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什么是好教育

来源:九壹网
什么是“好教育”

摘要:现今,教育是人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社会中充斥着的各种教育令所有人眼花缭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旨在重新思考一下到底该如何理解教育,如何定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反思一下我们所熟悉的教育的不合理之处,由此总结出公平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适应社会的教育才是“好教育”。 关键词:教育;“坏教育”;“好教育”

终于长到了20多岁,可是生活的全部依然是学校,看着同学们已经开始在社会闯荡,会觉得这样的学校生活很美好,也很无味。偶尔回家,总有人评价说父母把我“教育”得好。可是怎么回忆怎么都觉得父母没有教会我什么,非要举出一例的话那就是把我送进了学校接受“教育”。于是,18年之后我被教育成了现在的样子,别人眼中出息的孩子,自己却没有一技之长,觉得生活无味到像是复制一样。很显然,这样的教育不是我想选择的,我想选择的是“好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网上给出的官方定义是: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价值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就是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诱导的、启发的,而不是灌输的,教育的任务不在注入,乃在引导学生使其自求知识;洛克认为教育是使人成为人;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我们的完满生活做准备。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这是我对教育的看法。

具体而言,怎么培养就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终极结果,在这样的主体之下,我认为教育就是一种手段。首先谈谈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都是常见的教育方式的分类,学校教育里的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家庭教育中的表扬、批评、鼓励,社会教育中的启发或者灌输等方法又是细化之后的教育方式方法。再来说说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终极结果——培养人,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可见,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善良的人。再者,教育毕竟是传授知识的,所以教育浅显的目标就是培养有知识的人。而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这样看,教育也是培养社会的人。

二、什么是“坏教育”

人们在对某一现象或者物体做出评价的时候,习惯性的用“对”“错”,“是”“非”,“好”“坏”这样一种非黑即白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对量化问题是试用的,但是对一些质性的问题而言就不一定了,在这种情况下“好”“坏”就只是表示一种评价的倾向。对教育的评价,也是一样,“好教育”不是指比“坏教育”高出多少分或者怎么样,“好教育”只是一

1

种符合人预期,满足人需求,由人开展实施并最终给予积极、正面评价,肯定其成效、强调其“良好”的教育;是对教育的常规性把握。那相对而言,“坏教育”是指低于人们的预期的一种“缺陷教育”,是在现行条件下已暴露出问题和不足的教育。

所以教育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这里谈到的“坏教育”也是指“缺陷教育”。 (一)“贵”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

我们生活的圈子里,大家似乎都默认了价格高的衣服才是漂亮的衣服;品牌越响亮的手机才是质量更好的手机。不知不觉中,教育似乎也被赋予这样一个神奇的特质,有意的或者出于无奈的。家长各种挣扎将自己的孩子送进条件优越的学校,老师挤破头想进入贵族学校,试问在这样可以将知识和文化底蕴一眼忘穿的学校,“好教育”藏在何处?

暂且不谈论“贵”和“好”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正相关的问题。在大众这种心理状态下,各种辅导班或者学校不自觉地报价,越是如此,许多人越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 “贵”即“好”,在人们错误价值观的追捧下,现实教育出现一些“以次充好”、“真伪难分”的状况。再说一些贵族学校,学校之所以贵是因为硬件设备贵:高大明亮的教学楼,先进的的电子设备。因此,学校在过分追求这些的时候会不会过分忽略的知识和教育的地位,会不会将“好教育”的侧重点倾向“贵”?

过多地追求其外在硬件条件,其本身的教育意义会淡化,过于现代化的学校往往缺少浓厚的学术底蕴和学习氛围,显得浮躁和浮夸!

所以,好教育的关键不在“贵”,贵”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 (二)出“成绩”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

近年来,“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等诸如此类的标语,以及国旗下的讲话风波、高考班集体打吊瓶事件等都是屡见不鲜,经历过高考的我们对此更是觉得身临其境。学生压力过大要自杀,教师工作量过大要晕倒,这种种举动只是为了提高考试过关率,给学校贴上一个“出成绩”的名牌。事实上,这些方法的确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绝对不是好教育。

从教育的主体来分析,学生是愿意承受这种拼命式的学习吗?教师是愿意施加给学生自杀程度的压力的吗?没有谁愿意做这种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只是在教育观念的促使下被迫向前而已。这种只关注成绩的教育是受大众欢迎的,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能被称作优秀的学生往往只是成绩优异罢了,相反,一些中等水平或者所谓的坏学生却能在学习的同时较好的发展兴趣和创造力,但是他们的成绩单上却只是注明他们不擅长的领域,于是在学习成绩当道的学校他们被戴上“绿领巾”,被标上“学困生”的名牌。

加入你是一名未来的人事部经理,在人力招聘中你会招聘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是一个语文学的好的人;你会招聘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还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很显然,学校培养的这种应试高手不是教育的产物,出“成绩”的教育不一定是好教育。

三、什么是“好教育”

前面已经说过什么样的教育不是“好教育”,这里认为的好教育是将学生当做真实的有思想的“活人”的教育;教育不是坐在教室里挖掘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是引导

2

学生释放天性,发展优点的教育;“好教育”是在符合一切教育有选择地教给不同人,不同人有选择地接受不同的知识的逻辑前提下,努力使所教或所学与个人资质、潜力相契合,能最大限度地使一个人受到提升的教育。 (一)更公平一点的教育是“好教育”

要想教育发展成为“好教育”,第一条标准就是更加公平的教育。老百姓可以把孩子放在家门口去上学,城里的孩子和外来民工子女能够在同一个学校就读,让城市和乡村学校的差距更小一点,让城市里的好学校和薄弱学校差距小一点。成绩差的孩子可以像成绩好的学生一样自信的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成绩好的孩子可以在课程进度上等等成绩较差的孩子,让成绩好的孩子和成绩差的孩子之间的陌生感少一些,让学生们从心里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优秀。积跬步而至千里,这一点又一点的进步,最终将累加起教育的长足发展。

我国历来是一个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长期以来,在效率优先、重点建设的政策导向下,我们对城市的学校、基础好的学校“锦上添花”;偏远的学校,师资很差的学校,任其消失,客观上扩大了差距,人为地推进了不公,择校的压力难以缓解。同在蓝天下,拥有一样的好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这样的公平不是一个人的一句话说了算的,我们满心期待全社会对“公平的教育”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二)教育“活人”的教育是“好教育”

教育“活人”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是,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相对欠缺人性的温暖。我们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变成了扁平化单向度的人,我们用分数、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指标,代替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我们逼着孩子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强迫孩子从早到晚机械重复地练习。 我们教育的主体都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机器人。他们在学校里有喜欢文化课的也有喜欢体育课的;在语文课上有喜欢诗歌的也有喜欢散文的;在美术课上有喜欢用红色绘制太阳的也有喜欢用红色描绘美好的。他们是一群起点不一样,发展轨迹不一样,但过程一样辉煌的学生。

所以“好教育”应该让孩子有身心成长的空间,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的时间,有歌唱、绘画、运动等活动,兴高采烈,其乐融融,幸福完整。好教育,应该让孩子们的负担更轻一些,压力更小一些,睡眠更多一些,身体更好一些,学习更主动一些,让知识与生命真正共鸣。

(三)适应社会的教育是“好教育”

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是多产的,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神童,一批又一批的高学历人才,但这些人才的栖息地只能限定在校园范围之内。校园之外就是诺大的人才市场,在这个不规则的林子里学校输出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的雏鸟,完全做不到择林而栖。

我们的学校在千挑万选之后终于决定要传授给我们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文化知识,

3

我们又坎坎坷坷的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或者博士毕业,当我们装着慢慢的知识去社会寻求自己的一席立足之地时发现连基本的生存之道都不知道,这个时候只会觉得满满的知识增重了负担。不是知识的错误,是我们的选择的错误。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难以想象的,而我们深挖的教材上的知识还是一样的陈旧,更新的都跟不上节奏,陈旧的知识淘汰的太慢,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是永远跟不上社会需求的。

“好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应该是跟得上潮流,缅怀的起古今的。“好教育”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重视社会实践,让学生的知识不光是往里装,还有经过应用之后二次消化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立足于社会的。

社会发展至今,教育已经没有那么高不可攀的地位了,已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关于教育的思考一直在继续,关于什么是好教育的争论也是没有间断过,没有统一的答案和唯一的标准,却有了统一的口径: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适合的教育!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