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龄化社会,如何防治“老年病”?

来源:九壹网
老龄化社会,如何防治“老年病"? 蒋秀娟 【编者按】201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16亿,与此同时,我国却面临着老年医 疗保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老年医疗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老龄化社会如何防治 “老年病”? “近10多年来,我国老年人口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仅在近5年又增加了18%, 这说明在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阶段,老年人口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近日,在 由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和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2012中 国老年健康论坛”上,与会专家显露出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现状的担忧。 老年医疗保健需求凸显 目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国情,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快速老龄化与高 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相交织的严峻形势。 然而面对老龄化社会,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曹荣桂认为, 目前突出表现为4个不适应:一是养老保障机制与养老负担、社会总体负担的剧增 不适应;二是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与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不适应;三是养老护理机 构建设与失能老人、病残老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不适应;四是社区服务网络与居家养 老的服务需求不适应。 “总体看来,在老年医疗服务领域里,供需双方都处于弱势状态,现实状况是: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不会看老年病,就诊患者寥寥无几;到三甲医院也看不好老 年病,患者不满意。在老年医学领域,面临着老年医疗保健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老 年医疗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曹荣桂说。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老年人就诊率和住院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近 2倍,全国现有各类老年医院94所,综合医院设老年病科(含干部保健科)也只有 5000个左右,展开的医疗床位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解放军总后卫生部原部长张立 平认为,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人们健康所面临的衰老与老年病两大突出问题,催生着 老年医疗保健、长期照护需求日益凸显。 健全医疗保健和服务体系 张立平表示,我国虽经历了几十年老年医学的不断发展,但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不健 全、老年医疗机构(包括护理、康复)建设与发展步伐仍明显滞后,老年医学人才数、质量 与整体素质都与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导致这一现状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老年 病本质与特征缺乏全面的认同,往往把老年病简单地看作是老年人所患的病,或者看作 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叠加,而没有把老年医疗机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去建设发展。 36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年第15期 “老年患病与医疗的特征,好发为多系统、多器官发生病变,往往多种疾病并存, 病情复杂、隐匿、多变,治疗具有疗程长、预后差的问题,因此,医疗服务是持续过程, 并需要科技含量高、使用效益好的新技术。”张立平认为,目前我国老年医疗机构的 数量、学科结构、专业人员、服务体系及服务能力等还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口不断增 长的多元需求。“要像国家对待儿科、康复医学那样,把老年医疗机构建设提到重要 位置,出台老年人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及相应的有关政策、投入、制度、法 规等对策,老年人口的健康才会有保障。”张立平建议。 张立平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还应重视老年护理事业,改变“重医轻护”偏 向,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对老年护理事业的扶持和老年护理人员培养支持力度,打造 个新型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的长期护理队伍和机构。 一“我们完全可以长命百岁" “过去我们总是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到了现在,九十不算老,百岁不算稀,八 十进入老年期,七十还是小弟弟。”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 保健办副主任、全军保健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在“老年健 康论坛”上的一席话引起了满座老人一阵笑声。 “有学者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 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现代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自然寿命 至少应在百岁以上。然而,由于种种外部和自身原因,能过百岁的人毕竟少数。”范利 说。为何这样?“最主要还是和目前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有关。” 据介绍,2004年有一项研究按照“1.身心健康;2.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3.生 活能自理”三条标准在全国百岁老人中进行筛选,虽然其居住环境、家庭出身、工作性 质、以及文化程度均有不同,但其长寿的经验却均具有以下的共性:豁达大度,乐观开 朗;荤素结合,粗细搭配;生活起居规律;适当运动;爱清洁、讲卫生、很少服药。 范利认为,目前我国老年医疗资源短缺、老年保健和照护体系还不完善,加上我 国目前“4+2+1”的家庭模式,完全靠子女照顾老人不是很现实。因而,在现有的条件 下,老年保健更多的是靠“自理”。尽可能为老年人普及一些健康保健知识,让老年人 懂得自我保护和保健。 虽有政策鼓励民营医院发展仍不乐观 钟可芬 【编者按】最近,中国民营医院中的“老大”博爱医疗集团,准备在北京筹建一家 心胸专科医院,与其在上海的远大心胸医院形成“一南一北”两大高端心血管医院。 事实上不止博爱医疗,目前在政策进一步鼓励下,境外资本、民营资本都嗅到了 《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2年第15期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