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烟台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来源:九壹网
烟台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1. (6分) (2019高三下·唐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在新时代,我们要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准则和必由之路,在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中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相契合,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要坚持辩证的方法,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有所保留、有所抛弃、有所转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前提是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区分精华和糟粕。这种评判不能仅仅凭感觉、凭主观情感,而要根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形成科学的评判标准。其中,最重要的标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传承和弘扬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协调、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不少相关文化产品还缺乏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少趣味和韵味。随着数字技术及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转化,努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让人们在形象化、互动化的感知中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转化,将其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使其与节日庆典、礼仪规范、民风民俗相衔接,与文艺体育、旅游休闲、饮食医药、服装服饰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等之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还要弘扬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为旨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坚守基本思想元素,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 1 页 共 14 页

走出去,大胆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通过转化吸收、吐故纳新、博采众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实现新的发展。

(摘选自夏建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推动其现代转型。 B . 科学评判传统文化,区分好精华和糟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前提。 C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吸引力的一个原因是其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 D . 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目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文化具有时代性为立论前提,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问题。 B . 文章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准则和方法。 C . 文章阐发了作为评价传统文化重要标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 D . 文章在论述对待传统文化要弘扬包容精神时,关照了时代发展,关照了理论与现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评判传统文化应有科学标准,如果仅凭感觉、主观情感评判,就会做出错误评判。 B . 注重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就能让其“活”起来。 C .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生产生活,才能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D . 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创新发展的原因是缺乏文化交流,不能吸纳国外的文化成果。 2. (12分) (2019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贝先生家训 沈从文

年高有德的三贝先生不幸于今年正月初四日“遽返道山”了!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当三声落气炮响过后不到五分钟,全县城人便都在纷纷议论他的“平生大节”了。大凡贤者身后,总有一部分不能了解

第 2 页 共 14 页

他伟大人格的人,常常立于反对方面加以攻讦诋毁。三贝先生自然也不是例外。也许是他太好——不然,便是C县的舆论太不公允了:你无论走到什么地方,见了一个卖豆腐或卖落花生的小贩,问他“三贝先生如何?”他答复了你所问以外,必定还附带地加一句奚落三贝的话,如“那个吝刻鬼”或“那老怪物”一类言辞。

据说三贝是无疾而终的。还正是一般“积德厚福”人应有的事。不过,从田大伯妈处得来的消息,则又明明是因为他做校长的那个儿子索退抚育费不得而气死的。田大伯妈是与三贝有瓜葛的人。她女婿曾拜寄过三贝隔房堂弟作干崽,大概这事总不是全无把柄!

总之,三贝先生是今年正月初四日午时死去了。是“无疾而终”还是“气伤肚肠”而死的,我们不是应措意的事,很可以不必再过问。倘若是真有那种好揽闲事的人寻根究底,只指示讣文给看就得了;讣文明明载着“享年七十有八……无疾而终”。三贝是有钱有势的人,丧事自然是非常之热闹。他第五儿子是现在县署第二科的科员,第六儿子——就是有气死老子嫌疑的那个——又是中学的校长,儿孙又多,因之出殡那一天竟有许多人执绋。有用松柏枝扎成的香亭,有用白布缠就的灵轿,有十来个敲法器的大师傅,有各种无字的脚碑,有朱红绫子的铭旌,有写上“典型犹存”或“里失贤者”的挽联和祭幛,有两堂锣鼓及一队细乐,有一队制服整齐的学生,而且,知事大人也屈尊到送丧。此外,典狱官张四老爷,地方财政保管处田老爷,宋连长,复查局刘局长,初从上海毕业转来的九二先生……都莫不大襟上佩了一朵白纸花,沉肃谨敬地在鼻涕眼泪一把抓的孝子前头走着。警察所长呢,另外又专派了四名着号衣年青的警兵,随同灵柩左右照料,免得那些打高脚牌、扛祭幛的小孩子,沿途吵嘴滋事。

“好热闹阔绰的丧事!”

当灵柩从道门口菜市过身时,许多妇人、老头子以及卖白菜的老孀,和担水卖的哑爷,都带了羡慕神气这样说。 三贝先生生活就是这样结束了,也可谓“生荣死哀”。

不过,人虽死去,但其“嘉言懿行”流传于C城老一辈人口中的却很多很多。大体都极有关于“世道人心”。因此谨就我所知者,摘录一二;至其“出处大节”,则已有C县宿儒方梧庐先生为之作传,兹均不述及。

节抄家训:

过大桥时,应将脚步加速——但亦不必如驰如奔免撞损徐元记之窑货担子,不然,设于此时桥忽圮下,岂不危极险极?桥久不修,年代源远,始于此时圮下,实亦“事所必至理有固然”者也!

进城时,到城洞下亦应加快一脚,尤其是曾经失火之东门。并须用双手将脑壳掩护,如此,既可防意外之虞,即或万一猛不知道于彼时从上面掉落一砖头瓦片,亦可因手在上而不至伤脑。至于到城门洞卖羊肉、卖粉条、卖布那种要钱不要命之事情,千万莫去做。最好连买也莫买,即或东西再好,价钱再贱。

有客久坐未动时,应不时呼唤时时将茶献客。冲茶之水不必顶沸——不沸之水则尤好。若然,客即不知趣硬赖

第 3 页 共 14 页

到吃饭后方去,其食量因喝水过多亦必大减。

逢年过节用大荤祀祖——其实不用亦可,不见“采藻明其洁”之训乎?——实在万不得已,最好是用零买法为佳。譬如称肉一斤,则分为四处称,每处四两。如此办法,既可选择皮薄骨少心所欲得之肉,而斤两上亦占便宜不少。

厕房粪坑到夏天过稀不能售出时,可加以草灰斗许;但应切记将草灰之价同时算入。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此处但选其一小部分耳。其行为尤嵚嵜不同于流俗,容当汇次编出,以介绍于“未获亲炙”三贝先生诸读者前。

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哪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至其家训,除为代加标点外,初未敢易去一字。 一九二五年二月中旬(选自《沈从文文集》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篇写三贝先生“遽返道山”说“这在C城是一种惊人的骚动,重大的损失,句中“惊人”和“重大”强调了三贝先生的死确实是C城的一大损失。

B . “三贝先生家训多至百余则,而每则均有独到之见解,家训中所表现的虽然只是三贝先生一个人,但刻画的却是当时社会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类人物。

C . 小说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三贝先生谨小慎微、迂腐呆板、吝啬贪小的性格特征。如描写其死后人们的反映,以及摘录家训内容,都是侧面描写。

D . 小说结尾说“C县大概是湖南一县,究竟在湖南那一处,我也不大清白了”,这里的“我也不大清白了”,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这只是一个假托的故事。

(2) 小说详细描写三贝先生死后热闹阔绰的丧事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作用的认识。 3. (15分) (2016高三上·如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 徐梓

第 4 页 共 14 页

在中国古代社会,学者有追求博学的传统。博学之所以重要,诚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追求博学的传统,由孔子开创。孔子不仅号召人们“博学于文”,主张和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的人做朋友,而且身体力行,给世人树立了榜样。于学,他学而不厌,老而弥笃,单是一部《易》,就被他读得“韦编三绝”。他谦称有德性比他好的人,自信没有比他更乐学好学的人。他不以“生而知之”自居,本着学无常师的态度,一以贯之地“每事问”,随时随地周咨博访,不耻下问,以一个开放的心态,增益自己的知识。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通晓并有能力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而且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为此,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圣人之于天下,耻一物之不知。”

从此以后,很多人把对博学的追求,进一步凝练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事不知,儒者之耻”这样高度精练的语句。刘知几在《史通》中说:“‘一物不知,君子所耻。’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

对于学者来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不只是一个口号,一面旗帜,更是一种引领,一种激励。明代学者徐光启和利玛窦熟识之后,他因为《几何原本》“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于是向利玛窦提议合作翻译此书。利玛窦则因为翻译此书颇有难度,劝他搁置此事。徐光启回答说:“吾先正有言,一物不知,儒者之耻。”毅然以“吾避难,难自长大;吾迎难,难自消微,必成之”的气概,迎难而上,开始了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清朝学者阎若璩,幼年体弱多病,资质鲁钝,兼有口吃,读书至千百遍,往往还不了解书文的大意。但他立志博览群书,曾将“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勤学不怠。水滴石穿,积思自悟,终于在15岁那年的一个冬夜,他因为“读书有所碍,愤悱不肯寐”,沉思良久,“心忽开朗,自是颖悟异常”。他继承了清初学者博学多通的学风,只要“一意未析”,就会“反复穷思”,甚至是“饥不食,渴不饮,寒不衣,热不扇,必得其解而后止”。每论一事,每立一说,都要穷原竟委,力求精核,“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他的《尚书古文疏证》,用120多个证据,将孔安国传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祛千古之大疑”,成为一代名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现代社会,各种资讯海量增加,一个人再勤勉,也不可能遍索尽读、周知万物。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取,而且要善弃,博观约取。但无论如何,传统士人“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的精神追求不能轻易抛弃,仍然要继承吸收、转化创新,实现“博通”和“专长”的有机统一。

节选自(2016年11月30日《光明日报》) (1)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 5 页 共 14 页

(2) 文章引用清朝学者阎若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3)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渊博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 (11分) (2017高二上·南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十二丧父,孝思过礼,事叔父耽甚谨。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秀才,五府交命,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寻遭母忧,长兄发又卒,毁慕寝顿十余年,以道素自居,恂恂若儒者。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令吴罢守。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岱”,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 .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 .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第 6 页 共 14 页

D . 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石”,容量单位。官品的高低,常以俸禄的多少计算,古代年俸一千石以上的官员品级较高,因以“千石”指高官。

B . “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古往今来,学校有“校”“序”“庠”“学”“国子监”等名称。“校”“序”“庠”,都是民间办学的性质。“学”“太学”“国子学”,是国家的高等学府。

C . “岱”是泰山的别称,在这里比喻为众人所景仰的人。在文中称“羊祜”为“羊岱”是为了表示尊敬。 D . “素服”指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中国古代丧服自周代已用素服(素衣、素裳、素冠等),均取白色,并有五服制度,如“期”,指穿孝服服丧半年。“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五个月,小功服丧三个月。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羊祜是一个讲情义、重孝道的人。他的岳父夏侯霸投降西蜀之后,姻亲大多与夏家绝交,而羊祜却礼遇有加;母亲与兄长去世,他居丧哀悼十余年。

B . 羊祜在镇守南夏期间,采取怀柔策略征服吴人民心,率军外出打猎不越边界,凡自己的士兵得到吴人打伤的猎物,悉数归还。

C . 陆抗与羊祜曾是战场上的对手,后来两人私下和解,陆抗在生病时,不顾众人的劝说,眼用了羊祜送给他的药,羊祜也曾有意不追讨吴人。

D . 羊祜颇有仁德,深受皇帝看重和百姓爱戴,因此,他去世时,皇帝素服痛哭,普通百姓和戍边将士也都十分悲伤。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②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 (7分) (2020高二下·大姚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第 7 页 共 14 页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 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①燕支②北,秦城太白东③。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 ①虏障: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二句以“金”“铁”饰“鞭”“骢”平添力度,“行子”意气昂扬的英姿如在眼前。 B . 颔联紧承送别。“万里外”展现出巨大的空间,“一杯中”回到别筵,极富开阖之力。 C . 颈联对比,连用地名尽显意境之广阔,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万里之遥,归乡无望。 D . 末句以看宝刀的动作,表现豪壮气概,鼓励友人昂扬奋发地踏上征途,尽扫愁绪。 (2) 此诗作为边塞诗,有哪些典型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试作说明。

四、 默写 (共1题;共2分)

6. (2分) 使六国各爱其人,______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五、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2013年冬季欧盟峰会上,除英国以外的26国初步通过加强财经纪律的“财政契约”,但是“财政契约”并非灵丹妙药 , 不能一剂治愈欧债危机的顽疾。

B . 某些贪官接受贿赂之后,不顾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言必信,行必果 , 为行贿者大开方便之门。 C . 电影《泰囧》票房过12亿,许多观众期待续集。据说导演或许会东山再起 , 再续精彩。

D . 2012年12月24日,江西省贵溪市一载有15名幼儿园学生的面包车侧翻坠入水塘,导致11人死亡,这一重大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故痛不欲生。

第 8 页 共 14 页

8. (2分) (2015高二上·阜新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应急车道是专门供在路面发生交通事故、救助突发性伤病员等紧急情况下,为使救援车辆和救治人员能够快速到达事发地点而设置的专用通道。

B . 面对统计数据,专家指出,大家如果都能自觉遵守开车不喝酒的禁令,我国就可能减少百分之三十的交通事故。

C . 2015年达沃斯夏季论坛在大连举行是大连的“城市节日”,也是大连向世界展示风采的一个窗口。 D . 昨日,沪深股指震荡走低,创业板和中小盘大幅反弹,沪综指盘中失守4400点,市场走势出现极为分化趋势。

9. (2分) (2017·兰州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学生不爱读书,可以追溯到中小学未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中小学语文课本本来应该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唤起灵性和兴味的,但① 只是瞄准高考,纯粹是应试的技能性的培训,② 容易扼杀兴趣。③ , 在中小学阶段,④ “为高考而读书”,⑤ 应该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相对宽松的个性化阅读中发展,⑥ , 读书多了,语文素养上去了,也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

A B C D ① 假如 倘若 如果 / ② 也 / 就 则 ③ 那么 因此 所以 而且 ④ / 不仅 除了 虽然 ⑤ 也 都 还 但 ⑥ 其实 实际上 反过来 / A . A B . B C . C D . D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第 9 页 共 14 页

10. (3分) (2017高二下·唐山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随着中国电影票房的极度火爆,近年来①________,官方的电影节和民间的电影节,让人目不暇接。从2010年开始,②________,连续5年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电影节的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③________。基本上每个电影强国都有一个代表性的电影节,通过将电影节打造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张“名片”,能够聚集更多的电影资源,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

11. (5分) (2019高三上·通州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从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不少于700字。(注意:写作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号的方框涂黑。)

题目一: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反对离开活生生的现实人生去思考死后的问题。我们 也不妨说“未知苦,焉知乐? ”离开“苦”的经历也无从解悟“乐”的真谛。请以“苦 乐”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题目二:请以“打捞记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有细节,有描写。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20高二下·钦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们遵守规则,生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乱成一锅粥。

有人说:規则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一直墨守成规,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有人说: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对于“规则”的讨论却始终存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是需要遵守“规则”,还是需要打破规则?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50字。

第 10 页 共 14 页

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3分)

1-1、

1-2、

1-3、

2-1、 2-2

2-3

3-1

3-2

3-3、

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4-1、

4-2、

第 11 页 共 14 页

4-3、 4-4

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5-1、

5-2、

四、 默写 (共1题;共2分)

6-1、

五、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1、

8-1、

9-1、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1、

11-1

第 12 页 共 14 页

第 13 页 共 14 页

七、 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第 14 页 共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