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来源:九壹网
1973年石油危机对美国全球能源战略的影响

赵广兵

(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代社会中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对美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透过分析得出美国石油安全策略的脆弱性;然后透过1973年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对美国社会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系统分析了美国的石油安全战略的调整方式,得出1973年的能源危机是促成美国制定其全球策略的转折点这一结论。

关键词:能源 石油安全 1973年 石油危机 美国能源策略 能源外交

一、世界能源的构成及石油的重要性

1. 当今世界主要的能源构成

自19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化石原料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并存的能源结构格局。据《BP世界能源统计》显示,到2010年底,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化石能源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很快,但仍保持较低的比例,约为12.3%。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展,除受技术因素影响外,经济性也严重阻碍了其发展,非石化能源大规模替代化石能源的路还很长。预计在2030年前,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能源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

然而,全球的能源储量有限,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5亿万桶,储采比为46.2年,今后石油稀缺问题将成为制约人类发展的瓶颈。

2. 石油的重要性

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是石油安全。石油作为世界主要能源,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美国作家奥康诺在其著作《石油帝国》中说到,“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他可以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提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能从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

以油气产品为原料生产的化工产品,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化肥、农药、炸药、化妆品、合成洗涤剂等,涉及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应用潜力巨大。石油对于国家安全同样至关重要,飞机、坦克、直升机、战舰、航空母舰、航天飞船等等战略武器都离不开石油供应。甚至有时候,石油也可以直接用于作战。

21世纪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2002年达到25.1美元/桶,2003年达到29美元/桶,而2008年初原油期货价格更是突破了100美元/桶大关,创历史新高。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特别是石油进口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一些国家甚至因石油涨价引发社会动荡。

3. 石油,美国头上的“紧箍咒”

美国人口仅为2.94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5%,但其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却占到了全球总量的25%,且未来数年内仍将是世界第一石油消费国。在美国国内的所有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例高达五分之二,是其他任何能源都不能比的。石油,已经成为美国

的经济命脉。

然而,油气燃料既是美国强大的基石,也是其少有的软肋之一。过去25年内,美国的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尽管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但它对外依赖的程度丝毫没有减弱。例如,2008年,美国全年石油消费总量为8.9亿吨,其中进口5.8亿吨,约占65.2%,国内产量3.1亿吨,只占总消费量的34.8%。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或者超过50%,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了能源预警期。以此观点来判断的话,美国已经进入了严重预警期。而在8.9亿吨的消费中,交通运输业占68.6%,工业占24.7%,居民消费占3.7%,商业占1.6%,电力占1.4%。由此可见,石油能源业已成为稳定美国社会的一剂镇定剂,如果没有了石油,势必造成美国工业生产的衰退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引发通货膨胀,阻碍美国社会的发展。

二、1973年能源危机

1. 1973年能源危机的始末

1973年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以武力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于10月6日,向以色列发动了突袭,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除了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以外,其他阿拉伯国家也牵扯上这场战争,提供各种军火和筹措资金。以色列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武器。

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决定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7日,阿拉伯国家的能源部长聚集在一起,会议通过了每个月减低石油产量5%的决议,并威胁彻底禁运。然而尼克松总统还是在10月19日向美国国会请求提供了以色列超过20亿美元的军火。于是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首先宣布对美国实行

完全石油禁运,其他阿拉伯产油国紧接着加入,并且扩大到对荷兰、南非、罗得西亚、葡萄牙和日本等国的禁运。当年12月,OPEC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1.651美元,上涨了将近4倍。

迫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压力,西方国家纷纷谴责美国和以色列,并且积极斡旋,希望交战双方早日停火,以便于早日稳定国际原油价格。就连美国的铁杆盟友日本,也无视美国的警告,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系列协议,以确保国内的石油供应。

1974年,在国际舆论和国内经济的双重压力下,美国开始松动,国务卿基辛格积极开展穿梭外交。终于在1974年5月31日交战双方达成了脱离战争状态的协议,双方互相交换战俘,并且由联合国在边界设立缓冲地带,持续近七个月的战争结束。同年7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解除石油禁运,第一次能源危机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2. 1973年能源危机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美国经济,并且给美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恐慌。

(1)对社会的影响。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被迫关门停工。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缩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因此有人将这一年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为了节省石油,尼克松总统还下令降低总统专机飞行的正常速度,甚至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

(2)对经济的影响。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生产力增长明显放缓。1974年初,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增加了4%,经济增长率为-1.75%,实际产值损失达300亿美元,到了1975年,实际产值损失更是高达660亿美元。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胀大大加重了管理经济的困难。

(3)对军事的影响。在石油禁运期间,美国国防部的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4)油价上涨导致大量财富由美国向石油生产国,尤其是向阿拉伯国家转移。以美元为主导的油价平衡机制逐步让步于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内部协调机制。

三、1973年能源危机后美国的能源战略调整

经历了阿拉伯国家的石油禁运,油价的迅速上涨和世界“黑金”市场的动荡强烈震撼了美国的能源供应,被认为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此后美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其国内的石油安全,着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能源政策,借机调整了其脆弱的能源安全战略。

1.国内法案

(1)1973年11月27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状态石油分配法案》(EPAA),以便应对紧急状态下石油供应中断的影响;

(2)1975年,美国总统卡特在国情咨文中首次提到了改善国家能源状况的具体措施,并且在12月通过了重要的《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目的是通过价格手段激励国内石油替代能源的开发和提高汽车燃油效率,并且制定了《公司平均燃料经济标准》,对汽车燃油效

率进行了强制性规定。

(3)1977年5月和6月,美国国会两院一致通过了《1977年能源部组织法案》,8月总统卡特签署了该法案。1977年10月1日,美国二战后第一个综合性能源管理机构——能源部正式成立。

(4)1978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发电厂和工业燃料使用法案》,限制以石油为燃料的发电厂的建设,鼓励发电厂使用煤炭和替代能源。

(5)加强了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现在,美国的石油储备为99天,可以保证美国在紧急状态下安全度过危险期。不仅如此,美国还封存了自家资源,花费重金进口,以此来保证未来的国家安全。

通过这一系列的能源调整,石油在美国国内的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例,能源安全尤其是石油安全依旧是高悬在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2.能源外交

由于美国实行封存国内资源的策略,因此为了确保美国巨大的能源消耗,美国必须在石油问题上树立全球的政治视角。美国的能源政策始于尼克松执政时期,但当时尚不具备全球眼光和危机意识,政策多是针对国内,此后经过卡特和里根两届总统的推动,美国的能源政策初具雏形,到了老布什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将能源问题尤其是石油问题作为政府的优先发展目标之一,外交政策始终围绕石油展开。

2.1.1 美国石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自1973年石油禁运结束之后,美国开始加大对世界石油的投资力度。而与美国政界关系密切的三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德士古公司和雪佛龙公司就成了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资本扩张的“急先锋”。

通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在六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是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商,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地方。毫无疑问,埃克森美孚公司已经成为了美国石油供应的巨大保障。以安哥拉为例,埃克森公司从1994年开始进入安哥拉的石油市场,由于美国对安哥拉石油资源的重视和觊觎,埃克森公司在安哥拉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安哥拉国内最大的石油生产公司。

德士古公司和雪佛龙公司也积极的在世界进行资本扩张,进而垄断部分国家的石油生产。自1978年起,德士古石油公司就已经是厄瓜多尔国内最大的石油公司,并且通过经济优势不断阻挠厄瓜多尔国内的改革。

2.1.2 石油咽喉要道上的“美国保镖”

对于美国巨大的石油进口量而言,保障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至关重要。美国的原油运输通常只走几条固定的路线,在这些航道上,油轮必须经过以下几个“咽喉要道”:连接波斯湾和印度洋的霍尔木兹海峡,连接亚丁湾和红海的曼德海峡,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以及连接地中海和黑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林斯海峡等。

为了保障霍尔木兹海峡的安全,美国派遣重兵在这里驻守,成立了一支快速部署联合部队,在海湾及周边地区拥有多处军事基地,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设在巴林,并且美国还和周边几乎所有的相关国家签订了防务协议。1978年伊朗亲美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后,美国

更是加大了对这一地区的监控。

1977年,吉布提宣告独立,和阿曼一起成为扼守曼德海峡的两道屏障。2002年,美国在吉布提境内建立了“反恐基地”,约驻有1800名士兵。这一基地与在红海和印度洋上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第五舰队保持着密切联系。

其他重要的海峡两岸均设有美国的海外基地,比如埃及的拉斯巴纳斯军事基地,土耳其的印吉利克空军基地和伊斯肯德伦港口,摩洛哥的马斯瑞尔乌军事基地,以及菲律宾吕宋岛上的12个海军基地(这些基地直到1992年才被迫关闭)和马尼拉以北80公里的苏比克海军基地、克拉克空军基地等等。

至于巴拿马运河,由于巴拿马国家的建立和美国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1903年巴拿马独立之后,同年11月18日,美国便取得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权。虽然在1999年12月31日美国宣布将巴拿马运河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交还给巴拿马政府,但至今为止美国还实际上控制着运河的运行。

2.1.3 积极拉近与产油国的关系

(1)在中东。

1974年,在石油禁运结束后不久,美国派高层官员频繁访问沙特阿拉伯,并于沙特阿拉伯王室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双方成立了美国—沙特阿拉伯联合经济委员会,从经济层面,协议规定欧佩克(OPEC)的石油销售只能用美元计价。这个规定人为制造了欧佩克石油市场对美元的需求,使美国主导了石油市场。从此石油替代美元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有力工具。自从签订这些协议,一直稳居世界石油生产国前列的沙特成了美国最可靠的盟友,在

欧佩克内部享受特权,作为美国的代理人不受生产配额的约束。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沙特利用自己欧佩克\"生产调节者\"的地位,通过\"管理\"石油价格增加或减少石油生产、制造石油稀缺或过剩,以满足美国的利益。

(2)在美洲。

在1979年美国国会关于贸易协定的法案提议中,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980年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总统竞选的有关纲领中再次提出。直到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达成一致意见,并于同年12月17日由三国领导人分别在各自国家正式签署。1994年1月1日,协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宣布成立。从此美国牢牢掌控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石油供应。加拿大和墨西哥成为了美国前两大石油供应商,出口石油占美国石油总消费的20%多。

美国还积极发展同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在1994年迈阿密西半球首脑会议上。美国提出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但由于拉丁美洲各国内部分歧较大,此计划一直未能实行。于是美国改变策略,在拉美广泛结交盟友,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巴拉圭等国家都是美国的无条件盟友。其中哥伦比亚是拉美第五大产油国,约占整个拉美产量的5%;厄瓜多尔石油产量仅次于哥伦比亚;而秘鲁和乌拉圭等国家均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4)在非洲。

据美国国家情报局估计,到2015年,美国从西非国家进口的原油将占到美国进口总量的25%。因此美国制定了一整套策略,旨在稳定非洲地区的石油生产,并积极展开外交斡旋。仅以2002年为例,2002年7月,美国欧洲司令部副司令卡尔顿.弗尔福德访问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几内亚湾地区第八大产油国,商谈建立美军基地问题。2002年9月,

联合国大会期间,布什共接见了10位非洲国家元首,其中主要是非洲产油国的领导人。同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参加完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先后出访加蓬和安哥拉,到2003年底,安哥拉成为美国第八大石油进口国,约占3%。此外,美国还加大对赤道几内亚和尼日利亚的投资,到2002年底,赤道几内亚三分之二的石油出口美国,而尼日利亚对美石油出口更是高达国内产量的50%。

(4)在亚洲。

美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东盟保持着密切联系。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都与美国签订了军事同盟,就连一向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也与美国签订了两国防务合作。透过这一系列举措,美国很好的保护了其石油供应链的完整。

(5)除了不断加大对产油国的投资之外,美国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援助,据《全球慈善指数》数据显示,美国的援助款项为世界首位。但是,美国的援助对象却有侧重性,自从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中将近一半给到了以色列和埃及这两个国家。在伊2001年拉克战争之后,伊拉克成为美国最大的受援国。同时,美国的援助国家也有选择性。以2004年为例,美国共援助了150多个国家,拿到美援最多的十五个国家(伊拉克除外)依次为以色列(26.2亿)、埃及(18.7亿)、阿富汗(17.7亿)、哥伦比亚(5.7亿)、约旦(5.6亿)、巴基斯坦(3.9亿)、利比里亚(2.1亿)、秘鲁(1.7亿)、埃塞俄比亚(1.6亿)、玻利维亚(1.5亿)、土耳其(1.5亿)、乌干达(1.4亿)、苏丹(1.4亿)、印度尼西亚(1.3亿)、肯尼亚(1.3亿)。其中,大部分国家都是美国在各地区的重要盟友,也是美国主要的石油供给国。

2.1.4 武力屠宰“不听话的羔羊”

自1973年石油禁运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后,各产油国从石油中看到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纷纷要求从西方公司手中收回石油的开采权和定价权,因而产油国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关系日益紧张。鉴于此,美国一方面加大对产油国的投资,增加产油国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在产油国内部积极扶持亲美政权,以确保石油供应。据不完全统计,自1973年至今,由华盛顿和中情局暗中策划颠覆的政权就有10个之多。现列举如下:

1973年,在美国中情局的暗中介入下,智利独裁者皮诺切特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并杀害了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建立了长达17年的独裁统治。

1981年5月24日,厄瓜多尔民选总统海梅.罗尔多斯被暗杀,诸多消息表明此次暗杀是白宫直接组织策划的。罗尔多斯死后不久,亲美的乌尔瓦诺继位,他即位后不久便恢复了萨摩语言学院及其石油公司在厄瓜多尔的全部活动。

1981年7月31日,巴拿马备受民众喜爱的总统托里霍斯将军莫名其妙的死亡,受到美国拥护的独裁者兼毒枭曼纽尔.A.诺列加上台,但由于其上任后一直想收回运河的所有权,做巴拿马的民族英雄,因此与美国结下了深厚的冤仇。1987年6月美国国会谴责诺列加“破坏人权”, 要求“解除诺列加职务”,“还政于民”,并停止了对巴拿马的经济援助,1989年12月20日美军出兵巴拿马,推翻了诺列加政权,并且迫使诺列加到美国受审。

1993年,美国出兵干涉索马里内部冲突问题,借“反恐”之名行保护石油运输之实。

1998年至2000年,为了推翻反美的塞尔维亚的米洛舍维奇政权,美国累计向当地的反对派提供了共5500万美元援助。

2002年到现在,美国一直试图推翻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府,原因之一是查韦斯在美洲

大搞联盟,旗帜鲜明的反对美国,但更重要、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是美国对委内瑞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觊觎。

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而战争的借口是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到今天为止,美军都未能在伊拉克境内发现任何杀伤性武器。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场战争,不难发现,“反恐”只是美国一个并不高明的借口,掠夺伊拉克丰富的石油才是其根本原因。美伊战争结束之后,向来旗帜鲜明的反对美国霸权的侯赛因.萨达姆被绞死,而伊拉克战后重建的工程合同绝大部分都被美国各大公司分享,最大的获益方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最“冤枉”。

2004年底,华盛顿支持乌克兰反对派尤先科发动“橙色革命”,建立了亲美政权。

2005年,美国介入吉尔吉斯斯坦内政,支持“郁金香革命”,导致吉总统阿卡耶夫被迫辞职。从此,美国开始将魔爪伸向了另一大石油聚集区——中亚。

2011年3月19日,美国海军向利比亚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式导弹,一场利比亚国内的冲突演变成了以美英为主的北约对利比亚的战争。到10月20日,持续7个多月的战争宣告结束,推翻亲西方的伊德里斯王朝上台的卡扎菲被打死。又一反美斗士被杀。

虽然美国干涉别国内政不排除政治和历史上的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切的背后都隐含着巨大的经济利益,被美国推翻政权的国家几乎清一色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在美国政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而石油则毫无疑问是当下美国最主要的国家利益之一。

四、结论

在1973年能源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在调控能源系统的工作中并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1971年以前,美国国内的石油生产达到顶峰,并且牢牢控制着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供应,因此在世界石油市场对美国有利的情况下,美国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制定连贯的能源安全政策。其国内也很少有人担忧石油安全问题,例如,1943年6月30日,在美国政府主导下,美国石油储备公司成立,但不久就遭到了美国石油工业界的反对,终于在1943年底被迫放弃了这项计划,结束了美国政府直接获得国外石油租让权的努力。1973年石油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及整个西方世界遭受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损失,在这之后,美国开始调整其脆弱的能源策略,并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能源方案。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促成美国现代能源战略的转折点正是1973年的石油禁运。

同时,纵观当代国际社会,敢于鲜明的反对美国霸权的只有六个人: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利比亚前总统卡扎菲、委内瑞拉现任总统查韦斯、伊朗总统内贾德、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和朝鲜最高领袖金正日,而不幸的是,前两个人都已经在由美国发动起来的不公平不公正战争中丧生。现在重新审视这两场战争,虽然美国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开脱,但我们不难发现,石油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为可避免的充当了“幕后黑手”的角色。进而,我们也可以大胆预测一下,美国至今依然没有解除对古巴和朝鲜的经济封锁,但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美国就目前而言还不会对这两个国家动武。然而,委内瑞拉和伊朗的情况就不同,这两个国家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储量,美国为了其石油利益和全球霸权(建立全球霸权更离不开石油),对委内瑞拉和伊朗动武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哈维.奥康诺:《石油帝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年版。

2.[法]菲利普.赛比耶-洛佩兹:《石油地缘政治》,潘革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江泽民:《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张廷伟:《经济的坏脾气》,金城出版社2009年版。

5.[美] 约翰·珀金斯:《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杨文策译,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6.林柏强主编:《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王倍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能源外交的动因》,哈尔滨师范大学,《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

主要数据来源:

1.BP世界能源统计

2.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署(EIA)

3.《全球慈善指数》2004年

4.[美]油气杂志

5.中国统计年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