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9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7 No.9 2014年9月 Journal ofChange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2014 浅析“帘 ,意象在李清照词中的运用 吴嘉敏,木斋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 有宋一代,“帘”意象在词中的运用层出不穷。作为屈指可数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中自然也少不了带着些 许闺阁色彩的“帘”。帘——这个看似普通的意象,却在李清照的肆意挥洒之下构筑出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时而高卷、时而 低垂的状态,亦隐含着词人所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 帘;李清照;意象;审美类型 [中图分类号】 I 206.2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吴嘉敏(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 木斋(1951一),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诗词史。 词人们的亲睐”。…简单的一层帘幕便可以把帘内有限的个 一、概说 体空间和帘外无限的自然空间相分隔。最初,出现在先秦时 谈及我国的园林艺术,颇为讲究的原则便是“以有限面 期的帘仅仅是起到遮蔽门窗的作用,帘幔掩于门窗之上,用 积,造无限空间”。就像一幅山水写意画,须将千里江山浓缩 以避寒、挡风、遮光。而后,随着文明历程的演进,帘的朴素 于有限的尺幅之中,已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为了企及这一 意义不断改变。进入文明社会后,帘又成为了一种身份地位 目标,治园者通常会走“分隔”的捷径来开拓空间、增设景致, 的象征。《事物纪原》卷八引 L》日:“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 但若要分隔,便离不开回廊、假山、曲径、漏窗等实物。移而 夫以帘、士以帷。”具象的帘帷的确只是一层薄幕,然而极受 观词,其理亦是如此。 词人们亲睐的这层帘在词作这一特有时空模式之下,便摆脱 品读千古流传的诸多词作,平铺直叙的为数不少,其辞 了遮蔽风寒等种种俗用,衍生出了如诗如梦的境界。 含义浅近,缺乏细嚼的韵味,这种表露无疑的作品绝非上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 而能够堪称绝佳的往往却是那些回环婉曲、含蕴隽永之作。 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纵观“帘”这一意象为词作所营造 倘若要取得这种轻婉蕴藉的效果,那就无法规避典型意象在 的境界,不得不可谓是重彩纷呈。而在李清照这位女词人笔 词作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帘”意象所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悟却也毫不逊色。在其 “帘”作为词中一个颇为典型的意象,其使用的频率之 所流传下来的49首词作当中,出现“帘”意象的有13首,比重 高、使用的词人之多可谓是首屈一指。但单就个体词人所作 之大自不必多说。概而言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审美类 之词来看,女词人李清照在其词作中使用“帘”这一意象极 型:纤弱娇柔之美、幽静朦胧之美、真切质朴之美。 多,这一定程度上与其自身的性别因素有关。“帘”可以说是 (一)纤弱娇柔之美 一种与闺阁紧密相关的实物,其在婉约风格词作中出现的次 清人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李东琪词论云:“诗庄词媚,其 数往往要比在豪放风格中出现的多。男性词人代女子作闺 体元别。” 所谓“柔”,多指的是“阴柔”、“纤柔”、“细柔”、“柔 音时,也颇喜用“帘”的意象。代言体已是如此,更何况且是 弱”等,常与“豪壮”、“雄豪”、“阳刚”、“雄壮”等概念相对,形 女子之身的词人李清照抒发自我忧愁幽思之时呢? 容一种纤细柔婉的艺术风格。所谓“媚”,则是与“庄”相对, 形容一种妍丽妩媚的艺术风貌。因而,词体柔媚所表现出的 二、“帘”意象的审美类型 是一种阴柔之美,极富女性化色彩。词体抒情,有时往往抒 “在我国古代社会,人们非常注重以气的流通来达到阴 发的是缠绵之情。也正因为如此,“帘”这一意象便完美地契 阳相和,故多建造宽房大屋,房内多用木柱支撑,用墙壁少, 合了这种审美风格的要求。 呈开敞结构,因此,帘、幔、帷、屏、幕等便被用来遮蔽视线、营 .李清照的词作中通过“帘”这一意象描绘了其柔婉忧伤 造个人空间。而帘又以其‘隔而不隔、不隔而隔’的特点尤受 的女性形象,一层薄帘将“自己”囿限于四四方方的房屋闺阁 一l19— 之内。“轻柔的帘隔开了家园与社会,隔开了相思的人”。 试 曾为失宠的陈皇后写过流传千古的名篇《长门赋》o[5J李清照 将自己的居处比作“长门”,意在表明丈夫离家后的孤独。较 看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 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之陈皇后,她此时虽然不是被弃,却同是幽居。“春草青”表明 春天已经到来,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隐含之意则是春 草已青而良人未归。梅花还未开尽 且是初春赏梅的好时 节。晨起饮茶,想起与丈夫赌书泼茶的情形,亦似昨日梦 境。下阕笔墨一转,时间移到了黄昏时分。“花影压重门,疏 帘铺淡月”二句简单十字却凝聚着词人的浓厚情思。梅花的 倩影通过稀疏的月光投射在一重一重紧闭的门扉之上,虽然 唯美却很寂寞。黄昏之后,月亮爬上了夜空,淡淡的月光逐 渐铺满了大地,也铺满了窗前的整个帘,一切都变得寂静无 声,帘上疏淡的明月之光,清冷凄凉,整个房间都沉浸在了一 片静谧当中。帘内的思妇情绪波荡,此时的孤独寂寞亦是无 法排遣,帘外冰冷的月光无声无息,使得帘内的人儿更加伤 这首词李清照作于与丈夫赵明诚婚后不久,两人志趣相 投,伉俪情深,无奈“残酷”的现实境况使两人不得不分开,独 居已久的李清照十分思念自己远在外地的丈夫。平日的思 念早已堆砌厚重,何况今日恰逢重阳佳节,那种思念之情便 更加浓郁。据词中“重阳”一词可知此作写于秋天,秋天本来 就是个愁人的季节,万物都将归于萧条,人的心绪也随之低 落。空中的薄雾缭绕、天上的浓云密布,营造了一种压抑的 氛围。“愁永昼”点明了作者内心的所感,一个人孤寂的生活 真是度日如年,白天为何如此漫长。金兽型香炉里的香料已 经燃尽,足可见这种愁绪绵延时间之长。“又”到了重阳佳节, 更加想念自己的爱人,枕着玉枕,在床幔的萦绕下入睡,却在 感。而后三句,笔调情绪高扬,意即此二年已有三度没和丈 夫共同游春(农历年有闰月),但是却无大碍,企盼丈夫现在 半夜被凉风冻醒,更觉丈夫不在床边的凄凉。换头,转而言 及向晚时分把酒于东篱,本意想借酒消愁,但愁未消去反而 愈加浓厚,品酒赏花本是一件乐事,却苦于没有丈夫的陪伴 而瞬间变得索然无味。眼中的一朵朵菊花开得正艳,而销魂 般的神伤忧郁、西风卷帘的凄清孤冷、满面的愁容,顿感“自 赶紧归来吧,只要一起度过今年的春天就好。结语情绪由伤 感转为对丈夫早日归来的期盼,充满了欣喜的心情,但这未 尝不是“以乐景衬哀景”,这种欢乐的情绪的背后,也无非是 “一把辛酸泪”。而这辛酸焦虑无不透过之前的“淡月铺帘” 折射而出。“帘”在月色的映照下的幽隐深静,蕴藏的则是帘 内女子孤独寂寞、孑身一人的凄楚。小小的“帘”使读者感受 到了幽静朦胧之美的同时,深埋的却是浓郁厚重的相思之 苦。 (三)真切质朴之美 己”比眼前的菊花花瓣还要消瘦。结语三句“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其中“帘”意象的介 人所起到的功用自是不能小觑。帘在西风的吹拂下随风乱 舞,此时的李清照却因思念丈夫而满面愁容、满心忧伤,帘的 无奈与无助,衬托出了她的孤身一人,亦使得“人比黄花还要 “帘”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是必不可少 的。颇受词人们推崇的“帘”意象有时被满腹翰墨的文人们 赋予了幽深优美的情调,但有些时候“帘”却并不是十分出 清瘦”的相思之苦得以充分流露。通过帘内佳人、帘外瘦菊, 以及吹帘西风等意象的反复,映射出了一种悲秋伤别、怜花 自怜的黯然神伤。一层轻薄随风摆动的帘,在此起到了举重 若轻的效果,营造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使人在其中自然而然 彩,而只是一层普普通通没有丝毫绚丽的屏障,这样的“帘” 既真切且质朴。尽管它很不起眼,却会给人带来极度真实的 感受,这或许就是“帘”意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之所在。李清 照晚年流寓江南时所作的一首《永遇乐》就很贴切地体现了 “帘”意象的这种审美取向。词作如下: 体会到了纤弱娇柔的审美感悟。 (二)幽静朦胧之美 幽静,即幽隐僻静,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安静,了无喧 嚣,而是在一种“静”的背后蕴含着深沉的情绪。词人李清照 也曾通过借用“帘”的意象来构筑幽隐之静,写景抒情,表达 相思与孤寂之绪。不妨看其词《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 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 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着意过今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 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词作上片写当前的景物和心情,下片即从今昔对比之中 现出盛衰之感。起句写到落日、暮云,可知是黄昏时分,熔 金、合璧则显现出日光之火红、云彩之鲜洁,暗示着入夜之后 的天色必然晴朗,颇适欢度节日。“人在何处”似乎是对自己 据《金石录后序》可知,李清照婚后,其丈夫赵明诚或因 负笈远行,或因异地为官,经常与她分隔两地。又据“二年三 度负东君”可知,此首《小重山》应作于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离 别远久之时。词的上阕写道“春到长门春草青”,直接袭用五 的白嘲,此时正值南宋偏居一隅,本为北方之人的李清照顿 感流落他乡的孤独寂寞之悲。转而化为描摹春意,点出此日 代薛昭蕴《/J、重山》词之首句,暗寓幽闺独居之意。“长门”,汉 代长安离宫名,汉武帝陈皇后失宠,曾幽闭于此。司马相如 ——正是元宵佳节,如此美好的天气会否突降风雨?足以可见李 120—— 清照在经历了许多沧桑之后,对一切的变化莫测都感到深深 佩。一句“试问卷帘人”,并未谈及具体的问句究竟是什么, 忧虑。有些曾经的旧识乘着宝马香车来邀她共度佳节,满怀 但是其后卷帘人的回答“海棠依旧”却毫无悬念地透露了这 忧伤无心过节的李清照还是婉言谢绝了。下片开头词人回 一点。卷帘之人可能是一位侍女,其并不懂得心思细腻的李 忆往日汴京的繁华景象,自己开心过节的种种情形。而如 清照心中之所想,只是随便敷衍应答一句。然而酒醉浓睡之 今,物是人非,几度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鬓已先斑,面容憔 后的李清照却仍记得昨夜‘ 雨疏风骤”,她担心外面的海棠花 悴,生命都已踏人了趋向枯槁的路途,怎一片凄惨了得。夜 怎么样了?对于侍女的回答,她心存疑惑,经历风雨侵袭之 晚都不愿出去,更何况是白天呢?孤独的自己该干什么事情 后的海棠还会那么坚强吗?可能早已是“绿肥红瘦”了吧。 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一层极为普通的寻常人 这种俏皮活泼的想法通过“卷帘”的动作而引发,表面上体现 家的“帘”道尽了女词人此刻满腹的孤苦、失落、无助。且通 了她与侍女之间主仆亲密之感,虽借侍女的眼光透过卷帘之 过“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可知其居住的环境并非是什么深宅 后的视野来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未亲自卷帘查看,但却更加 大院而是临街修建的浅狭之屋,其生涯之沦落潦倒可想而 明晰无疑地透露出词人乐于接受与外界的交融这种开放的 知。 ‘帘”的这头是面容憔悴、满鬓斑白的李清照在历经国 怀抱。此处的“卷帘”虽为惜花,却映射出了生活无忧无虑的 家衰亡、丧夫之痛、家境破败之后的形单影只,而“帘”的那一 闺中小姐的愉悦心态与闲适情绪。 头却是一户寻常人家围坐一起其乐融融谈天说笑的过节景 (二)忧垂之帘 象。通过“帘”这个中介分化出了生活的两种状态,心绪的迥 帘之低垂,有形之中将一个联通的整体分隔成了两个部 然不同。此时的“帘”是词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回避,也可以 分,犹如一道厚重的屏障,阻碍了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说是自弃,是对自我放逐之后的解脱,而承载这厚重负担的 一方面从客观来看,“帘”可以保护帘内之人免受外界的侵 莫过于那层轻薄的“帘”。这层“帘”使人倍感真实,通过此 扰;另一方面从主观看来,“帘”亦可使外面的人看不到帘内, “帘”读者才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帘内之人深入骨髓的苦痛 是帘内之人为自己的心绪树起一道墙,就像是蚕蛹一样,躲 之悲。 在小小的躯壳之中遮蔽自我。李清照词中的无数“垂帘”正 三、“帘”意象的呈现状态 完美地阐释了这种隐藏愁绪、凄楚自怜的心态。试举《念奴 娇》为例: 伴随着李清照词中“帘”意象的种种不同审美类型,可以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 发现“帘”的出现状态无非只有两种,即“卷帘”与“垂帘”。其 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 词中的“帘”往往代表着距离、隐秘、朦胧之美,而其中此“帘” 万千心事难寄。 是“卷”还是“垂”,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心理状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 态的欢欣与自怜。 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 (一)欢卷之帘 烟敛,更看今日睛未? 帘之卷起,无疑是为了开阔视野,增强与外部世界的沟 此词亦写别情,但却略为涉及,旋而放过,着重于描写春 通和联系。从卷帘的这一动作本身,便是自我敞开胸怀拥抱 天景物以及在这种景物中的心情,将伤别、伤春之感随处流 外界的表现,体现出的是乐观与豁达。“卷帘”这一意象在苏 露。词的上片写道庭院萧条,重门须闭,将仅有的生活空间 轼词中体现较为明显,如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 封闭起来,本已荒芜人少,却加之斜风细雨,更是凄凉。心里 纱” (《少年游・润洲作》)等词句。苏词中写到的“帘”意象 早已十分忧愁,但这恼人的天气却将愁愈添几分,诗成酒醒 虽屈指可数,但其一旦出现,便呈现高卷之态,这也说明了苏 之后,依旧百无聊赖。天上虽有无数可以传信的飞鸿,但是 轼本人从始至终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相较之下,女词人李 词人心中不断叠加的相思之苦、寂寞之愁是无法通过书信表 清照笔下的“帘”意象虽屡次出现,却时而低垂,时而高卷,流 露殆尽的。下片依旧延续这种思绪,阁楼之上几日都是春寒 露出其个人在不同时刻的不同心境。然而无论如何,尤当卷 料峭,索性把四面所有的帘子都拉下来保暖,慵懒地倚靠着 帘之时,她的态度还是与苏轼一样,自是十分愉悦欢欣的。 栏杆。即便外边有春意,却也无意游春。此时四面的“垂帘” 例如其早年在少女妙龄之时所作的一首《如梦令》便表现出 遮蔽了风寒,也将词人的内心深隐起来,既然别离的伤感无 了这种乐观的心态: 法说尽,何不独自隐藏。“帘”虽已垂下,但却依然抵挡不了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寒。也因屋里的衾被已经冰冷,使得被中之人不得不起床 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了。本想放下“垂帘”来御寒,但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实在太 词中有人物,有时间,亦有问答这一事件。简短的一首 远,无形之中“四面垂帘”将词人的百转千愁体现地淋漓尽 小令却涵盖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词人的才华不得不令人钦 致,可见“垂帘”意象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下转第141页) 一121— 原文:从清宫翡翠器翠的质地等级看,大部分均为老坑 的传递。倘若将原文全译成英文,会让英文读者感觉空洞无 种翠料。 物而留下不好印象,并且会造成标语过长,不符合标语简洁 译文:Most of the jadeite material of the Qing impe— 明了的特征。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对原文进行了改写,除了 rial collection was called“old quarry stone”(1aokeng 传达原文的意思而且还简洁明了。 zhong),a type of jadeite with evenly—distirbuted green 外宣翻译以增强中国的国际吸引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声 color….and the greatest hardness. 望为目的,注重信息传达和传播效果。这需要译者在不违背 像老坑种翠料这样的专业术语,普通的中国人都难以理 外宣翻译初衷的前提下,把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摆在更加突 解,更何况是外国游客。因此,译者充分考虑到外国游客的 出的位置。传统的翻译理论过于强调忠实原文,很少考虑目 知识背景,对该术语翻译时进行了解释,以消除外国游客的 的语读者的知识文化背景、阅读兴趣等,导致译出的文章很 理解障碍。 难获得外国受众的喜爱,更谈不上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变译 2.减,即删除原文中不重要、对翻译造成困难,甚至引起 理论,虽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却是从古今中外大量的变 外国受众反感的信息。 译实践中得出的,主张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原文进行变通翻译 原文:日前,财政部长谢旭人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题 以更好地满足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能够更有效地指导今天 为《坚定不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文章。 的外宣翻译实践。不难看出,对外宣文本进行变译处理和美 译文:China’S Finance Minister Xie Xuren recently 国团队对《甄娘传》的“大手术”在指导思想上具有一致性:更 wrote an article for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Central 好地满足外国受众的特殊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deep—— ening taxation reform. 参考文献: 杂志的名称和文章的名称对外国受众来说都是不重要 [1]邱峻峰.美版《甄嫒传》宫斗变传记HBO最快年底开播[N].成 的信息,同时,若将文章的题目全译出来,句子会变得过长, 都商报,2O14-O5—03. 会打消外国受众的阅读兴趣。因此,译者在翻译时统统删 [2]衡孝军,等.对外宣传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市外宣用语现 掉,只是将杂志的性质和文章的主题等重要信息保留了下 状调查与规范[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来。 [3]爱波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3.改,即“改变原作的内容或形式,包括改换、改编和 [J].中国翻译,2000(6):3. 改造”[61122o [4]王弄茔.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J].中国翻译,2000(2):31. [5]Pinkham,J. e Translator’ G“ to Chinglish[M].Beijing: 原文:八闽连五洲,友情传四海。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译文:Friendship ties Fujina to the world. [6]黄忠廉.变异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这是福建省一则宣传标语,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 [7]黄忠廉.变译观的演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o2(8):48. 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并且有些夸大拔高,为汉语读者所喜闻 [8]卞建华.对林语堂“文化变译”的再思考[J].上海翻译,2005 乐见。但英文读者喜欢朴实自然的语言,英文标语注重信息 (1):48. (上接第121页) 纵观李清照的词作,一层层帘幕,时而高卷,亦能低垂,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吹来的风偶会掀起,引人遐想。这一“屏障’’背后有着无数说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不清道不尽的心事与哀愁,仔细揣摩这些形态各异的“帘’’意 [4]谭伟良.唐宋词“帘”意象的审美意蕴[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象,便会挖掘出词人心中那片不为人所知的心田。只有透过 2OO9(4):4 6J “帘,,所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才能愈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中的 [5]李清照《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M]・陈祖美,译・北京:中国 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社会科学出版社,2O13’ l6j沈祖桑.宋词赏析lMj.北京:中华书局,2008. 参考文献: [7]苏轼.苏轼词编年校注[M]刍 同庆,王宗堂,校注.北京:中华书 局,2007. [1]冯桂芹.简析“帘”的文化象征意义[J].黄山学院学报,2007 (2).1]8-1】9.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