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只有理解农民,才能真正理解中国

来源:九壹网
●农业・农村・农民● 中国政治本质上是农民政治,中国的革命本质 是农民革命。中国改革也是由农民率先突破传统体 制的。从2O世纪5O年代到20世纪末,正是中国农 民的自主行为,一步步地突破体制的限制,改变着 政策和体制,促使“不合法”的东西合法化。在当 叛乱的分析框架。农民对于国家而言,要么是依 从者,要么是反抗者。马克思从法国小袄的经济社 会分散性特点出发,论述了农民的政治保守性。他 认为:“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 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 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 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 他们雨水和PEl光。所以,归根到底,小农的政治影 响表现为行政权支配社会。”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 度,认为小捉政治行为模式主要是保守性,是对皇 代中国,率先突破体制束缚的为什么是农民?要回答 这个问题,必须研究农民的政治行为。 。农民对于国家:依从或反抗 在传统社会,国家与农民的关系表现为分散的 小农与强制的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政治上则表 现为压迫与反抗、顺从与叛乱,或者说是“顺民与 仁政”、“暴民与暴政”的循环往复。由此也形成解 释农民政治行为的经典模式,即压迫一反抗、顺从 权的崇拜、顺从和迷信。毛泽东作为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 反抗”的观点,对于中国农民的革命性给予了充分 的评价,认为中国革命本质是农民革命,农民是革 济体也同样面临“定量放松”的压力,只是他们的 政策反应比美联储滞后,随着美国经济的率先复 苏,美元未来的走势将呈现“外升”趋势。 从国内需求拉动的角度来看,出现通胀也是 出现由于需求拉动产生的通胀。在外需急剧萎缩 并且短期内很难恢复的情况下,目前仅依靠内需 就消化掉当前的产能剩余还是存在困难的。需求 拉动型通胀通常源起于下游端的行业出现需求急 剧增加,供给很难满足需求,导致下游端物价的上 经济系统性复苏以后的事情。当实体经济的增速 赶不上货币增速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缺口就需要 通胀去弥补。当前国内信贷的持续放松必将导致 货币增速的上扬,这会引发通胀,但这有一个时 间问题。因为基础货币的放大并不意味着货币增 速会出现上扬,货币增速的攀升还受到流通速度 的影响,而流通速度的变化主要受经济运行状况 制约。在经济体系统性复苏前,流通速度很难出 涨;同时也导致下游端的投资需求加大,进而拉动 中端制造业的产品需求和导致中游制造业产品供 不应求,产生中游制造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再导致 中游行业投资需求的加大,最后传导到上游,导致 上游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价格的攀升。当然,这中 间任何一个链条只要出现短缺,都可能会演化成 整个经济体的通胀。目前来看,当前阶段各链条中 现逆转,因为流通速度与居民的消费预期和居民 的收入状况密切相关,而这两者与实体经济的复 苏同步。 从实体经济的演变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国 内经济由于外需的急剧减少,导致很多行业出现 产能剩余。在一个出现“剩余”的经济体内不可能 的产业都在去库存和恢复生产,并没有任何“短 缺”的迹象,下游端的需求正在逐步恢复,但并没 有急剧增加。 因此,从以上分析来看,在经济没有出现系统 性复苏迹象前谈论防通胀,显然有点不合时宜。 (摘自4月21日《中国财经报》) < 五 2 o 0 9.6 ●农业・农村・农民● -命的主力军,是积极行动者。 2O世纪的学者基本上都是沿用经典模式来认识 和解释农民政治行为的。美国著名历史学者巴林 西方学者理解当代中国的一个重大“不解之谜”。其 实这一谜底就在于经历长达数十年农民革命以后, 农民对于革命的领导者——共产党是基本认同的, 并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但是,农民也不是一般的 政治盲从和依附者。农民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并不是 顿・摩尔在其名著《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一书 中深刻指出,正是由于印度农民的消极抵制和中国 农民的积极革命,决定了两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亨廷顿则系统论述了农村和农 机械的叠加,两者利益不仅有差别,甚至有冲突。这 主要是特定的政策和体制造成的。而在以工业化和 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政策和体制下,蓰民群体的利益 受到的损害更多一些。于是,正是农民,而不是理 论上的先进阶级——工人阶级,成为特定政策和体 制的不认同者,直至以自己特有的行为表达自己与 政策和体制意志的不同要求。 |每 民在发展中国家政治过程中的角色,认为:“在现代 化政治中农村扮演着关键性的‘钟摆’角色。…‘农 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 的根源。”美国另一个著名学者斯科特,则以第三世 界农民的日常反抗为样本,提出了著名的“弱者的 武器”的观点,他认为:“在第三世界,农民很少会 在税收、耕作模式、发展政策或繁琐的新法律等问 题上去冒险与当局直接对抗;他们更可能通过不合 农民是制度的创新者 传统模式解释农民政治行为时,更多的是将农 作、偷懒和欺骗去蚕食这些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农民群体性 事件的增多,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农民的政治行为, 但他们运用的分析框架仍然是经典模式。 民作为破坏者的面目展现的,无论是改变统治体 系,还是使政策受到蚕食;是“依法抗争”,还是“依 理抗争”。这的确是传统农民政治行为的特征。农民 作为传统生产方式的承载者,他们更多的是对命运 的屈从或者临死反抗,其结果只是改变个人命运, 而不是改变决定他们命运的制度。这正是马克思将 农民视之为保守者的重要原因。但是,当代中国农 民的一系列自主行为,不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且引发了整个制度的变迁。这就是通常所说的, 中国的改革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当然,我们不是说 农民有多么高明,农民的行为是一种自觉的制度变 迁行为。但是,农民的行为确实使执政者意识到政 策和体制的不合理性。正是农民一系列、持续不断 农民自主行为改变国家行为模式 经典模式解释农民政治行为时,是以农民与国 家的两极对立关系为前提的。而当代中国农民与国 家的关ft.模式,既不是根本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 顺从。他们并不是要以革命性的激烈对抗方式改变 国家基本制度和政治统治,也不是对国家意志和行 为的盲目依从,而是以其一系列的自主行为,希图 改变国家的政策和行为模式。从2O世纪5O年代的 “生产力暴动”,包产到户,到60年代被视之为“投 机倒把”的流动商业行为,一直到80年代的“红帽 子商人”,农民从自己的利益要求出发,以自己不合 时宜,甚至与国家行为模式格格不入的自主行为, 的自主行为 ,使当政者反省:为什么我们主观上是 为人民谋利益,客观上却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为什么“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而农民却不听 教育,仍然自行其是。越是接近农民的基层官员,这 种反省越早越强烈。这正是2O世纪5O年代到7O年 代,基层官员保护和主动支持农民自主行为的重要 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促使国家政策和行为模 式的改变。正是这一系列的自主行为最后拉开了整 个中国改革的大幕。这一状况实际上反映了当代中 国农民政治行为模式的特定制度背景。从根本上说, 农民对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是认同的,即使是 1 959年到1 961年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农民也 没有采取激烈反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 一原因。后来,这一反省上升到执政高层,于是有了 20世纪60年代中央高层中的相当多数人对包产到 户的赞同和支持。直至7O年代末,在中央高层领导 下,主动展开全面改革。没有农民自下而上对体制 的冲击,高层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不可能产生的。从 这一角度来说,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制度的 般历史学家的研究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只要饥 饿引起大面积民不聊生,必然引起农民起义和叛乱。 创新者。 (摘自5月14日《社会科学报》) 三年困难时期未出现激烈的反抗这一事实因此成为 <==妥五 2 0 0 9.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