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缘事辨

来源:九壹网
2013年第5期 兆才论 No.5.2013 (总第241期) THE N0RTHERN F0RIJM Total No.241 【古典诗学】 诗缘事辨 殷学明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摘要】诗缘事是中外诗学的共同思维路径,缘事的本质是“指事造形”,特征是“想象以为事”, 方法是“托事于物”。缘事不是对缘情的颠覆而是延伸,因为“情”只有在“事”的观照下才能合情合 理。诗缘事的讨论,实际是对历史文化记忆以及诗歌叙事、创作内在规律和基本机制的揭示。加强对诗缘 事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与诗学传统,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当代诗歌创作 与诗学建设。 【关键词]诗缘事;诗学;缘情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3)o5—0012—04 清代宋大樽《茗香诗论》云:“诗之缘起,见于毛 从现有的诗学史描述看,缘情观念对中国诗歌影响 公说《诗》及紫阳夫子诗序。知诗之何为而作,与上之 最大。然而,历史事实要比历史描述复杂得多,缘事观 所以为教,则知不徒在作诗,亦不可徒作诗,且盍诵诗 念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其内涵与影响相当重要。中国 乎?”…【p・m ’对诗何为而作,中国古代主要形成了用诗、 诗学缘事观念当滥觞于远古,萌发于汉代,发展于唐代, 诵诗和作诗三种观念。用诗重诗之功用,主要指“献诗 成熟于宋代。众所周知,上古初民曾经通过结绳记事增 陈志”和“教诗明志”。譬如, “《关雎》,后妃之德 强历史记忆以维护基本生存需要。《周易・系辞下》云: 也”,是教诗明志;诵诗重诗之形式,主要是指“赋诗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郑康 言志”,譬如,“诵其言谓之诗”,是从声律形式上界定 成注云:“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博 。缘 诗;作诗重诗之内容,主要指“作诗言志”。譬如,“诗 事观念大体是这样产生的:人类在历事和言事过程中逐 缘情而绮靡”,是从作诗内容上界定诗。朱熹概而言之: 渐形成历史意识,然后在历史意识积淀下逐渐形成缘事 “或有问予日:‘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日:‘人生而 观念。汉代以降,《诗》学成为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静,天之性也,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 齐、鲁、韩、毛四家纷纷缘事注《诗》。班固继承刘歆 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 思想,在以事解诗以及汉赋、乐府诗创作活动影响下提 无言,既有言矣,则言之不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 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 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音奏)而不能已焉。此 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_5 J(p.777),自此,缘事 诗之所作也”q J( ”。朱熹对诗之缘起的总结非常全 诗学观念得以萌发。唐光启二年(886年),孟綮《本事 面,但他对“诗何为而作”的发问,只是基于现实的 诗》出现,标志着缘事诗学观念进一步发展。《四库全 诗,并没有涉及起源意义上的诗。清代薛雪《一瓢诗 书总目》将“诗文评”分为五类,其中《本事诗》为 话》云:“趋庭之训,首及诗……以“击壤”、“康衢” “旁采故实”类。章学诚《文史通义》日:“唐人诗话, 为发源,由《三百篇》而降,则滥觞于汉、魏、六朝 初本论诗,自孟柴《本事诗》出,亦本《诗小序》。乃 ……有志者当自具只眼,溯流而上,必得其源”_3 J( 。 使人知国史叙诗之意;而好事者踵而广之,则诗话而通 就诗的发源而言,中国古代形成了“情志不通,始 于史部之传记矣”l6_l ・H 。宋代以来,“论诗及事”的 作诗”(《六艺论》)、“在事为诗”(《春秋说题辞》)和 诗话,标志着缘事诗学观念走向成熟。 “理发而文见”(《文心雕龙》)为代表的诗学观念,也即 由此看来,诗缘事而发不仅是中国诗学史的事实, 缘情、缘事和缘理三种诗学观念。 而且也在诗歌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囿于“情志 [收稿日期]2013—07—06 一l2一 为本”的诗学观念,当下学界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牺轩奠测其始。”孑L颖达进一步解释说:“上皇之时,举 代淳朴……为善则莫知其善,为恶则莫知其恶,其心既 无所感,其志有何可言,故知尔时未有诗咏”[8 3(p 。这 闻一多在《歌与诗》中提出:“‘诗’的本质是记事 是诗的缘情发生观。志框定在情上,故诗的发端较晚。 的” 。闻先生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从诗歌发展史 另一种看法是“在事为诗”[8 3 。 《毛诗正义》日: 来看,自口传《弹歌》到乐府诗乃至杜甫之诗史,确实 “其唐虞之诗,非由情志不通,直对面歌诗以相诫勖,且 可以寻到诗缘事的踪迹。从中国诗学历史看,缘事诗学 为滥觞之渐,与今诗不一……然讴歌自当久远,其名日 观念确实存在。西汉韩婴最早发现占诗言事传统,并且 诗,未知何代”l8 J( 。一言以蔽之,诗缘情“不于上 提出“饥者歌食,劳者歌事”的命题。班固《汉书・艺 皇之世”,诗缘事则“未知何代”。但是诗之“记”转义 文志》认为,乐府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唐代 到歌之“情”即诗与歌合流后,缘情就遮蔽了诗的历史 孟綮《本事诗》主张“触事兴咏”。自居易《与无微之 书》提出“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学观念。宋代魏泰 《临汉隐居诗话》标举“缘事以审情”诗学原则。清代 叶燮《原诗》则提出“理、事、情”的诗学思想。我们 无意重构诗缘事的历史,而是意欲揭示诗何以起源。对 此,我们将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加以考辨。 (一)时间维度:历史地审视诗缘事 首先,从“诗言志”源起意义确认诗缘事。“诗言 志”被誉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对其本源 字义进行考察显得至关重要。何谓诗?据朱自清先生考 证:“诗”字不见于甲骨文、金文和《易经》,《尚书》 出现两次,《诗经》也不过三次,“诗”字大约是周代的 产物。但诗多训为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日:“志 古文识。识,记也。”所以,“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 载、怀抱,这三个意义正代表诗的发展途径上三个主要 阶段”[7](0.241’。闻一多先生进一步解说:“无文字时专 凭记忆,文字产生以后,则用文字记载以代记忆,故记 忆之记又孳乳为记载之记”【 l( ’。如果这种推断正 确,那么,“诗言志”的本义便不是达情,而是记忆。 何谓“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事,士也”。 其职为“记微也”。由此看来,诗与事的素朴之义都是 记。《孟子》赵岐注“以意逆志”之志则为“诗人志所 欲之事”。“诗言志”应该是结绳记事观念的诗性延续。 由于上古之诗多倾向于记忆功能的史诗,诗缘事也就理 所当然。至于后世诗的抒情性,闻一多解释说:“‘歌’ 的本质是抒情的,现在我们说‘诗’的本质是记事的”, “古代歌所据有的是后世所谓诗的范围,而古代诗所管领 的乃是后世史的疆域”I 7j【p 。从诗、志、事的字源考 辨来看,最初,诗与史或事浑为一体,诗缘事而发在早 期是一种不自觉但很自然的创作行为。 其次,从诗的发生观念上判定诗缘事。人类不仅是 抒情的存在,而且也是历事的存在。正是基于这两种生 存需要,诗才产生了两种观念:一是“情志不通,始作 诗”l8l( 。《诗谱序》日:“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 世” J( 。孔颖达《毛诗正义》日:“上皇道质,故讽 渝之情寡,中古政繁,办讴歌之理切,唐虞乃见其初, 性和事的优先性。去蔽诗缘情,细读《毛诗序》,诗缘 事的痕迹仍然存在。《毛诗序》云: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 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是以 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 之风,谓之雅。 试问“吟咏情性”的为何是国史?风雅之诗为何是 言“一国之事”“天下之事”?另外,“文胜质则史”、 “辞多则史”、“诗无隐志,乐无隐情”作何解释?只有 一种解释:诗与史(事)是血亲关系。计有功《唐诗纪 事》序日:“观于其诗者,得事则可以识情,得情则可 以达辞。譬诸水木,事其源委本末乎,辞其津涉林丛乎, 情其为流为畅者乎,是故可以观已。故君子日:在事为 诗。又日:国史明乎得失之迹。夫谓诗为事,以史为诗, 其义无哉” ‘ ・ 。 从诗的训诂与发生上看,诗缘事是一个基本的历史 事实。对此,明代章学诚感叹“六经皆史”,以及当下 新历史主义将文学还原为历史就不足为怪。从某种意义 上说,诗之初便是史、便是事。抑或说,最初,诗与史 或事浑为一体,诗是诗性的事,诗性的事则是诗。但在 中国,这种素朴的观念被歌即情的诗学观念所遮蔽甚至 取代,中国诗“歌”抒情性,让诗的史诗性黯然失色。 (二)空1'4维度:比较考量诗缘事 对诗历史审视可以发见诗缘事,而对诗比较考量则 可以澄明诗缘事。前者是纵向梳理,后者则是横向比较。 从社会政治来看,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知识阶层在“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与“焚书坑儒”现实 的双重矛盾之中,情感受到严重挤压,于是“情志不通, 始作诗”F8]【p 。在中国, “情”有两条路可走:一是 “志思蓄愤”;二是“发乎情,止乎礼义”。从屈原“发 愤以抒情”到嵇康“情意傲散”,再到李贽“狱中绝命 诗”,是中国诗歌的第一条道路;从《诗经》“乐而不 淫,哀而不伤”到《毛诗序》“发乎情,止乎礼义”,是 中国诗歌的第二条道路。然而,“情”过于束缚或过于 放纵都会异化,华兹华斯指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 感的自然流露”[】。I( 。与中国文化环境不同,古希腊 一1 3— 于空间之物托时间之事,物既有了生命,又有了诗 在海洋商贾文化的滋养下,不仅形成了民主代议制,而 物”,. “叙事艺术对人类经验的 且促成了平等对话的言说方式。在平等对话的民主制度 性。美国汉学家蒲安迪说:mesis)有时采用‘时间化’的模式,按照 下,西方形成重“说”的修辞学和重“事”的史诗精 ‘模仿’(mi神。从历史文化看,中国在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 人世间的行为在时间中演进的形态而铺叙,有时却是遵 l J( ”。因此,我们不能 交往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省式文化,而 照某种空间化的模式而传达”l西方则形成了外寻式文化。内省式文化是“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外寻式文化则是“在事为诗”。 只知移情而不知移事,事使得空间连续起来。与之相反, 如果没有事的底蕴,情就很难合情合理,甚至滋生无病 在西方,亚里斯多德《诗学》可谓是缘事生事创作 呻吟、为文造情的浮夸之风。比如,宫体诗、台阁体, 论的法典。根据模仿的不同,亚氏将“事”分为三种: 就是因缺乏深度之事的观照而生弊端。刘勰不满于“情 一是“过去或当今的事”;二是“传说或设想中的事”; 必极貌以写物”、“并怜风月,狎池苑”,于是主张“必 三是“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所谓缘事生事就是 “把谎话说圆了,主要是荷马教给其他诗人的,就是利用 似是而非的推断。如果第一件事成为事实或发生,第二 件就跟着成为事实或发生”_】l_ 弱 。由此看来,诗要 真、善、美,要说尽天下之情,穷尽天下之理,其基本 前提是要缘事而发。与西方相比,中国是史诗、叙事诗 匮乏的国度,但诗缘事的创作观念却基本相同。以载于 《吴越春秋》的《弹歌》为例,其诗:“断竹,续竹;飞 土,逐夫”,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上古歌谣之一。这首 诗仅8个字,却有4个动作。叙述了制造弹弓和逐射猎 物两件事,分别通过“断”和“续、“飞”和“逐”来 完成。两件事有时间先后次序,4个动作也连续进行。 上古诗歌是记事之“动作”,《弹歌》并非孤证。《伊耆 氏蜡辞》、《诗经》、《易传》等保留下来的古诗、民谣等 都具有很强的记事意义。譬如“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采采茉莒,薄言采之”等诗歌,记事动作俯拾即是。 稽古诗学本源以及考量中西诗学路向,诗缘事都是 不争的事实。缘事而发虽只是创作优秀诗歌的必要条件, 并非充分条件,但如果取消这个条件,诗歌则很难成为 优秀的诗歌。因此,缘事生事才能合事,才能创作出经 典的叙事诗;缘事生情才能合情,才能创作出经典的抒 情诗;缘事生理才能合理,才能创作出经典的说理诗。 整体而言,西方诗学注重“事”的时间性,所以, 关注情节即事件的安排;中国诗学注重“事”的空间 性,所以,关注意境即事景交融的设置。对于中国诗歌 创作而言,诗缘事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托事于物”:营造时间空间化的审美意蕴 缘情之作是“应物斯感,吟咏情性”的产物,遵循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创 作原则。物不是并置叠加,而是托事于物,即用时间之 事化空间之物。托事于物主要体现在诗歌的意象创造上。 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浸 染着“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的空间审美恰恰是 “故国不堪回首”的时间往事。郑众日:“兴者,托事于 一14一 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故而,没有事参与,情就 无所依,也就很难创造出意味深长的作品。 (二)“想象以为事”:开拓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 亚里斯多德有时也把事分为两类: “已发生的事” 和“可能发生的事”,诗人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无 独有偶,叶燮《原诗》亦将事分为两种:“其既发生, 则事也”和“想象以为事”。亚氏认为:“诗倾向于表现 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 件”_1l_【p 。普遍之事何来?其实,诗是缘于“已发生 的事”,并通过想象综合创造出“可能发生的事”,普遍 性因此呈现。“想象以为事”是“既发生之事”的超越 和升华,不仅显明了艺术真实,而且为诗歌从实境转向 虚境,创造虚实相生的诗性空间提供了保证。中国经典 诗歌,有很多都蕴含着想象之事,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 已。叶燮El:“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 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 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 lp 30 。杜甫的“晨 钟云外湿”看似无事,但“事在其中”。叶燮对比解释 日:“钟声入耳而有闻,闻在耳,止能辨其声,安能辨其 湿?……不知其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悟天开,从 至理实事中领悟,乃得此境界也”[13](pp.31 。“晨钟云 外湿”运用通感将既发生之事转化为想象以为事,从而 造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中国吟咏情性之作,在深 层内蕴着想象之事。 (三)“指事造形”:诗歌创作的最为详切者 在我国,人们普遍认为,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并以“圣人立象以尽意”为逻辑进行论证。立象尽意是 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实际的概括,但概括并不全面。立 象是“造形”详切者,而指事也是详切者。钟嵘指出: “众作之有滋味者”,“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 为详切者耶?”I14]【p ’立象造形从形象的已知事物,描 述抽象的未知之意,确能做到详细而真切。指事何以能 详切?许慎日:“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 也。”从“上下”的古字形看,指事确能“察而见意”。 所以,汉字的构造,至少有两种尽意方式:立象和指事。 这是缘情诗学所忽略的,上和下的构字是一种标示,更 是一种行为事态,指事是指向事态。诚如维特根斯坦所 父攘羊,父子相隐”的处事心态,体现着这种文化倾向。 说:“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15]【p 19)。语 因此,在中国重情轻事的文化传统下,倡导诗缘事并非 言本身是思维,语言的语法是思想的语法,汉字本身是 易事。我们认为,要重述诗缘事,必须首先转变诗学观 艺术。指事不但是指事字的问题,还在诗歌文本中形成 念,即从情转向事上来。事是显现,情是表达。“推己及 强大的指事功能,并使诗歌“最为详切”。中国诗歌用 人”、“以意逆志”看似温情,但很容易走向独断;相 汉字构建,本质上必然具有指事功能。中国古典诗歌内 反,“实事求是”、“事核言直”看似铁面,但易于靠近 蕴着察而未觉的事,比如,“晨钟云外湿”,主要是由于 平等。只有缘事,诗才有基本保证,继而才能创作出情 诗歌在汉字的构造中,把事建筑于其中了。中国古代诗 真意切的诗歌。其次,要培养出懂得欣赏事的审美主体, 歌不仅诗内有事,而且诗外亦有事。 才能更好地促进叙事诗的创作。再次,诗人要回到事中, 诗缘事而发,“指事造形”为其本质,“想象以为 回到实事求是的精神上,创造优秀的具有历史深度的缘 事”是其特征,“托事于物”为其方法。缘事不仅使诗 的语言详切,而且还开拓了诗的审美空间,对中国古典 诗歌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诗缘事与诗缘情并不对立,而是相待而生。正基于 此,宋代魏泰主张:“诗者述事以寄情,事贵详,情贵 隐”[16](p.322)。明代陆时雍才提出:“夫情生于文,文生 于情,未有事离而情合者也”¨7_【p ’。与之相反,事离 则情悖,故刘勰倡导“事义为骨髓”,抵制齐梁“情必 极貌以写物”绮靡的诗风;白居易力主“歌诗合为事而 作”,以求“通其上下之情”。 中国诗学在感物生情中形成了物感说,却没有在感 事生情中形成事感说,确实令人遗憾。事物和事情原本 是合一而非割裂的,因此,我们主张,中国诗学要重新 回到“敬事而信”的传统上。我们重述缘事并非要颠覆 缘情,而是要建构事、情合一的诗学。有深度时事的参 与,便不会在民族多事之秋置身度外、无病呻吟;就不 会潜留于风花雪月之中无事生非。诗人海子说:“因为我 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 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 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z8](p.897)。没有深度记忆 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没有诗性记忆的民族则是可怕的 民族。我们即使不能创作出民族的史诗,至少也要保证 诗内有事、诗外有事的底线,而不能“一切都变成趣 味”。因此,不管是出于历史还是现实的需要,诗缘事都 是值得倡导的诗学观念。 整体而言,中国有抑事扬情的文化倾向。“抑事” 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对事不穷究,缺乏事的准确性、真理 性追求;“扬情”则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 体制以及道德体系等意识形态多以情志为本。比如,“其 (作者系聊城大学副教授,文学博士) 事作品,并且实现创作与接受的良性互动,诗缘事的观 念才有可能深人人心。 考辨诗缘事,一是要把诗缘事观念从中国诗学的隐 体系中呈现出来,从而为中国诗歌以及诗学的多元发展 提供多种选择;二是要把缘事诗学从西方叙事观念的束 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为中国诗歌以及诗学本土化发展提 供多条路径。诗缘事研究既具有诗学意义,也具有文化 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大樽.茗香诗论[A].丁福保.清诗话[z].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 [2]朱熹.诗集传[M].上海:中华书局,1958. [3]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孑L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书店,1987. [5]班固.汉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3. [6]章学诚.文史通义[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7]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M]_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8]孔颖达.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上册)[z].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9. [9]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0]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曹葆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 社。1988. 【11]亚里斯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6. [12][美]蒲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3]叶燮.原诗[M].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4]钟嵘.诗品[M].张连第笺释.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0. [15儿英]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陈嘉映译.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2001. [16]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7]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G].北京:中华书局,1983. [18]西川.海子诗全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陈纪然] 一l5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