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4、理解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5、理解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系列问题的分析过程,理解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学会绘制全球性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气压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分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导学提纲】
一、全球气压带与风带 大气环流的概念: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探究】“单圈环流”的形成
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①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②想想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探究】“三圈环流”的形成
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②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探究】
①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都是气流上升形成的低压,它们气流上升的原因相同么?
1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都是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它们气流下沉的原因相同么? ③气流上升的地方和气流下沉的地方,哪个地方多雨?哪个地方少雨?为什么?
④全球七个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雨?哪些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少雨? 【探究并交流】
想一个好办法,快速的记忆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以及风带内的具体风向。 【思考】
大气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总结】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大致与 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 移,冬季 移。 【观察思考】
读“1月(或7月)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观察实际中的气压带能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为什么?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探究】
①1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冬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
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和南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探究】①7月份,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亚欧大陆的空气柱上用箭头表示空气的垂直运动方向。 ②夏季,亚欧大陆近地面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③观察这个气压出现的位置。这个气压的出现使哪个气压带断裂成不连续的块状? 这个断裂的气压带保留在了海洋上还是陆地上?
④这个气压的出现对东亚的大气环流有什么影响。
2
【观察并探究】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发生了明显的转换,(季风的概念)根本原因是不同季节的亚欧大陆近地面形成的气压不同导致的。为什么不同季节的亚欧大陆近地面形成的气压不同?总结归纳东亚季风的成因?为什么东亚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观察并探究】看南亚夏季风形成的过程动画,总结归纳南亚夏季风(西南风)的形成原因? 【总结和比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月份 形成原因 气压中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半球 副热带高压带被大 七月 陆热低压切断 副极地低压带被大 一月 陆冷高压切断 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地区 东亚 南亚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形成原因 风向 气团源地 对气候影响
3
【拓展提高】
1、能正确反映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2、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中,有两股冷暖性质 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它出现在
A、赤道附近 B、南北纬3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极附近
3、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是冷性气流 D.盛行西南风
4、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5、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此图是____月亚洲季风图,此时东亚盛行______季风,南亚、
东南亚盛行______季风,控制亚洲大陆的气压中心是______ ______,位于北太平洋的气压中心是_______________。 (2)受来自__________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上季风环流最典型的地区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31(1)7 东南 西南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2)太平洋 高温多雨 (3)亚洲东部(东亚地区) 亚欧大陆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太平洋为世界上最大海洋,
海陆热力性质最显著。 【课外阅读拓展提高】
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的变化而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同时引起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两侧南北纬5°之间。从春分到夏至,太阳直射点自赤道逐渐北移至北回归线。夏至时,气压带和风带比春分时北移5°左右。这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至赤道与北纬10°之间;由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时间很短,低气压带来不及形成,所以赤道低气压带不可能移到北回归线附近。但这时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可以一直吹到赤道,甚至有一部分可越过赤道,吹送到北半球,并偏转成西南风。
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