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窍抗晕汤治疗内耳眩晕症37例 白寅生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医院,024300) 笔者近几年来以自拟通窍抗晕汤治疗内耳眩晕症 37例,均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 大67岁;病史最短者9 d,最长者17年。其中合并高血 压2例;因忧思恼怒、情绪波动诱发本病17例,精神紧 张、睡眠不佳、劳动过度诱发12例,病后体弱或外感诱 发者8例。中医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眩晕,常伴恶心、呕 吐、耳鸣、听力减退,符合内耳眩晕特征,具有中医痰浊 内蕴证候。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以自拟通窍抗晕汤加减,每日1剂,水 煎分2次早晚温服。方药:泽泻30 g,茯苓30 g,天麻 15 g,清半夏15 g,陈皮10 g,桂枝10 g,白术20 g,生龙 骨、生牡蛎各30 g(先煎),代赭石30 g,石菖蒲15 g,葛 根15 g。若体虚者加黄芪、当归、黄精;瘀热攻冲,上扰 神明者,加郁金、栀子;若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 治疗结果 眩晕消失35例,眩晕减轻2例(为合并高血压者)。 典型病例 患者,女,54岁,2010年4月6日初诊。患美尼埃 症15年,每年必发,发则十余日始愈,重则每年发作数 十次。3 d前因长途旅行外感风寒,晨起旧疾复发,症 见头晕欲倒,视物旋转,目不敢睁,不敢翻身或转动头 部,睁眼视物天翻地覆,恶心呕吐,并伴耳如蝉鸣。刻 诊:挽扶入室,面色咣白,神疲气短,表情痛苦,懒言少 动,舌苔厚腻,有齿痕,脉弦滑。属痰浊内蕴,蒙蔽清阳。 治宜温化痰浊、升清降浊、芳香开窍。方选自拟通窍抗 晕汤。药用:泽泻30 g,茯苓30 g,天麻15 g,半夏15 g, 陈皮10 g,桂枝10 g,白术20 g,生龙骨、牡蛎各30g(先 煎),代赭石30 g,石菖蒲15 g,葛根15 g,生姜6片。水 煎每日1剂,分2次早晚温服。上方2剂服尽,眩晕缓 解,余症悉除。守方去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续服5 剂,巩固疗效,随诊至今旧疾未发。 体会 内耳眩晕症由各种疾病所致,其中美尼埃症占 方药应用中国民间疗法 CH NA S NATUR0PATH Feb 201 4.Vol 22 No 2 60 以上。美尼埃症主要病理改变为内淋巴积水。本 组病例皆具痰浊内蕴的证候特点,临床辨识虽有虚实寒 热之异,在肝、在脾、在肾之别,究其原因总与痰浊内蕴、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有关。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 水为阴邪,痰水互结,体内作祟为患。与西医学内淋巴 积水的见解一致。治疗上笔者遵循仲景“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之旨,组方选泽泻、茯苓、半夏、桂枝、白术 健脾利湿、理气和胃、温化痰湿;天麻是治疗眩晕要药; 葛根生发脾胃清阳,能扩张血管,增加血液灌注量,促进 体液循环,解除内耳小血管痉挛;生龙骨、生牡蛎、代赭 石平冲降逆;石菖蒲、陈皮芳香开窍。诸药合用,共奏温 化痰饮、平冲降逆、芳香开窍之功。投之临床,疗效显 著,且无毒副作用。 (收稿日期2O13—08—12) 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6O例 梁文慧 张丁芳 (山东省聊城市中医医院,252000) 缺血性中风是由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 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动 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 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已成为危害人类 健康和生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属中医学“中风” 范畴。近年来,笔者应用偏瘫复原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 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13年1~7月本院门诊及住院脑梗死患 者6O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 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 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除外合并重要脏器 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及脑出血患者。其中男36例, 女24例。年龄最小者55岁,最大者72岁。病程最短 者4 d,最长者6个月。基底节区梗死3O例,脑叶梗死 12例,丘脑梗死10例,多发性脑梗死6例,小脑梗死2 例。症状可见言语不清,口眼歪斜,嘴角流涎,饮水呛 咳,肢体麻木迟缓,偏废不用,周身乏力,小便频数,自汗 出,或伴有眩晕,动则尤甚,舌质淡黯,苔薄白,舌底脉络 迂曲紫黯,脉缓。 治疗方法 偏瘫复原胶囊为我院自制制剂,药物组成:黄芪3O 中国民间疗法201 年2月第22卷第2期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