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后续学习笔算乘法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口算乘法、笔算乘法以及解决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四、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
一、口算乘法
口算乘法(例1、例2)
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2、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口算。 二、目标简析。
1、让学生在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基础上,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性;
2、掌握算法,让学生理解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计算可以看作是几个十、几个百乘一位数,从而将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能把两位数分成几个十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三、教学重点。
理解整十数、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熟练
掌握算法。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1教学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可以让学生借助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算法,交流时,教师可借助小棒或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乘3得6个十”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将整十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想“二三得六”,得出20×3=60的方法,进一步抛出200×3、2000×3,最后归纳算法。例2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教学时充分借助乘法的意义来理解算理:12×3即3个12相加,即3个10和3个2一共是多少。然后通过操作小棒理解算理,探索出计算方法,再通过“想一想”,进一步巩固口算的方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二、笔算乘法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乘法(60页例1)
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
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算理,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学会乘法竖式书写格式。能熟练进行笔算。 二、目标简析。
1、要使学生明确口算和笔算的理是一样的。
2、掌握乘法竖式的写法,即把乘数的个位与积个位对齐,所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学生能对照竖式说明计算过程,以及积的每一位数
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用竖式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1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不进位),教学时从学生在口算中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口算的过程用竖式表示,重点让学生理解竖式每一位的含义,自主探索笔算乘法竖式的写法。要使学生明确口算和笔算的算理是一样的,只是形式不同。首先要明确竖式的写法把乘数的各位与个位对齐,在通过分步的演算,明确算理后给出竖式的简写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对照竖式说明计算过程和积的写法,以及积的每一位的意义。
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乘法(61页例2、62页例3) 一、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明确进位的道理,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二、目标简析。
要在摆小棒过程中的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满十进一”的道理,使学生明确算理,了解笔算乘法的完整步骤,进而总结出计算算法;结合操作,理解掌握“满几十进几”;要特别注意十位和百位上计算时进行叠加的准确性,加强训练。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算理,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2 这道例题出现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且只有一次进位的乘法。可以借助学具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一面摆小棒,一面叙述过程,同时用竖式记录每一步的操作过程。学生操作时要适时提问“单根小棒有18根怎么办”“为什么有4捆小棒”,在写出简化竖式后,要让学生结合小棒说一说积的每一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要放手让学生尝试,交流时要着重强调把进位标上。
例3 仍然是连续进位的笔算乘法,基本算法和算理与例2是一样的,但出现了进位叠加的情况。教学时,要重点检查学生计算9乘十位上的2得18个十再加上进上来的3个十的进位情况和积书写位置。突破进位叠加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这个例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道乘数也叫因数。
有关“0”的乘法(例4、)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二、目标简析。
0和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种情况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在教学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不宜作其他的
解释。
三、教学重点。
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道理。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4教学时借助乘法的含义及“和”的含义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可把情节编成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制成幻灯片,向学生演示。让学生先用加法算一算再根据乘法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得出0×7=0或7×0=0。然后再补充计算0×3、9×0、0×0。得出0乘任何数都的0.教学时还要注意与0的加法进行比较,如:0+5=5,0×5=0。
三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 (例5、例6)
一、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进行计算。 二、目标简析
1、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前面学习过的乘法相同: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
2、因数末尾有0的的乘法,要让学生学会简便写法并说出算理,让学生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一位数的书写位置,这个一位数应该与多位数0前面的那个数字对齐;二是积末尾0的个数。多位数末尾有几个
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5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教学时,可让学生自主尝试可先让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观察这道题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再由他们各自独立计算。通过“想:十位上写几”提示中间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请一些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特别是与0相乘时是怎么处理的,积的十位为什么写3。
例6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道题渗透了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数量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并让学生也举一些这种“买东西”方面的例子。教学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先进行估算,再独立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了课本中的两种算法,就请他们说一说计算过程,尤其是第二种算法,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0×3这一步能不能省略?如果要省略,那么因数3应该移到什么位置上?这时书写积应该注意些什么?
三、解决问题
用估算解决问题(例7)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过程,并能说明估算的思路,体验估算的价值。
2、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会灵活运用。 二、目标简析。
使学生认识到许多问题用估算的办法更简便有效,培养估算意识,体验估算的价值;能将因数看做与他相近的整十数、整百数,并进行准确估算,掌握估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大量估算活动经验基础上,总结估算策略:根据实际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将数据往大估或小估进行推理。 三、教学重点。
重点让学生体会估算方法,渗透估算意识,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估算。
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7解决问题时,学生可能用笔算解决,要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如何用不等式性质通过估算解决问题:29看作30,30×8=240,29×8﹤240﹤250,所以250元肯定够。“想一想”,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估算策略,第一问让学生体会到往小估都不够,就一定不够:即把92看作90,90×8=720,92×8﹥720﹥700,所以700元不够;第二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往大估的策略。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例8、例9)
一、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直观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知道两部计算应用题解题的一般步骤,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简析。
1、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一、二、三”策略。 2、学会利用画直观图去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让学生知道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必须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正确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准确计算。 三、教学重点。
理解归一和归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把握其结构特征,建立数学模型,掌握解题的方法策略,正确列式计算。 四、教学内容简析。
例8是两步计算(即归一)问题,教学时要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阅读理解题意,获取信息,第二步,通过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步,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解答。 例9(归总问题)教学与例8相似,不同的第二步画图的方法由示意图改为更为抽象的线段图,要让学生在自主动手画图分析的基础
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解决最后的问题,要先求什么,从而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策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