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老师讲解;三是回答学生在参考考察旅游资源过程中的问题这三个途径进行。 具体来说,此次教学见习达到了三个目的: 一是通过此次实地教学见习,以灵渠的历史文化、历史遗址、灵渠的功能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历史和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以及统一中国的伟大实践,引起了学生的
共鸣和熏陶,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目的。 “兴安·水韵 今天,我们去了兴安。这算是我们第二次去兴安了,上次是去乐满地,这次是去水街和
灵渠,连两个不同的景点,两种不同的心情和玩法。 水街: 走在水街上,就会想起一首南拳妈妈的歌——《牡丹江》,“弯成一弯的桥梁倒映在这湖
面上 ,你从那头瞧这看月光下一轮美满 ,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 ,那段斑驳的 砖墙如今到底啥模样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呜~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聆听感伤你声音悠扬 ,风铃摇晃清脆响 ,江边的小村庄午睡般安祥 ,谁在门外唱那首牡丹江 ,我脚步轻响走向你身旁 ,思念的光透进窗 ,银白色的温暖洒在儿时
的床 ... ” 踯躅在古色古香的石桥上,浮想联翩。留连在精美典雅的清河畔,吁嘘不已。“水街,是指古运河灵渠穿过兴安县城的一段,俗称水街。水街景区由古代建筑文化、古桥文化、古石雕木雕文化、灵渠历史文化、岭南市井风俗文化五大部分组成。是广西境内独一无二的、既传承了秦汉文化、又融合中原汉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的一条历史古街,是大桂林旅游圈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徒步中,我们穿梭着墨青色的竹林,徘徊在古色古香的凉亭里,行走于玲珑别致的木桥。在蜿蜒的长廊中嬉戏,而且下着淅沥小雨,用力呼吸着雨后土壤混合草香的空气。水中还有许许多多的鱼,它们都好胖,真想拿渔网给捞上来,这些可爱的鱼鱼在奋力地逆流而上,一排排,真有次序。与小河配合得很好、很有默契。真和谐!真想为水的灵
动而作诗写赋,我们都沉溺于无声的古老年代,留连忘返。 而且,水街里有一家名为“老罐米粉”的米粉店,早就听说味道很不错了。于是迫不及
待地跑去尝尝,果然名不虚传,那是相当的好吃呀,味道很特别,吃的人那是一群一群的。 灵渠:
都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虽说还没到过长城,但也到了同一年代——“老秦兄”年代,与四川都江堰齐名的世界奇观——灵渠,它沟通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纽带。脱下鞋,和 力同学下水,。真真切切 地感受灵渠魅 哇,好滑!因为灵渠的青石板上很多青苔,我们得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小心翼翼的,像踩地雷似的挪。但是,还是有同学不小心,摔跤了,姿势还各有不同,老叶是四脚朝天,金营是“侧空翻,还把另一个同学也拉下了水,冬平是“扑地猫”...呵呵...笑声、水声、声声不断。 篇二: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旅游开发规划调查报告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规划》课程实验报告
姓 名: 张 怡 年级班别: 旅游管理11-3班 指导教师: 巫 柳 兰 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旅游开发规划调查报告 引言:本文从此次调查的实际成果出发,以桂林市兴安灵渠景区的现状为基础做景区的旅游开发规划调查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兴安灵渠景区现状分析,包含景区概况、旅游资源种类与特征、分区、项目设计;景区旅游现状问题及其成因分析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开发与
保护意见。以期对兴安灵渠景区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开发规划提供资料和参考。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景观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法; 2.熟悉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手段; 3.提高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时间 2013年3月24日 三、实验地点
桂林市兴安县灵渠景区(以下简称灵渠) 四、实验内容
(一) 灵渠景区旅游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1、灵渠景区概况 灵渠,沟通着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连结着湘江与漓江,始建于公元前219-214年,
是秦朝三大水利工程之一,
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景区处 于的兴安镇是兴安县中腹,也是 中国十大魅力古镇之一。 1936年以后,灵渠的主要功 能转向灌溉方面,由于当地人民 对灵渠的情感使得灵渠一直在被 不断地保护和修复。2005年4月 兴安水街正式开街,灵渠的旅游 知名度也相应的逐步提高,2006年灵渠被 评为4a级景区。 就我们调查所感触到,灵渠的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还较为欠缺,景区的停车场仅为大门旁边的小型停车场,且旅游产品以观光型为主欠缺娱乐体验式型设施、项目。灵渠现有的旅游项目主要是听讲解、观赏模型,感受灵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古代劳动人民的辉煌智慧;浏览四贤祠了解灵渠的发展历程;其次是参观铧嘴,观看灵渠工程;漫步灵渠,感受古香古
色、原滋原味的灵渠魅力。
2、灵渠旅游资源种类与特征 参照2002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灵渠的旅游资源种类可归类到: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六大主类当中。地文景观包括飞来石,飞 来石位于秦堤之上,“石的上 方,平坦如台有级可登。平台 上有两株桂花树裂石而出,亭 亭如盖。”有说其来自峨眉,
或说从天而降。水域风光体现 为南北两渠道。景区现主要开 发的为南渠,河流两畔古朴致 雅、曲径通幽,移步便是满眼 飞来石 四贤祠 的桂花从绕。生物景观以古树吞碑最为吸引人,一棵据记载为780多岁的重杨以每年三
公分的速度吞吃着乾隆十二年的古碑,堪称为天下所罕见奇观。 建筑与设施类的旅游资源数量较多,包括四贤祠、秦皇宫、古戏台、美龄亭、三将军墓、马嘶桥、娘娘桥、状元桥、铧嘴、大小天平、秦文化广场以及秦文化广场等等。此类资源多
分布于南渠及水街沿岸,景点分布较为集中且带有典型的灵渠特征与秦文化底蕴。 旅游商品中以地方文化商品为主,包括油茶、兴安粑粑、秦堤三花酒。人文活动则包括
兴安米粉节、桂剧以及兴安的各类特产。 从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角度分类,灵渠人文旅游资源可概括为秦文化、水利文化以及中
原与岭南文化的结合。而自
然旅游资源又可称为观光资源, 灵渠中的水利工程设施,自然景 观、水体资源属于这一类别。 3、灵渠旅游空间布局与功能分 区
依据《2011-2025年桂林灵
渠景区旅游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稿)》将灵渠的旅游资源分布定 位为“两大重心,一条文化过渡线”,两大重心灵渠景区导览图 指灵渠水利工程和水街,一条文化过渡线指连接两大旅游散集地的文化走廊。同时,该规划将灵渠功能分区定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秦堤揽胜带及四大功能区三部分,其中,四大
功能区又分别为:铧嘴观澜区、百越寻秦区、秦风水韵区、协调发展区。 4、旅游项目设计 目前灵渠的旅游产品均以观光产品为主,文化体验为辅,由于水街为半开放式景点,主要旅游项目是通过秦汉建筑烘托氛围,游客自主漫步实现。灵渠的项目则主要是hi:看模型
听讲解、游四贤祠、上铧嘴、坐船游以及过大小天平等。 5、灵渠客源市场现状分析
兴安县的现有客源市场分布较为集中,主要来自广西其他地区、桂林市区及周边县 份,其他区域所占比重较小,为湖南、广东等地。灵渠的潜在开发客源地为珠三角以及长三角区域。
(二) 灵渠景区旅游开发问题及成因分析 1、文化价值挖掘不够深层 灵渠属于文化类景区,但就目前的现状看来,景区的文化底蕴显然发掘不深,属于走马观花式游览,这并不能满足现今游客的旅游需求与文化体验需求。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灵渠旅
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吸纳力不足。 2、缺少体验参与型旅游项目 灵渠现有的项目设计以观光为主,文化体验为辅,缺少带动游客的娱乐项目,使得旅游过程显得较为单调乏味。文化旅游需要通过广泛的手段达到引人入胜,让游客沉溺其中的效果,而灵渠的项目则以讲解、观光为主游客参与的部分缺少,游客对灵渠游历之后留下的印象不深。
3、基础接待、服务设施不够齐全、完善 旅游接待设施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几个方面,观之灵渠,除在秦皇宫周边有小摊小贩售卖各种特色小吃、纪念品外并无正规购物去处,且该处秩序较为混乱,整体还有
待规划加强。其余的接待设施也仅限于水街周边于2005年新建的建筑。 就景区本身而言,基础设施包括游船、观光车,以及停车场,观光车的载客量为37,游
船载客量为60,观光车为三辆。 (三) 灵渠景区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建议 1、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景区宣传力度,增强景区吸引力。 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着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和重游率,灵渠基础设施薄弱,在
兼顾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应该加强交通 网络构建;增加运输设施;设立适当的娱 乐设施。同时,应加强景区的宣传力度, 开展适当的节庆、活动项目,充分发挥景 区作为秦时三大水利工程的文化底蕴优 势,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 2、挖掘秦文化底蕴,打造强文化品牌篇三: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 关于都江堰的考察报告 内容提要: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都江堰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
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一、基本概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都江堰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都江堰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与青城山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主体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
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
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一)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
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
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二)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
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三)宝瓶口引水工程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三、历史文化 (一)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犍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犍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二)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这种状况
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
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
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
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三)修建简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
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
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
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
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华阳国志·蜀志》),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深淘滩 ,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
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历史意义
(一)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
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
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
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二)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
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
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
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
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参考文献:
1.都江堰旅游攻略 2.成都旅游攻略
3.都江堰旅游攻略大全篇四:文化考察报告 神奇山水 厚重人文 ——文化考察之梅山行 2014年4月16日,我们一行15人在刘红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娄底市新化县,开启了
为期五天的文化考察之旅。 此次考察内容主要是梅山文化。具体安排则有:考察蚩尤故里大熊山,感受母源文化的魅力,体会人类的战争与磨难、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观赏紫鹊界梯田,了解稻作文化与渔猎文化的结晶,感受民族文化交融的奇观;参观梅山龙宫,感受溶洞的奇美,了解古梅山地质地貌的沉积规律与历史变迁;参观古桃花源景区,感受桃花源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理想;了解梅山山歌,感受楚巫文化的神秘与浪漫;了解梅山武术,感受梅山文化中的霸蛮精神。考察
内容十分丰富有趣,故而让我们对这次的梅山行充满了期待。 最初听闻“梅山”这一词时,我自然而然的以为这是一个山名,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梅山”是个地名,不是山名。《汉语大词典》中记录了七个“梅山”,而湖南新化和安化的“梅
山”才是我们此次考察的目的。“梅山文化”也是说的新化与安化古梅山的文化。 神秘龙宫,奇观绝世 我们于16日晚上来到新化县城里,当晚就品尝到了在美食湘军中颇有地位的地道的梅山美食。于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当属三合汤了,我是一个“纯种”的湖南妹子,三合汤的辣而不烈十分对我的口味,吃了好几碗呢!第二天一早,我们向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出发了。 对于梅山龙宫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种解释:相传黄帝登熊山,将灵额葱笼的九龙峰点化成九条青龙,沿九股清泉游入可通五湖四海的九龙池。九条青龙游入资水,被梅山油溪石竹湾的风光灵气所吸引,高兴得在水中游、云中飞、洞中舞,久久不愿离去,一住就是几千年。新化古称梅山后人便把这个岩洞叫做梅山龙宫。在进入之前,我本以为这和其他地方的溶洞没多大区别,都是靠灯光效果打造出来的“伪观”,然而进入龙宫之后的景象却把我之前的想法一一抹去。 洞道现已探明长度2876米,已开发的洞内面积58600平方米,其中地下河长466米。梅山龙宫为层楼空间结构,洞体造型奇特,组合多样,水陆皆备,共有九层洞穴,上万个溶洞,洞体安全可靠。专家考证,此洞已经过50万年的洞体本身自然平衡调整,洞顶已达到力学强度可靠的厚层岩石部位。同时洞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新。洞府分为龙宫迎宾、碧水莲宫、开天辟地、天宫仙苑、梅山风情、龙凤呈祥六大景群。洞内景观丰富多彩,绝世景观举不胜举,既有大量姿态各异的流石景观;又有美不胜收的石笋、石钟乳景观;还有千变万化的断面形态和蚀余小形态景观。更有四大世界溶洞景观之绝:高达80米的层楼空间结构的洞府云天绝世景观,规模宏大、惟妙惟肖的哪吒出世绝世景观,由毛细管力作用而成的形似雾淞的白色 “非重力水沉积”物绝世景观,妙不可言、举世无双的水中金山绝世景观。参观时,走在我前面的一位老爷爷还不停地感叹,当时是多大的水量才能形成此种景观之类的话,虽然我听不大明白,但从那位老爷爷的语气就能知道,梅山龙宫的自然景观在国内溶洞中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当然这也不是一种夸大的说法,虽然洞内还有一些不太完善的地方,但其“挡不住的诱惑”一般的景观完全能弥补这些小缺憾!尤其是地下河那一段路,可谓是惊心动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撞花脑袋。所以游客的安全问题也是需要景区管理人员注意及实施一些紧要措施的。在此我有一个小建议,可以在上船之前给每一位游客发放一顶安全帽,上
岸之后再统一收回,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 浅探神山,蚩尤故里 “蚩尤”是我们此行中的重中之重。在龙宫之后我们又来到了蚩尤的故里,大熊山。 大熊山,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最高主峰九龙池海拔1622米,是湖南省中部最高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南宋祝穆所著《方舆胜览》确指:“昔黄帝登熊山,意其此也。”大熊山果然是一座神山,有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90%以上,林木蓄积量40余万立方米;境内有0.12万公顷原始次生润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原始红豆杉等20多种国家级保护植物,云豹等1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这里是湘中唯一的物种基因库,植物品种多达1800多种,有中华银杏王,千年银杏,冠幅320余平方米,中华金星凤丫蕨(全国仅此一处),有三万亩原始次生阔叶林。野生动物出没山岗,珍稀物种多达20余种。“青山不墨千秋画”,进入大熊山后眼里全是绿,
铺天盖地的绿色,或如涛涌,或如屏障,或如烟岚,一片生机郁茂的景象。 初到山上,我们就来到了“中华银杏王”处。据说此株树已经生长了1600多年,我们要8个人手拉着手才能抱住这棵树,足可见这棵树的历史之久,同时也反映出了大熊山的古老意蕴之浓厚。只有孕育着灵气的地方才能长出这种树吧,屹立千年依然枝繁叶茂,不倒不朽。
我们也绕着树转了几圈,希望能沾点古树的灵气呢。 “十里屏开独标清胜,熊峰鼎峙半吐精华”,没错,在吸收了千年银杏的灵气之后,我们来到了当年乾隆皇帝曾游览过的地方——十里杜鹃。但因为山上温度偏低,很多花都只是花骨朵,没有完全盛开,这也算是此行中的一个小小的遗憾吧。乾隆骑马登上,我们不是皇帝,
只能靠自己用两条腿上山了。40多分钟的路程,到山顶早已汗流浃背,但山上的山风带来的凉意却又使人不觉得热,只觉出了一身汗,浑身清爽,山顶独特的清新空气也让人感觉格外的心肺畅通,神清气爽。在山顶更能看到浩如烟海的山岳景色,一片苍茫的雾气萦绕在周围,
如临仙境。大熊山,果是神山! 在大熊山区,曾有48座寺院庵堂,然而被一场大火烧毁了,现在正在重建。不过我个人觉得,重建的寺庙,缺少了原有的历史味道,也就没有了当时寺庙的古朴韵味。不过随着年月的流逝,重建的寺庙也可能因为人们虔诚的供奉而逐渐回到当时的样貌吧。正在修建的还有蚩尤文化园。蚩尤,“神话中东方九黎族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相传以金作兵器,并能呼风唤雨。曾与皇帝大战于河北涿鹿,战败而死。”与黄帝、炎帝并称为中华名族的三大人文始祖。大熊山是蚩尤的世居地,修建蚩尤文化园也能让人们更加了解蚩尤这一历史人物,体验
蚩尤文化,祭拜蚩尤始祖。 秦人遗迹,山歌清新 紫鹊界的绮丽就如梦境一般,远处青山雨雾蒙蒙,近处梯田斜挂山间,春来水漫田畴,亮如明镜。这片梯田起源于先秦、盛于宋明,形成至现时的规模,已有上二千年的历史,是苗、瑶、侗、汉等多个民族数十代先民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的伟大成果,是南方稻作文化与苗瑶山地渔猎文化融化揉合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梅山地城一处突出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其独特的耕作方式和利用山
泉天然的灌溉系统同样在稻作文化中亦很独特。 据介绍,紫鹊界梯田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这里没有一口山塘、一座水库,也无需人工引水灌溉,天然自流灌溉系统令人叹为观止!国家水利专家评价其可与都江堰和灵渠相媲美,把这种自流灌溉系统称之为“世界水利灌溉工程之奇迹”。紫鹊界梯田依山就势而造,小如碟、大如盆、长如带、弯如月、形态各异、变化万千,婉如天上瑶池,人间仙境。它集云南哈尼梯田的宏伟、广西龙胜梯田的秀美、菲律宾梯田的飘逸于一身,面积广大、坡
度陡峻、线条流畅、形态优雅、风格独具,享有“梯田王国”的美誉。 在大一的暑假,我去了广西的龙胜梯田游玩,而今再来紫鹊界,却找不出太大的区别,后来才了解到,原来龙脊梯田的奉姓瑶族人,就是从新华奉家山迁过去的!所以他们开垦的梯田才和紫鹊界的一模一样,但是规模却没有紫鹊界这么大。然而和朋友们说道紫鹊界是他们都是一脸茫然,对于广西的龙胜倒是熟悉。这么壮观的梯田却不为外人所知,实是不幸。在此我在提出一个小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稻作文化胜地。让咱们紫鹊界的梯田也扬名内外。
用过晚餐之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有幸拜访了居住此地的一位老人,欣赏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山山歌。“发思古之幽情,抒山民之豪兴”。老人唱起山歌时那独特的腔调真是想学也学不来,尽管听不懂唱的内容,但那婉转的尾音,带着山野露珠的清新之气,足以绕梁了。只是能唱这些山歌的人现在也只剩下这些老人了,到以后想要再听到原汁
原味的现场版可能极少极少了吧,也许也只能在电视录影或者网络上看看了。 最近,名胜史学领域爆出新说:古桃花源在新化奉家山。具体地点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奉家镇境内。离开紫鹊界后,我们就来到了这个颇具争议的地方。确实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此种景观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当地的一位老爷爷也热情的向我们讲起了这里的历史渊源。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就是新华奉家山下团村,经过老爷子的这一番讲述,真是不信也信了!然而老爷子的一句“墙内开花墙外香”却让我有些在意,明明是咱们湖南省境内的历史古迹,最先关注的确实省外甚至国外的学者,实在是让人颇为汗颜。好在现在“墙内也开始香了”已经有不少人也开始关注这个“古桃花源”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这样一来就推进了对这里更深层次的发展,促进旅游产品的价值挖掘,从而有利千打造出旅游精
品。 北门锁钥,千年北塔 最后一天,我们先参观了罗盛教纪念馆,罗盛教是一位在抗美援朝中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英勇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嗯,个人觉得能舍己救人真的是很伟大的。经过十分钟左右的车程,就到了千年北塔。北塔位于新化县城北资水西岸,塔正门书“北门锁钥”四字,两边还有对联“正欲凭栏舒远目,直须循级上高楼。”明朝参政胡友恒有登北塔绝顶诗:“江流去处空,一塔锁欲奔。势镇县之北,气雄资以东。举头疑日尽,长啸直天通。拟更探奇胜,西南首望崇。”又是一个极富历史韵味的遗迹,斑驳的墙面,八角形的塔身,翘起的角,无一
不是古风古韵,这也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这次梅山之行,正是乘兴而来,尽兴归去,不虚此行。同时也了解到梅山文化作为中华文明母源文化是具有重要价值及重大意义的。并且对于梅山文化的开发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自身而言,如果不是因为此次文化考察,我根本就不知道咱们湖南还有这么富有历史价值及文化研究价值的地方。所以,宣传力度的加大是十分重要的,在现在网络通讯如此发达的时代,这点我想是不难办到的。还有就是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景区开发力度,塑造“蚩尤故里·天下梅山”旅游品牌,显示出强劲的文化旅游活力。在歌舞、饮食、医药等方面也可进行开发,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将梅山文化丰富的学术价值、民俗价值,转化为
产业开发价值。篇五:地质参观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地质参观野外实习 系 别:建工系 专业班级:勘技12-2 学 号:
12100209 姓 名:罗 乐 实习时间:2013.7.1~2013.7.6 指导老师: 一、目的任务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
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1、实习时间、地点
①实习时间:2013年7月1日——2013年7月6日 ②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野外 2、实习过程概述
①2013-6-28 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②2013-7-1 潘家——反虹管 ③2013-7-2 奇峰镇——白竹境水库 ④2013-7-3 大圩——袁家村 ⑤2013-7-4 灵川县铁铝合金厂——青狮潭水库 ⑥2013-7-5 芦笛岩
⑦2013-7-6 磨盘山码头——杨堤——兴坪——阳朔 二、实习概况: 2013-7-1
1、刘家屯南岸 g01
观察薄层状灰岩的层理特征、测量、记录岩层产状要素。 该点地层属于岩关组(c1y),其为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层理构造为沉积环境、浅海
相。
2、刘家屯北岸渡口地段 g02 观察河流侵蚀、堆积作用。认识河漫滩上分布的砾石成分,初步识别花岗岩、脉石英、
角岩、斑点状板岩、砂岩。 该点为河流堆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床沉积物有花岗岩、角岩、石灰岩、脉石英、砂
岩和少量板岩。 3、洲尾村北岸 泄洪渠与漓江交汇处 观察阶地二元结构。 该点发育于完整的阶地。阶地主要由冲积物组成,为一级堆积阶地,阶地面较平,高约0.5-1米,由粉细砂与砂土组成,下部为河床象,高2.5-3米,主要由卵粒石组成。砾石呈
扁平状,局部呈叠瓦状排列。 2013-7-2
1、 白竹境水库坝前 g04 观察中泥盆统东岗岭组(d2d)和下石炭统大塘组(c1d)地层岩性。观察奇峰镇至大埠断层地质构造。
该点初露东岗岭组(d2d)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白云岩,大塘组 2013-7-3
1、袁家村小路与公路交汇处 g05 观察断裂构造的地貌特征及断裂破碎带的岩石特征岩层产状变化。 该点断层为泥质灰岩,中厚层,粉砂质泥岩。 2、袁家村小褶皱 g06 观察层理构造面褶皱,该点可见发育于下石炭统岩关组(c1y)地层中小型褶皱截面自东向西约80米处可见两个背斜,两个背斜较为宽缓,尤以袁家村背斜最为典型,该背斜东翼较陡,产状286∠66,西翼较为平缓。产状为301∠44,该背斜枢纽向北,倾伏背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