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课程的过程 ****
一个是思想上认识到必要性。
很多家长都觉得反正没想过让孩子走音乐专业道路,学一门乐器,提高点音乐修养,长大了能通过乐器表达自己就行。这个观念本身没有错,但是这里却有一个误区。学一门乐器并不等于音乐修养就很高。想通过学乐器来提高音乐修养的,乐器必须掌握到一定程度,一知半解地弹几首曲子这种程度对提高音乐修养的帮助非常有限。所以,既然要学乐器,作为孩子家长就应该帮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我从身边朋友的例子认识到视唱练耳的必要性,也查了很多资料,更加印证我的认识。并不是说不提前学视唱练耳就学不好琴,学琴过程老师也会穿插教乐理知识。但是通过系统规范的学习视唱练耳,提前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可以让孩子学琴更轻松,更不容易让孩子因为对所学东西一知半解练习枯燥而失去兴趣。据统计,国内60%的孩子学琴都是在起步的第一年内就放弃了。比如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买钢琴之前会想,买回来会不会学段时间不肯学了就浪费。想想孩子为什么不肯学呢?是不是有办
法避免呢?
第二个考察的因素是课程本身的特色。
我对孩子学兴趣班的原则是,孩子的成长就那么几年,他的时间是最宝贵的,家长的时间也同样宝贵,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更是,所以既然要花时间,就一定要找品质有保证的课程。所以我多个地方试听,跟老师聊课程的设计,考察教材。
市场上有很多音乐启蒙课程不叫视唱练耳,但内容跟市场练耳有点类似,严肃点的普及乐理知识,轻松点的做音乐游戏。这跟我的选择标准都有偏差。在小孩1-3岁比较低幼的时候,可能做音乐游戏更适合,他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普及比较难接受,音乐游戏可以让他们乐在其中。知识性强的课程,对7、8岁那些比较“懂事”一些的孩子可能还能接受,比如为了考音基去上的音基课程。那么对中间年龄段的孩子,应该就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了。
这就是我筛选课程的重点。先了解了课程体系,非常完整,从初级到高高级,2年之内学完,教法也是我了解到目前国内先进的。开发这个教法的老师网上有很多她的视频,我找来看,看得出她本身各
方面能力、素质都一流。从她的博客也看得出她一直在潜心研究。教材也提前买来翻读,设计得很合理,也同样融合趣味和知识。亲身试听时,有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是我要的。小孩在课堂上的表现出乎我意料,参与得非常好,兴奋极了。一堂课下来,四五个知识点,没有一句话来解释概念,孩子自己感觉像在玩,但却完全掌握了知识点。作为大人都觉得上课内容特别丰满、有趣。
三是考察老师。
开发课程的老师很棒,不等于用她教材和教法的老师也有同样水准。所以一定要试听,跟老师直接沟通。考察老师一方面是她的音乐专业素质和授课水平,一方面是她的上课风格和亲和力。试听过其他老师的一堂课,看得出老师的音乐专业水平应该挺高的,但是整节课学生们都面无表情,为啥,因为老师除了批评纠错很少有肯定的语言,纠错也正常,但他还用经常出现刻薄的语言。这种老师直接pass。
最后还有老师对孩子的耐心、爱心。4、5岁的小朋友难免调皮,没有耐心的老师可能很难驾驭。不是对没当妈妈的人有偏见,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本身是妈妈的老师,她自己带过孩子,更
加懂得孩子的特点,对孩子会多一层天然的爱心,会更包容。
所以,选择的过程比较漫长。目前看来还算满意,希望能够顺利完成整个课程。
昨天孩子的视唱练耳老师开公开课,在我家附近,就过去捧了场。跟我上次试听的内容有些不同。 有一个环节被孩子们感动了。老师弹了一段轻柔的音乐,问小朋友们听起来像什么天气,有的说有点冷(今天确实有点冷),有的说像云朵飘过来了,还有一个说像什么,孩子们的心灵特别敏锐,想象力特别丰富——老师弹的是小雨飘过来了,春雨滋润大地。我觉得这种方式去引导小孩子欣赏音乐特别好,听是欣赏音乐的一个层次,用语言把音乐传递给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又是更进一个层次的欣赏了。 还有一个环节让两个小朋友用钢琴的各一端代表大象和小鸟对话,然后老师问听懂对方跟你说什么了吗。给孩子传递一个概念,音乐是种语言。不过孩子们也相当幽默,说这是秘密,家长们都笑了。 教材很简单,一页没有几字,配几
张图片,但上课的内容很丰满,看得出这个课程是非常用心设计的,越上越觉得开发课程的老师很厉害,上这个课的老师也不好备课,得有相当功力。 回家刚好收到朋友送的一本带八音琴的书,儿子叮叮当当敲起来,感觉好极了。目前为止我和儿子都还不认识五线谱,但这本书的设计让不认识五线谱的人也毫无障碍地敲出完整的曲子。当然,曲子很简单,就是小星星,马莉有只小羊羔之类。刚好儿子都会唱,自己能敲出来特别有成就感。 **** 第一课 音的上
行,音的下行,打拍子 **** 昨天正式开课第一次课。但是这节课之前试听过,儿子对内容都懂了,所以儿子的表现令我头疼,兴奋无比,各种捣乱。 高音比作小鸟的叫声,低音比作大象的脚步声。角色扮演小鸟和大象对话,然后听辨老师弹奏的一段音乐是上行还是下行,并且配上肢体语言。节奏快慢变化让小朋友跟着打拍子。 小朋友整个过程必须很专注,用心听,除了长音乐知识、练耳朵,还培养专注力。所以儿子后半段表现好很多,慢慢能够安静下来。否则我都几乎要把他拎出教室了。 最后教了一首歌,把几个和知识点串起来。老师交代家长,如果小孩打拍子时不太能找到节奏,大人可以在他肩膀上打拍子辅助一下。 教材包括一张碟,跟老师上课的内容一致,要求家长回去后每天放给孩子听,进行强化。然后还要唱,放声唱,多唱。唱是练耳的基础。 **** 第二课 音的长短,单位拍 **** 第二课的内容比第一节课复杂很多。新的知识点不多,但是会把第一节课的内容融入进来。 音的长短,很形象地用老鼠尾巴的长短来表示,给无形的音乐赋予能看得见的图形,给孩子直观的感受。但有时小孩会把握不准老师想让她关注什么,比如有个女孩坚持说大老鼠的尾巴长,小老鼠尾巴短,所以尽管老师给第一只老师弹了个短音,还是坚持说第一只老鼠尾巴长,执着劲儿好可爱。小朋友也很细心,发现老师弹长音就是一直按住键,让上去弹马上就会了。 我也学到一个新名字,单位拍。 最后学一首歌,短短四句,把两节课的知识点融进去了。回家路上我唱错了一句,马上纠正我,令我好惭愧,哈哈。一首简单的儿歌,小孩学会了,我没会。 晚上按照老师建议,回家给他找女高音、男高音、独唱、合唱的视频。其他都很爱听,就不爱合唱,奇怪。其实合唱最好听的,童声合唱团的《哈利路亚》,儿子的理由是这个太多人唱了,我不要听。什么逻辑。。。。 真的是要自我督促才行,最近挺懒的。把老师提供的家庭辅导也抄录这里吧,除了每周上那50分钟的课,更重要的还是要家长帮孩子在生活中无意或故意的练习。 第一节课学的是音的上行和下行。课堂上教了怎么用线条表示,要家长课后多陪小孩画,为什么? 从老师微博抄过来: 小朋友能够把听到的音的高低关系用动作或画线条的方式表示出来,是进入乐谱音符音高识别的第一步,为将来快速地认读音符、书写和演唱音符奠定基础。所以,家长在辅导孩子练习音的上行和下行时尽量指导向右斜上方或斜下方画线条,并在线条的重点处画圆圈或箭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