②聊:随便。 ③贼:毁坏,损害,伤害。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陶侃尝.出游:______________ (2)执.而鞭之: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执而鞭之”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B.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C.问之.:曰“欲作针。” D.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文中的陶侃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外阅读。(11分)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举兵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兵前往救韩。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即派太
子申、大将庞涓率兵10万阻击齐军。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了。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素以
剽悍著称,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
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的途中,发现
齐军遗下的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了一半,他又振作精神,命令士兵加速追赶。
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3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
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
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地丢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的一株,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部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遍地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
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株剥了皮的大树上写有数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
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认为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成全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于是,他手持佩剑,自刎而死。魏军失去主帅,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
了魏太子申。
1.下面哪一项是马陵之战的敌对双方?( )(1分)
A.孙膑、庞涓;太子申 B.田忌、孙膑;太子申 C.庞涓、孙膑;齐威王 D.齐威王、庞涓;魏惠王 2.关于孙膑的思维过程,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减灶示弱——利用弱点——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B.减灶示弱——诱敌追赶——利用弱点——伺机伏击
C.利用弱点——诱敌追赶——减灶示弱——伺机伏击 D.利用弱点——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3.庞涓在追赶齐军时心里惴惴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2分)
A.认为对方兵强马壮 B.以为对方粮草充足 C.以为双方势均力敌 D.对方已显疲惫
4.庞涓追敌过程中,随着发现灶量的变化,其心理的变化是:不安—— —— 。这体现出他 的性格特点。(2分) 5.根据短文内容推测,孙膑最有可能与下面的哪个典故有关?( )(2分)
A.围魏救赵 B.赤壁之战 C.完璧归赵 D.四面楚歌
6.你认为孙膑是个什么样的人?请根据短文内容说明。(2分) . . . .
第三部分 写作(25分)
你喜欢探险吗?你读过有关探险的书吗?让我们编一个惊险刺激的探险故事吧。写作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心情的变化。题目:我的探险之旅。
[来 源:Z.xx.k.Com]
[来源:] [来源:Z&xx&k.Com]
[来源:]
答案:
一、矛盾 讥讽 放肆 航行 计策 桅杆 吓唬 海鸥 船舱 咧嘴
二、1.D 2.B 3.C 4.D 5.D 6.A 7.D 8.D 9.B 10.B 11.C 12.A
13.A 14.C 15.A 16.A 17.C 18.D 19.C 三、
1.三十 四十 2.古稀 3.豆蔻 4.弱冠
5.韩非子 无边无际 只有更好 自相矛盾
6.上等马 中等马 中等马 (2)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善用自己的长处,找到新的解决途径和办法才能成功;
7.俄 列夫·托尔斯泰;跳海可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沉着冷静、机智果断
[来源:学,科,网Z,X,X,K]四、
1.你应该服气了。
2.任何东西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任何东西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3.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他的主意办,一定能让将军赢。
4.课堂上, 到前面讲一个故事。 陈亮的嗓子有些嘶哑,但是他讲得很认真。同学们专心地听着,他刚讲完,老师 第一个鼓掌,同学们也跟着鼓掌,教室里爆发出 烈的掌声。
5.时间变幻之快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墙壁上的时钟永远不急不慢地走着,我低着头站在那里,感觉时间似乎早已停滞不动了。 五、
1. D 2.①在大路口,对群体性闯红灯者,处罚前三名。②在小路口,对闯红灯的行人,全部处以50元以下的罚款。3. 示例:宁等一分,不争一秒,红灯短暂,生命无限。4.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准绳 六、
(1)曾经。 (2)捉拿。 2.B 3.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毁坏人家的稻子! 4.正直,爱民如子,珍惜粮食和人民的劳动成果。 七、
1.B 2.D 3.C 4.振作 骄傲 武断 5.A 6.孙膑是一个智谋过人,心思缜密,深谋远虑的人。从“减灶示弱,诱敌深入”可以看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