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探析——以宁波市奉化区“明山剡水”风景线规划为例

来源:九壹网
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探析 —— 以宁波市奉化区“明山

剡水”风景线 规划为例

摘要:江拔线是宁波市奉化区北部重要的经济交通走廊,对沿线的旅游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建设和历史文化展示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奉化区大力推动进全域旅游建设,积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风情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结合江拔线经济交通走廊建设,创建一条以江拔线为基础,集合甬山、西岭山、剡江等人文与自然生态资源结合的特色美丽乡村风景线,具有推广剡江人文游乐、特色生态观光品牌,塑造奉化旅游形象、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经济交通走廊,“明山剡水”风景线,乡村振兴 引言

宁波市奉化区位于浙东沿海,拥有溪口雪窦山风景区、蒋氏故里、滕头村等AAAAA级旅游资源,旅游业拥有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省道江拔线始建于1934年,其区位山水交通,联系着宁波与绍兴两个城市,串联着奉化境内的主要旅游资源,是沿线区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助推剂”。本文综合江拔线经济交通走廊创建,构建醉美奉化的“绿色长廊”以及“一路一景、路景相融”的公路风景线,以“美丽公路+”为辐射,推进沿线品质提升,土地整合,产业优化,带动沿线乡村振兴。

1“明山剡水”风景线的特点

“明山剡水”风景线以江拔线及剡江为纽带途径3个乡镇串联11个村庄,包括慢行系统和车行系统。风景线北靠山体,南临剡江,山水交融,村庄与广袤的农田、园圃、基塘构成了富有田园气息的生态基质,是奉化“上风上水”之地,

也是城市与郊野转换的过渡地带,是奉化重要的生态经济板块。沿线主要的资源文化包括剡江水运文化、甬山文化、红帮文化、萧王庙庙会文化、畸山制陶文化。

2“明山剡水”风景线的空间布局

通过对风景线沿线的区域优势、资源禀赋、产业支撑及村庄体系的分析提出依托甬山、剡江、山村等特色资源,推进线路建设、村庄品质提升及旅游配套服务完善,通过沿线景观提升、村庄整合、产业集聚及功能优化为导向,融入观光、游乐、体验等休闲业态,建设风景线体系的发展思路。结合沿线空间布局特点提出以产业集聚、功能优化、城镇促进景观深化及农业提升为主导的空间引导措施,并深化明确各类空间需提升的整体节点。规划提出以“产业整合”、“功能优化”及“城镇促进”为主导的空间引导措施,将风景线沿线功能空间划分为五大类。

(1)产业集聚空间:以企业建设情况、效益情况,布局情况为基础,对沿线企业进行淘汰、保留、整合,建设集中工业园区对企业进行培育。(2)功能优化空间:结合重大项目建设,对区域内企业进行搬迁,对地块进行“退二进三”优化片区功能设置。(3)城镇促进空间:通过对企业整合对现状土地进行综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城镇完善建设。(4)景观深化空间:结合剡江建设工程,对空间进行整体景观优化。(5)农业提升空间:对现状种植空间进行整合提升,增强一产的综合效益。

3“明山剡水”风景线的建设引导

规划采用总体协调分段建设的引导策略,规划根据现状道路基础,资源类型、主导功能将风景线建设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溪口段建设风格以民国风与现代工业风格相结合。建筑立面改造协调溪口镇立面改造总体风格,突出青砖黛瓦的古韵;工业区沿线改造以现代简洁的工业风格为主。萧王庙段建设风格以古韵与自然相协调的风格为主。建筑改造协调萧王庙街道建筑改造总体风格,突出萧王庙古村古镇的风韵,同时墙面美化适当融入桃花、苗木等生态元素。江口段建设风格以郊野乡村为主导,突出自然生态与郊野的独特韵味。建筑改造以原真乡村风貌为主,墙面改造以体现郊野生态为主,适当融入红帮文化元素

4土地整合与产业发展

通过对风景线沿线产业情况的摸排,第一产业主要为花卉苗木的种植,第二产业除两处集中布局的工业园区外,其余均为零星工业企业。重点对对零散企业的占地、建设面积、生产、利润、税收等数据进行了分析,共有27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6家,规下21家,主要产业类型为汽动元件、机械制造、纺织等,总体产出水平较低,亩均产出为97.95万元,亩均税收仅4.49万元,远远低于宁波等同类工业园区产出。

对沿线零星企业发展提出两个方向:一是重点发展集聚成形工业区(如大岙工业区),二是其他工业近期保留,远期外迁至工业园区,实现集中化、专业化和高级化。家庭作坊、小型加工厂等处于初级阶段的工业经济不仅效益有限,而且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必须改善现有工业结构,走专业化、集中化和高级化的道路。企业之间走分工合作的道路,形成内部产业链,增加各个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降低企业成本,集中化是指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特色不同,相对集中形成产业群。同时鼓励具有旅游特色的传统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如工艺品厂等,可以结合旅游进行建设。通过对零星企业用地的整合可解决建设用地指标约190亩。集约土地可用于城市集中片区和村庄产业及配套用地置换利用。

5村庄建设与乡村振兴

沿线共涉及11个行政村,其中城中村4个,城外村7个。规划结合村庄区位、规模、发展潜力等因素综合确定其中3个村为示范村,作为新农村改造的试点和风景线重要接驳点进行建设。

通过土地指标的整合置换,保障村庄新农村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依托风景线的产业提升,与村庄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将村庄的产业发展融入风景线整体建设,形成村庄之间的有效联动和互补,形成产业链;同时将村庄打造为风景线的重要接驳点和景点,依托风景线建设加强村庄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结语

风景线的建设是以“一个规划、一条干线、一个主题、一链产业、一批美村”的要求,通过对资源的梳理,挖掘线路文化底蕴,确定发展的主题,带动沿线经

济的发展。村庄作为风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在风景线中承担节点配套的重要功能,更应注重土地与产业的整合。通过土地的整合,重点是对村庄内分散的建设用地的腾挪,为村庄建设提供土地供给保障,在此基础上对村庄产业结合工业集聚区建设进行删选培育,形成产业链。同时加强村庄特色的引导,契合线路主题,差异化发展特色,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毅,张飞,李瑞勤.快速城镇化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8(02)。

[2]张振广,孙娟,马璇.生态型郊区存量规划的思考与探索[J].城市规划学刊,2017(08)。

[3]乔杰,洪亮平,王莹.全面视角下的乡村规划[J].城市规划学刊,2017(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