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4期 2014年8月 黄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Vo1.16,NO.4 Aug.2014 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探析 吴嘉佑,黄诗琪 (黄山学院文学院,安徽黄山245041) 摘要: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屠格涅夫将自然主题大量运用到他的作品之中。《散文诗》是屠氏创作活动 的最后一座里程碑,体现着作者的哲学思想,其中涵括自然主题的诗篇承栽了作者的自然观。屠氏自然观复 杂而矛盾.与浪漫主义情愫、悲观主义、自然神论及其爱情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决定了散文诗对自 然表现的多样化。此外,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自然观有契合和差异之处,二者的自然观皆能予 当代人以启迪。 关键词:屠格涅夫;《散文诗》;大自然;自然观;山水田园诗人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7X(2014)04—0048—06 引 言 映人眼帘,很多诗篇的题目取自自然:《乡村》、《麻 雀》、《一朵月季花》、《我的树》等,读者仅观其名便 能闻到扑鼻而来的自然气息。很多诗篇的内容涉及 自然:《仙女》叙说了一个希腊船航行在爱琴海上的 奇遇经历,神奇且富有美感;《海上航行》讲述的是 “我”在海上航行的途中与一只猴子之间的故事,温 屠格涅夫是个热衷于描写自然的作家,对大自 然的刻画与描写一直贯穿于屠氏的文学创作中,并 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他尝试的各类文学体裁上。《猎 人笔记》曾为屠格涅夫赢得极大的声誉,其中对俄 罗斯大自然的描写令读者如痴如醉。屠氏晚年写就 馨而感人;《来访》叙述了一个形如大鸟的幻想女神 于清晨来到“我”房里所发生的故事,青春、美丽、朝 气蓬勃。 屠格涅夫对大自然的爱是真诚的,一草一木、 动物、植物都是他关注和思考的对象。他对大自然 的爱又是炽热的,当他的爱走向极端时,大自然在 《散文诗》中的表现就成了某种对立面。 的《散文诗》同样包含了大量自然主题,这些作品对 自然的描绘给读者带来了丰富的体验。屠格涅夫是 一个文学家,更是个哲学家,其哲学思想早已融入 他的文学创作中,二者融合最为巧妙的当属屠氏 《散文诗》,每篇散文诗只有1 000多字,有的甚至 更少,但篇篇都是精华之作,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和理解。屠格涅夫《散文诗》中有关自然主 题的诗篇就承载着屠氏的自然观。 一散文诗中有众多篇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梦 幻.有的着重描绘自然之景,有的注重刻画自然之 物。读者都能从中体味到清新与感动,任由心灵驰 骋在作者为我们描绘的自然图景当中。 、大自然在《散文诗》中兼具两种形象 以《乡村》为例。《乡村》置于《散文诗》的篇首,是 屠氏于花甲之年在异国他乡的创作。充分表达了他 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文章第一句写道:“6月的 翻开屠格涅夫的《散文诗》,82首散文诗的篇名 收稿日期:2014—04一l1 作者简介:吴嘉佑(1955一),安徽歙县人,黄山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黄诗琪(1991一),安徽和县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第4期 吴嘉佑,等: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探析 .49. 最后一天;周围一千里都是俄罗斯——家乡”【 】3。由 对话发生于广袤、静穆而又庄严的环境:在“阿尔 于这是作者在他乡的创作,《乡村》中的景象或是记 忆中的或是理想中的,也许二者兼有。屠氏热爱家 乡,喜爱自然,渴望把家乡的自然描绘得尽善尽美, 于是他挑选了一个最美好的时节:6月的最后一天。 《乡村》中着墨最多的部分——美丽乡村的描 绘、刻画涉及了乡村的景和乡村的人。屠氏描写乡 村的景,从天空到地面,从动物到植物,从自然景观 到人文景观,都美不胜收。这里晴空一片,暖洋洋 卑斯山的峰巅……连绵的峭壁……群山的中心”【 。 有广袤的天穹,凛冽的酷寒;有坚硬的雪,被狂风吹 秃的峭崖:还有从雪被下耸出的几块险峻的巨石。 在万籁俱寂中,对话的主角是两座山峰,它们赫然 伫立在宽阔的地平线两旁,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 畏。它们展开的跨越千年的对话,打破了这太过寂 静的场景。 对话的内容谈及人类。这两座庞然大物把人类 的,鸟儿欢快地歌唱,庄稼茂盛地生长,深深的峡谷 下有条小溪缓缓流淌,这溪流清澈见底。同这些自 然景物一样可爱的还有人文景物:沿着峡谷,有整 洁的谷仓和木板房顶的松木农舍。每家屋顶上都竖 着个挂椋鸟巢的竿子,门廊上都有只漂亮的小铁 马。这些景物散发一股由内而外的独特魅力,彰显 着俄罗斯大自然的丰饶美丽。屠氏描写乡村的人, 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年轻女人,也有农家老大娘。 生长在自然怀抱中的孩子们活泼而淘气,穿戴洁净 的小伙子们依偎在马车边欢快地聊天。一位年轻女 人探出窗户微微地笑,一个和善的农家老大娘笑容 满面地为过路人捧来牛奶和面包。他们的脸上都洋 溢着笑容。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喜悦和满足。 作者有感于此情此景,不禁对这美丽的乡村赞 叹道:“噢,俄罗斯自由乡村的富裕、安谧和丰足啊! 噢。宁静和幸福啊!”[1p这不仅是这个乡村具有的特 色,更是作者对故土的无限依恋与热爱。或许,作者 描写的乡村是他理想中的乡村,他想借此表达他对 故土深深的期望和眷恋。 最后一段话极为耐人寻味:“即使是皇城圣索菲 亚大教堂圆顶上的十字架,还有我们这些城里人孜 孜以求的一切,在这儿对我们又算得了什么呢?”【l 作者完全醉倒于这片令他心驰神往的俄罗斯自然 乡村,身处在这美丽的乡村之中,就已经获得了身 心的宁静与安逸。这句话可视为作者对城市人物欲 追求以及伪善的讽刺,也可视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 限陶醉,乃至于俯首称臣。 然而,另一类散文诗里的大自然则神秘伟大、 令人恐瞑。第二篇《对话》堪称代表。《对话》以拟人 手法描写阿尔卑斯山上的两座高峰——少女峰和 黑鹰峰的对话,它传递出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系。“几千年过去了;只是一刹那” 在文中多次反 复。展示了时空的不停更替、宇宙的无限浩瀚,这是 一个穿越千万年的对话。 比作会玷污自然的小虫子,我们分明感觉到它们对 人类的憎恨与蔑视,同时体会到作为人类的渺小。 在这一刹那,同时也是成千上万年的过程中,人类 由多到少,再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海洋、森林也 经历了同样的变化,到了最后,满是白皑皑的雪,什 么都看不见。这体现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生命的转 瞬即逝,同时也暗含了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当一 切生命和颜色消失殆尽之时,少女峰和黑鹰峰都无 比满足,他们停止了对话,开始沉睡,整个大地和苍 穹再度陷入永恒的沉默和宁静。 读完《对话》,有一个字足以概括我们的感受: “静”。这种静并不让人感觉舒适、惬意,而充满着威 严与肃穆。其中,两座山峰铿锵有力的对话,更能突 显这种静的氛围。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在这静静 的世界中的一番对话。揭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伟大与渺小、永恒与短暂、不朽与死亡。这也代表了 屠氏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识。 《大自然》也十分典型,它描述了一个梦境,梦 中的自然化成一个女人,极其庄严,不可侵犯。诗篇 的基调严肃、神秘,读来仍能体会到自然的至尊无 上和人类的渺小卑微。读者可从文中四个方面的对 比感受到这种氛围。 首先是环境与人物。这是一个高大、拱顶的地 下庙堂,庄严、肃穆而又压抑。在这个宏大的环境中 只有大自然母亲和“我”,环境和人物形成鲜明对 比。其次是人物与人物。大自然母亲威严地端坐在 庙堂中央,“一手托着头,好像沉入深深的思索”【1]80。 她不仅是个雍容华贵、庄严肃穆的女人,更是一个 热爱思考的智者。而“我”仅仅是个无意走人庙堂的 凡人.威严的自然母亲与懵懂的“我”构成鲜明对 比。再次是对话的神态。“我”在与大自然母亲对话 的过程中,情感变化较为明显:恐惧——敬仰—— 赞美——不安。相比之下,大自然母亲的情感变化 并不显著,言语姿态中透露出持重、权威而又不容 ・50・ 黄山学院学报 2014生 置疑。最后是对话的内容。“我”以为大自然母亲苦 思冥想的事情是人类未来的命运,或是人类如何达 到尽善尽美和幸福,而这位尊贵女人的回答则令 “我”吃了一惊,她只是在顾虑跳蚤的生存危机,想 着如何使其更容易逃避它的敌人。此外,“我”认为 重要的善良、理性和正义在自然母亲的眼里却不足 挂齿。这些是自然母亲和“我”在思想认识上的显著 对比。 然,将自己美好的寄托赋予美丽的大自然之中。《乡 村》就是其中一支婉转悠扬的田园牧歌,美丽的自 然景色有如甜美的歌声,让人心旷神怡。在全文的 最后,屠氏把美丽的大自然与黑暗的现实社会、人 类的无穷欲望相对立,将自己的理想和安慰寄托在 俄罗斯富裕、自由的乡村和热情好客的淳朴人民的 身上,流露出一种寄理想于自然的浪漫主义的哲理 情 。 这类散文诗将自然塑造得极为庄严,极力凸显 其伟大、神圣的一面,弥漫着阴冷、恐怖的气息。将这 浪漫主义情愫对屠氏自然观的影响也有另一 种表现,屠格涅夫的浪漫主义想法使得他把自然过 样的自然照进现实,生活中每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 害都令人类不知所措,大自然似乎确实符合这类形 象。然而我们必须明白:这样的自然灾害是建立在人 类破坏自然的基础上的。屠格涅夫在《大自然》中借 自然母亲之口透露出:“攻与守的均势被破坏了” , 这应引起人类的重视与思考。 二、从《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透视屠氏自然观 屠格涅夫生逢在哲学走红的年代,歌德的泛神 论、拜伦的浪漫隋怀、卢梭的自然论等哲学理论都对 屠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屠格涅夫早年学习和 研究的对象是哲学,加上他有着极为复杂的性隋,并 且善思多虑,因此屠氏的哲学思想是个矛盾的统一 体。屠格涅夫信奉唯物论,但他又不是一个彻底的唯 物主义者,在某些情形下,他会表露出唯心主义思 想;屠格涅夫信奉无神论,但他又不是一个彻底的无 神论者,他同时又具有泛神论思想。屠氏在哲学思想 上的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自然观。 (一)自然观与浪漫主义情愫 屠格涅夫的自然观与他的浪漫主义情愫密切 关联。屠格涅夫是一个现实主义大师,但在他的创 作中,充斥着诸多浪漫主义元素。屠氏偏爱于叙说 梦境,在《散文诗》中含纳自然主题的诗篇里,《蔚蓝 色的国度》、《老妇人》、《大自然》等都是屠氏的梦幻 之作,这本身就彰显着屠氏的浪漫情怀。 屠氏自然观与其浪漫主义情愫的联系主要体 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能把现实的抑或想象中的 景色刻画得美轮美奂。屠氏《散文诗》中有些大自然 主题美丽、梦幻又神秘,可谓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 栖息地。在屠格涅夫的心里,大自然、祖国、母亲是 至高无上的三位一体。他从小就对自然无比爱恋。 因此,在他的文学创作里,会如此倾心地描写大自 于理想化、人格化,他认为自己给大自然以无穷的 爱,大自然理应用同等的爱予以回报。毕竟大自然 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物,当它不领人意时,屠氏便怒 其冷漠、恨其无情,把大自然塑造成恐怖、残酷的形 象。因此,表现自然之庄严、神秘的散文诗亦洋溢着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老妇人》、《大自然》就十分 典型。这两首散文诗都是对作者梦境的再现,皆以 象征手法和梦幻形式构成,被赋予浓厚的浪漫主义 气息。 (二)自然观与悲观主义 屠格涅夫在大自然面前始终抱守一个观念:“一 个人从生下来就毫无自由可言,他不仅生活在社会 关系的范畴之中,同时也处于宇宙生活的超历史的 永恒的自然现象的控制中”【2p3。屠氏的悲观主义受到 了叔本华“空虚说”的影响。主要源于自身的忧郁性 格和自然神论。屠格涅夫的晚年生活孤独而寂寞,悲 观主义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屠氏晚年的哲学思想。同 时影响到他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在《散文诗》的 《对话》中,“我4f]Y ̄乎只感到时间的无限而凛然的存 在,对宇宙的永恒长驻、无始无终不禁留下了一个不 可磨灭的印象”【 】l47。人们深感自己的渺小和自卑。自 然、宇宙的永叵和不朽。这种自然观包含了无可奈何 的消极人生观,这在《大自然》中也有非常明显的表 现。不管是庙堂的环境,还是庙堂内的气氛,还有主 人公的对话,都无时无刻不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压迫 感和窒息感。大自然母亲的威严和权势令人畏惧。为 什么大自然在屠氏的心里会是这番面孔呢?爱之极 便生f艮,即为此理。正因为屠氏比任何人都更加爱恋 自然,更渴望从她那里得到爱的回报,事与愿违之 时,其悲观主义就会发挥作用,他才会更加伤心,甚 至开始绝望,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 在《大自然》里,读者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屠 氏既然把大自然比作母亲,为何她有一副冷酷威严 第4期 吴嘉佑,等: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探析 .51. 的面孔?这和作者的自然观紧密相连,依他之见,自 然与人类的关系本该是伟大与渺小的关系。此外, 母亲在屠氏的记忆中即为这样的形象。前文已提 读者体会到在大自然这个命运女神的统摄下,人类 命运的残酷和无奈。 (四)自然观与爱情 及,大自然、祖国、母亲在屠氏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 三位一体.他对大自然的感情和对待母亲是极为相 似的,他深爱自己的母亲,但又深恶她的暴虐,很多 时候,他会由大自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大自然》 中自然母亲的形象是个很好的例子,她端庄稳重又 严肃残酷,“我”在她的面前只有忐忑与不安,只能 阿谀奉承以及被威言震慑。这俨然就是作者的母亲 与作者自己。 (三)自然观与自然神论 屠氏是个无神论者,作为一个矛盾体,他又是 个泛神论者,他信奉的泛神论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的泛神论,严格意义上来说,是自然神论。在屠氏的 心底。大自然就是神,神就是大自然。由于屠格涅夫 对大自然爱得太深,又受到浪漫情愫和早期唯心主 义的影响.以至于把自然加以物化并神化。当屠氏 遭到自然的“冷遇”,他当然会产生一种极端的思 想.把自然描绘成各种冷漠无情而又略带恐怖的女 神形象,如命运女神、死神等。其中以对命运女神的 描写最为丰富和生动。 对命运的思考与自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关 涉人对待自然和社会的态度。面对这样的问题,不 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顺应自然、寻找规律,积 极地探求和创造人生的价值;信仰一个至高无上却 并不存在的“神”,听从这个“神”的摆布。屠氏的思 想属于后者。“屠格涅夫的自然观中总是成立这么 一个等式:大自然=女人=命运”【2】 。以《大自然》为 例,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一个女人——大自然母亲, 同时文中说道,她并没有思考人类的命运,关于人 类的命运该何去何从,她仿佛漠不关心。在《对话》 这首探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散文诗中,同样牵涉了 人类的命运——人类存在于少女峰和黑鹰峰的脚 下,在这两大山峰的眼里,人类不过是一群不停扭 动的两条腿的小虫子,一群会玷污神圣自然界的东 西。只是一刹那的时光,人类便不断减少直至消失, 生命转瞬即逝,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命运。《老妇人》 这一体现作者命运观的诗篇其实也是屠氏自然观 的某种反映。老妇人在这里是一个命运女神,她在 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自然女神。她表面上只是一声 不响的、紧紧追随着“我”,实质则是决定着“我”的 方向。“你逃不脱的!”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出现,令 屠氏的自然观里还包含他对爱情的认识。从哲 学角度看,屠格涅夫把爱情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甚至是大自然的帮凶。诗歌、大自然和爱情是他一 生的最爱。屠氏痴迷于爱情,并品尝过不少爱情的 甜与苦,但最终的爱情结局(终身未娶)却并不完 满。付出爱情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这一切和屠 氏对待自然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有些时 候.屠氏会把爱情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并且加以神 秘化乖El带有一定程度的悲观色彩。 在屠氏《散文诗》里,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爱 情与自然相结合的诗篇。如《蔚蓝色的国度》,在美 丽梦幻的自然山水中,还有一个女人与“我们”一起 嬉戏。《一朵月季花》里,屠格涅夫借一朵月季寓意 爱情,展现了一场爱情的悲喜剧。相类似的还有《玫 瑰花儿那时多美,多鲜艳……》等。这些诗篇既可以 看作爱情诗,也可以看成自然诗。屠格涅夫从来都 是这样地看待爱情:“爱情不是一种什么感情,它是 一种自然的疾病,是大自然加于人类的在劫难逃的 命运” P s。因此,爱情深刻地影响着屠氏的自然观。 总之,屠氏的自然观是其哲学思想综合作用的 结果,它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竭力 地歌颂自然,淋漓尽致地展现自然之美;另一种则 将自然神秘化,展现其阴暗面和冷酷面,把人类置 于十分渺小的地位。屠氏自然观精华、糟粕并含。 三、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的自然观 屠格涅夫热爱自然,晚年作品《散文诗》中体现 自然主题的诗篇比比皆是。在中国,也有大量热爱 自然的文人骚客创作了众多含有大自然主题的文 章,以山水田园诗派为典型。山水田园诗发轫于魏 晋繁荣于盛唐,是以自然山水、田园风景、田园生活 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 热爱。这一诗歌流派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陶渊 明、孟浩然、王维等。他们作为个体来说,其诗歌创 作及自然观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此把他们看成一个 整体,让他们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简要地分 析和比较他们的自然观与屠氏自然观的异同。 (一)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自然观 的契合点 ・52・ 1.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黄山学院学报 响,以禅人诗。 2014生 屠格涅夫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2.情感渊源不同 他在《评阿克萨科夫的<奥伦堡省一个枪猎猎人的 笔记)》中有这样一段直白:“爱大自然不是由于它 对我们人类有着重要意义,而是由于它本身对您来 说是可爱的和珍贵的”『31l ,“爱”成为他追寻人与自 然和谐的途径。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同样向往自然 一屠格涅夫单纯地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他渴望 在美好的自然界中找寻到平等、自由和宁静。屠氏 方面认为自然本身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爱的源 泉;另一方面又虔诚地赋予自然以生命,甚至将其 神化,并加以膜拜。与屠格涅夫不同,中国山水田园 诗人大都把自然当作苦闷的寄托,这种苦闷尤指官 场上的失意。他们不仅把自然当作欣赏的对象,往 往还借物抒隋、托物言志。诗人把政治抱负不能如 愿施展的苦闷化为对山水的热爱,在大自然中寻求 这种苦闷的解脱。谢灵运在官场失意后,徜徉于山 水之间,以求解脱;孟浩然在应试未第而又仕途不 顺的情况下,怀着“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④的失 意归乡隐居。 山水的美好,渴望人与自然的交融。田园诗人开山 鼻祖——陶渊明,“性本爱丘山”①,同自然的和谐共 处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通 过对自然山水的再现取得精神与自然的合一。孟浩 然将自然融入日常生活中。追求二者的和谐共生, 《过故人庄》是其代表。 2.感悟自然之“静” 屠氏散文诗中的《对话》篇突出了一个字—— 静。整首诗从头至尾都无时无刻不让读者感受到自 然的静谧。此外,《大自然》、《老妇人》都给人带来一 种静谧诡异的氛围。在《世界的末日》中,环境更是 3.爱情在自然观中的比重不同 屠氏的自然观同时也是其爱情观的表现.爱情 在屠氏自然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与此相反,中国 令人窒息,天空像一张裹尸布,好像连空气也死了。 这些对自然的描写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静”的 感受。同样,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在描写自然时也 十分注重凸显“静”的氛围。其中以王维最为突出。 王维的诗具有“静”的美感,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 相照”馐营造出空明澄净、怡然自得的诗境。“月出惊 山鸟,时鸣春涧中”③则是对“以动衬静”法的巧妙运 用。不过,在王维诗里的“静”是所谓的“禅静”,试图 表达自然、万物的空寂,极富禅理。虽然屠氏和中国 山水田园诗人对自然的寄托与爱情无关,爱情在他 们的自然观中甚至不占丝毫的地位。这与中国传统 文化对爱睛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中国的传统伦理一 向压抑人的个性,重视并宣扬人的社会性,因此一 切表现个性的作品都受到了打击,其中表现个性或 个人“情爱”的更为统治阶层所不齿,爱情被认为是 低级的情感,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在普通百姓的心 里,所以不仅是山水田园诗人,很多文人都不敢在 自己的作品中流露爱情。 4.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看法不同 不论何种自然观。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 题,这也是最本质、最核心的方面。屠氏自然观在看 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实则是把人和自然对立 起来,认为他们是各自独立的个体。由此才会把人 山水田园诗人对“静”的感受各有不同,但注重自然 的“静”之美确为双方搭起了一座桥梁。 (二)屠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自然观 的差异 1.哲学渊源不同 屠氏自然观的哲学渊源多样而复杂,卢梭的自 然论对其自然观的形成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卢梭 倡导“返回自然”,认为文明和礼教的背后全是罪 恶,人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和平 和自然的立场和特点区分得非常清楚。屠格涅夫在 看待自然的时候,总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或 是站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之外慨叹它的神奇和魅力, 或是以一个卑微者的身份感受伟大、威严的自然神 等。屠格涅夫对此受益匪浅。此外,悲观主义、自然 神论、浪漫主义情节,乃至爱情观都是其自然观的 源泉。中国山水田园诗人则或深或浅地受到儒、道、 带来的压抑和困惑。与此不同,中国的自然观是“天 人合一”,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结果。 山水田园诗人不是把人和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寻 求心灵与自然的契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⑤体现了人与 自然的高度融合,诗人与菊花、南山等自然之景共 佛等思想的熏陶,这些思想是诗人们在逆境面前归 隐自然的精神基础,同时又是他们在归隐之后眙然 自得的精神支柱。如谢灵运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 陶渊明具有儒道杂糅的哲学思想;王维深受佛教影 存于一个画面之中,二者不能分离,分开来就会失 第4期 吴嘉佑,等:屠格涅夫《散文诗》中的大自然主题探析 ・53・ 去画面的鲜活与深度。诗人在这美景中有所感慨, 想要抒发但“欲辨已忘言”,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 中将其称为“无我之境”,这也是人与自然融合、相 连的最高境界。 结语 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屠氏的自然观。 注释: ①《归园田居》其一。 ②《竹里馆》。 ③《鸟鸣涧》。 (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⑤《饮酒》其五。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群星璀璨,屠格涅夫是其 中最耀眼的一颗,《散文诗》更是使这颗明星熠熠发 光的最强发光源。《散文诗》中大量的自然诗篇涵盖 参考文献: [1]屠格涅夫.屠格涅夫散文诗集【M].王智量,译.武汉:长江文 艺出版社,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了屠氏对自然的哲理认识。大自然在《散文诗》中兼 具两种互为矛盾的形象:美好、梦幻与神秘、威严, 这是由屠氏丰富、矛盾的自然观决定的。屠氏自然 观受到了浪漫主义理想和悲观主义的影响,它同时 也是自然神观,甚至还是其爱情观的反映。对比屠 氏自然观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自然观的异同,可以 [2]吴嘉佑.屠格涅夫的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12. [3】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全集:第11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4. 责任编辑:曲晓红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Theme in Turgenev’S 臼y Prose Wu Jiayou,Huang Shiq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 l,China) Abstract:Because of the love for nature,Turgenev put a quantity of nature themes into his works. His Poetry in Prose,indicating the writer S philosophic thoughts,is the last milestone of his brilliant composing activities.His poems with the nature theme embody his conception of nature.The nature perspective of Turgenev which is complicated and contradictory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many factors, such as romanticism,pessimism,deism and his view of love.This makes his Poetry in Prose diversified in presenting nature.In addition,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ion of nature between Turgenev and Chinese poets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1.Both of their nature perspectives can give modern people enlightenment. Key words:Turgenev;Poetry in Prose;nature;conception of nature;poet of landscape and past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