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2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Vo1.34 No.2 March.2014 2014年3月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2.008 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孙志娟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纵观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历程,文化产业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模式。结合自身的具体特点,我国资源 型城市可以采用“政策引导一依托资源一推出特色一百花齐放”的发展模式,并从加大政策引导、深化体制改革、实 施品牌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市场主体等五个方面入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孙志娟(1975一),女,安徽凤台人,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从事资源型城市经济和可持续 发展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杜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文化产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发展模式研究” (SK2012B63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4)02—0040—04收稿日期:2013—10—20 众所周知,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作出 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的粗放经营,近年来,资 源枯竭、环境污染、结构老化和经济衰退等问题凸 显,很多资源型城市丧失发展动力,相继陷入危机 之中,亟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城市转型。文化产 也各不相同。例如,英国称为创意产业,澳大利亚 称为文化娱乐业,美国称为版权产业,Et本和欧盟 称为内容产业,而韩国和我国则称为文化产业。 1998年,在蒙特利尔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 文化产业界定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 存和分配文化产品和活动的一系列活动”_l J。而 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凭借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 值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显身手,迅速成为 市场的宠儿,也引起了资源型城市政府的高度关 注。本文以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 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提出资源型城市文 化产业发展的模式构想,以期对资源型城市文化产 业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借鉴。 一《文化蓝皮书:2001-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 告》则认为,文化产业是一个建立在现代知识产权 基础之上,充分利用大规模复制技术,迅速向传统 文化进行商业渗透的巨大产业群。虽然国内外学 界对于文化产业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却不难看出 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即大力挖掘文化资源,经过 经济链条的推动和消费动机的刺激,向市场大规模 投放文化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不 、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模式 早在20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和科技的跨越式 发展,文化产业应运而生。1947年,法兰克福“左” 派学者Adomo和Horkheimer在《启蒙辩证法》一书 中,首先提出了“Culture industry”的概念。他们指 出,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遣为目的 仅得到了各国政府和民众的普遍关注,而且已成为 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从当前国内外文化产业发 展状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发展模式: 1.资源依托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在 整理、挖掘、重塑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资本运 的通俗文化,其产品立足于市场的文化需求,在传 统文化中融入了新的特质,并借助商业的手段得以 在大众中流行。文化产业内涵丰富,不同的国家基 于自身的产业利益和运营状况,对文化产业的称谓 40 作、市场营销、产品开发等工业产品的市场运作和 营销手段,引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中,全 方位展现文化资源内涵,最大化实现文化资源 价值。 2.核心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以某一文化产品的生产经 营为主导,通过拓展化经营带动相关产业,在产业 链延伸的基础上,形成庞大的产业群。例如迪士尼 本来是一个玩具品牌,但是后来却拓展到了旅游、 影视、动漫、服装、出版等相关领域,最终形成了强 大的迪士尼产业帝国。此模式的核心是首先必须 拥有一个强势的文化品牌,且该产业具有较强的产 业关联度,能够通过外部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多元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倡导的是兼容并包,自由多元。这一 模式建立在大众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复杂性的基础 之上,充分考虑大众消费的不同特点和层次,通过 资本运作手段吸纳、整合、重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 文化资源的潜在价值,全面发展文化产业类型,依 靠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产生整体辐射力,为 大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服务。 4.需求引导模式 需求引导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 消费确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选择文化产业类型的 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本地型, 以本地居民消费需求为出发点,梳理本地文化资 源,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内涵,结合本地风俗、生活习 惯、消费能力,满足本地居民文化需求;外向型,走 出区域,放眼区域外市场,充分研究、分析和把握整 个市场特点、走势和需求,研发新的文化产品和服 务,吸引外地居民来消费,或者直接把产品和服务 输出去。 5.产业综合模式 产业综合模式是指不同文化产业之间的立体 联合,比如报刊、图书、杂志、广播、影视等多种文化 产业经过资源优化配置,重组、合并成强大的文化 企业集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 浪潮的推动下,西方文化大鳄们开始了大规模的收 购兼并活动,推动产业综合一体化。文化产业综合 主要有三种方式,即产业内部综合、跨行综合和跨 国综合。这种模式目前已成为文化产业国际化发 展的有效途径。 二、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 构想 一般而言,我国资源型城市大都具有较长的工 业发展历史,拥有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但 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产业化、专业 化、多元化的程度都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提高。结 合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本文认 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以依托本地优势文化资源, 在努力锻造优秀的文化品牌的基础上,着力推出有 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根据市场需 求,多元发展,深层次、全方位满足大众的文化消 费。本文把这种模式具体概括为“政策引导一依 托资源一推出特色一百花齐放”。 政策引导是前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 泡沫经济破灭。在经济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日本政 府实施了依靠文化产业拉动经济的战略举措。如 今,日本动漫已经成为日本人的骄傲,日本的文化 产业举世瞩目。而韩国政府也在1997年金融危机 爆发后,痛定思痛,提出了“文化立国”的口号,制 定多部法律,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而后,多部优秀影 视作品横空出世,世界遭遇“韩流”。我国资源型 城市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人们普遍对文化产业化 没有全面清晰的认知。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主 导作用,确立文化强市的战略,采取积极主动的政 策,全面提升文化管理能力、文化原创能力、文化消 费能力、文化综合竞争力,引导文化产业大发展。 依托资源是基础。目前,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存 在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作为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 也拥有较为明显的资源优势,比如雄厚的科技能 力、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良好的人力资源和较好 的区位优势。由此,资源型城市首先要对本地资源 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查找有利 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除此之外,资源型城 市还应对本地的文化资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梳理,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盘点出具有市场潜 力且代表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化资源。 推出特色是核心。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特色 是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文化 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得到了各地政府的青睐, 很多地市政府都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 略口号,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鲁 尔经验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由于资源枯竭、产业调整、市场饱和、环 境污染等因素,德国鲁尔区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 会危机。然而,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却成功化解了 这场危机,并为鲁尔区的“文化转身”夯实了基础, 最终促成了鲁尔区的成功转型。由于显而易见的 原因,老工业基地一般没有发达的文化传统,也不 会成为区域的文化中心。但古老的鲁尔区却拥有 4】 大量不可复制的工业遗迹,在“转型通过文化”的 理念指导下,那些废弃的厂房被包装成活力十足的 现代工作室,破旧的储气罐被改造为潜水训练池, 斑驳的烟囱在原址上静静诉说自己的故事……每 年500万的游客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他们在巨大 的工业博物馆里,品读着工业文明的悠远历史,体 验着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的巧妙融合。 百花齐放是目标。文化产业从所包含的产业 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创意型 文化产业和制造型文化产业三类。 2 资源基础型 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核心,主要包括博览业和旅 游业;创意型文化产业以知识创新为龙头,主要包 括音像业、报刊业、广告业、影视业和动漫游戏业等 等;制造型文化产业则以文化产品的制造为基础, 主要包括手工艺品制造业、玩具制造业、体育用品 制造业等等。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以多 元化为目标,引导民众的文化需求,培育民众的文 化消费习惯,盘活文化市场,并通过文化市场的繁 荣,带动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服装业、手工 艺品制造业等行业的共同发展,在百花齐放中实现 经济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1.加大政策扶持 德国鲁尔向世人证明,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 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焕发青春,实现转型。这 种转型首先需要一个有远见、有魄力和有创新精神 的政府。政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文化产业的 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当前,资 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的 困难和挑战。政府要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城市发 展整体规划,建立健全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为文化 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贸易环境和法律环 境。针对不少文化主体缺少资金的情况,政府要重 点解决融资问题。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产业专项扶 持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也可以在税 收、技术、基础建设、土地征用等多个方面给予企业 帮助和扶持,使其在良好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仅仅 这样做,恐怕还是难以满足文化产业的资金缺口。 根据中央精神,除一些特殊领域,外资、民资都可以 参与兴办文化产业。目前,国内有一批民营企业家 已经把目光聚焦到了出版、动漫、影视、博览等文化 产业。政府应敏锐把握市场动态,在招商引入外资 的同时,把橄榄枝抛给对文化产业表现出极大投资 热情的民营企业家们,引导和鼓励他们以独资、股 42 份制或合伙制的形式把富裕资金投入文化领域。 2.深化体制改革 受计划经济影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都把文 化圈在事业的范畴里,客观上存在着党政不分、企 事不分、管办合一、脱离市场、不谈运营、不讲效益 等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市场是文化产业的土壤,文化产业的发展深植于市 场需求之中,努力以市场运作为导向开展制度创 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在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 工作领导的前提下,完善党政分工。在“党政联席 会议”的基础上,理顺党政职责,既保证“党管文化 导向”的地位不动摇,又确立政府对文化市场的管 理和监督细则。二在重新归整各种文化资源背景 下,谋求事企分离。长期以来,政府既充当“国有 资本代理人”,又承担“行政管理”的职责,这种合 二为一的模式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市场运作和 经营。政府应设立公益文化发展局,专门对社会公 益文化负责,统一管理公益文化事业。同时政府还 应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局,拥有相对独立的市场管理 权、经营权,统筹文化产业发展事务。 3.实施特色战略 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倾力推出特 色文化项目。文化产业扎根于市场,要想在市场大 潮中脱颖而出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德国鲁尔对 工业遗产旅游的成功开发,为资源型城市的文化产 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那 些废弃的厂房、设备、机器也许并不是铁锈斑驳的 城市疤痕,而是可以通过文化和艺术的包装,化陈 旧为神奇,变身为一部部反映采矿、炼焦、钢铁工业 文明的教科书,标志性地展现城市的特质。在空旷 的厂房里聆听高亢的交响乐,在高高的煤井架下品 尝浓香的咖啡,在废弃的仓库里观看画展,在斑驳 的铁轨上小憩,这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触摸到 了鲁尔历史,感受到了鲁尔特色,体验到了鲁尔风 情。相比之下,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旧区改造时,往 往倾向于“大手笔、大动作、大手术”,全改、全弃、 全拆、全建成为指导理念,不仅严重浪费了资源,而 且让城市斩断了历史,远离了文化,丧失了特色。 当下,资源型城市应该精心梳理出一批有地方特 色、有文化内涵、有市场潜力的文化项目,立足基础 资源与独特创意相结合、文化内涵与现代元素相结 合、项目运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全力打造品牌,推 出地方特色。 4.推进科技创新 在一些国家,文化产业被称为文化创意产业, 由此不难看出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核心 分的体制下,文化机构一般都是被视为清水衙门的 地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信息技术 事业单位,而不是参与市场,立足市场,在市场里摸 的日新月异,新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悄 爬滚打的市场主体。由此,资源型政府要在培育文 然问世,这些内含着高科技元素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化市场主体上下功夫,着力打造一批进行市场经 迅速走红,消费浪潮席卷全球。这表征了一个不争 营、产业运作的文化企业。资源型城市首先要结合 的事实,凝聚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中的高科技彰显出 本地文化企业实际情况,重点扶持一到两个基础良 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文化产业高附加值 好、优势突出、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在采用现代化 的必备手段。针对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科技水平 运营模式的基础上,通过高层次的宣传平台,全力 较低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推进科 打造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同时,政府还要 技创新。第一,制定文化产业科技发展的相关政 关注刚刚进入市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政策、法规、 策,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为提升科技实力做好 资金、税收等多方面给予帮扶,引导其朝着“专、 制度保障;第二,设立专门用于文化产业科技攻关 精、深”方向发展,进而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逐步 的风险投资基金,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第三, 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 结合本市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文化产业中 科技创新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大对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的研究和投入;第四,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加 快高科技成果投放市场速度,提升科技与文化产品 [1]曲晓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初探[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的市场融合度。 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5.培育市场主体 [2]冯子标,焦斌龙.大趋势:文化产业解构大趋势[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文化只属于事业 的范畴,而非产业。资源型城市工业发展历史悠 [责任编辑:李伟] 久,受计划经济影响更为深厚,在政事不分、企事不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SUN Zhi-juan (College of Marxism,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Anhui 232038,China) Abstract:Making a general survey of bo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we can conclude that it can be roughly classiifed into five patterns.Combining with its own speciifc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based cities in our country can us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policy guidance一一resources support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tion一一flowering of different models”.At the meantime,we should expand cultural industyr by strengthening policy guidance,deepening institutional reform,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promo- ting scientiif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cultivating market main body.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y;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 pattern;market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