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来源:九壹网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刘 静,胡文荟,汪紫涵,高雪南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要:批判性地域主义旨在探求现代建筑与地域主义之间的一个平衡机制,以寻求两者之间的良性结合。它不仅对“国际式”的方盒子建筑设计持批判态度,而且反对符号化的纯地域主义。文章以山西省平定县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基于下董寨村特有的地形地貌及文化特质,探索批判性地域主义在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关键词:批判性;地域主义;传统村落;下董寨村;活动中心

[中图分类号]TU2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92/j.cnki.csjz.2021.26.19

Research on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Village Based on Critical Regionalism

—— A Case of a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in Xiadongzhai Village, Pingding County, Shanxi

Liu Jing, Hu Wenhui, Wang Zihan, Gao Xuen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China)

Abstract: Critical regionalism aims to explore a balance mechanism between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regionalism in order to seek a benign combination between them. It is not only critic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quare box architectural design, but also opposed to the symbolic pure regionalism. Taking the design of a villager activity center in Xiadongzhai village, Pingding county, Shanxi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in traditional rural architectural design based on the unique topography, landform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Xiadongzhai village.Key words: criticalness; regionalism; traditional village; Xiadongzhai village; activity center

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为“自由空间”,中国馆策展人李翔宁以“我们的乡村”来应题,旨在向世界展示当下中国乡村建筑设计的现状及对未来的探索。策展人从传统村落楼纳村的视角,探索现代建筑与乡村特定环境和文化根源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将批判性地域主义在中国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中的实践策略研究这一话题搬上了国际舞台。批判的地域主义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为它来源和植根于特殊地区的悠久文化和历史,植根于特殊地区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有赖于特定地区的材料和营建方式[1]。

1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与传统村落

1.1批判性地域主义

20世纪50年代,全球化潮流席卷了各行各业,当时“国际式”的方盒子建筑在建筑界喧嚣一时。人类社会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发展模式:其一是单一依赖现代科学技术而摈弃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其二是为了保护文化而禁锢发

在此大背景下,为了回应全球化发展所带来展的模式[2]。

的行业问题,“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观点被提出。

早在古希腊时期,建筑师马尔库斯·维特鲁威·波利奥(Marcus Vitruvius Pollio)在《建筑十书》中就提及了“地域性”一词。地域性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该地区所具

有的自然地理特性和人文社会特性。20世纪30年代,“地

域性”的发展出现了重要拐点,美国城市规划评论家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发表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他对生搬硬套式的纯粹地域主义进行了反思,以批判性的思维分析了当时背景下的城市建筑发展危机与环境危机,并创造性地将相对性概念引入地域主义理论。他除了对全球化倾向、普遍化倾向批判外,也拒绝极端地反对大同,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批判的”思想,因为他的地域主义是一种在全球和地方之间,在构成地域主义概念的问题上

由此,地域主义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并持续折中的过程[3]。

且与普适性的全球大背景取得了沟通。20世纪80年代,亚历山大·楚尼斯(Alexander Tzonis)和利亚纳·勒费夫尔(Liana Lefevre)正式提出了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概念。他们对批判性地域主义的现实意义做出肯定,客观、批判地看待对全球化的普适性,对地域主义持理性的自我审视、批判的态度,使之能够超脱于狭隘的观点,用一种发

美国的肯尼斯·弗兰姆普展的眼光看待地域主义建筑[4]。

敦(Kenneth Frampton)在建筑思维层面对批判性地域主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他以大量实践案例为依据,总结了建筑设计领域关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六大设计要素。总之,批判性地域主义可以概括为既抵抗普世文化主导下的现代主义建筑,又抵抗符号文化引导下的地域主义的设计

作者简介:刘静(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

通讯作者:胡文荟(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邮箱:****************.cn

74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手法,是现代主义与地域主义融合的纽带。1.2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

乡村是中国文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5]。

化的发源地,传统村落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条件赋予了传统村落不可复制的人文价值和自然价值,使其具有更多的创造可能性。

卧龙岗

山地建筑

龙潭

凤凰岭

2批判性地域主义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

2.1下董寨村概况与分析2.1.1村落概况

下董寨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以西6 km处,地处温河最为险峻的下游位置,此段被称为“龙潭”。村落整体位于一块形如龟背的巨石之上,东西两侧为崇山峻岭。村落整体布局北高南低,北侧为卧龙岗,南侧隔龙潭望凤凰岭,民居建筑顺等高线层层跌落布置,形成了富有层次的村落空间形态(见图1)。整个村落形成了两条主要轴线(见图2)。位于村落中部,沿等高线呈东西走向,穿村而过的古商业街为东西轴线。其东起朝阳阁,西至平安阁,全长约300 m,是村落重要的交通轴线,也是岩崖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面为青石铺成,两侧建筑均为一层商铺,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形态。村落中一些重要的公共建筑及供村民集会的场所主要沿南北方向呈轴线分布,形成了村落的次要轴线。其中轴线北端村落的制高点位置建有最为核心的建筑——全神庙,其在整个村落处于控制全局的统领地位。

下董寨村具有丰富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下董寨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故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东汉时期,董卓曾在此驻兵设防,史称“董卓垒”。作为连通晋冀的必经之地,下董寨村自古以来就商旅络绎不绝,兵马信使频繁往来。传说唐朝时期娘子关驻地的唐军以信使骑马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后来这一行为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演化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跑马排”。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全体村民就会举行隆重的跑马排活动,俗称“闹红火”,成为村里一年一度的最盛大的集体活动。2013年,下董寨村被审定成为“国家传统古村落”“山西历史文化名村”,“跑马排”也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

2.1.2村落现状问题分析

作为典型传统村落的代表,下董寨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完整独特的历史脉络以及浓郁的宗教色彩与传统文化韵味。然而,笔者根据调研得知,当前下董寨村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且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个村落四面环山,主通道位于南侧,横跨龙潭的同心桥是村落南侧连接村落与外界的唯一通道,对外联系性较差。

(2)村落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已有的公共空间多为历史遗留产物,缺乏活力且空间较为局促,环境较差。

(3)村内街道狭窄,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前来参观

图1 村落空间形态(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全神庙董家祠堂戏台

朝阳阁

中央土

平安阁

龙王庙

古商业街轴线

龙潭

古吊桥公共建筑轴线

图2 村落轴线布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跑马排活动的人员逐年增加,传统的街道宽度已经无法容

纳这些前来参与跑马排活动的人。

(4)村落经济发展落后,缺乏产业带动,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村里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儿童。“跑马排”等传统民俗的继承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和挑战。2.2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

基于上述对下董寨村的分析和对传统村落原有自然历史格局的尊重,本项目选址定于村落东端靠近南侧龙潭位置,一块相对平坦的地块。并根据上述村落现状问题分析,在设计初期提出了增加村落对外通道、植入多种类型公共空间、引入多重路径和以建筑设计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等一系列设计策略。在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本项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以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手法对该活动中心进行设计,希望通过本项目的设计改善村内现状问题,并且对探索批判性地域主义视角下的传统村落的新建筑设计提供借鉴。2.2.1基地要素的利用

下董寨村是一个具有完整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体系及人文风土系统的传统村落。基于该设计背景,本项目在设计中遵循充分尊重原有村落完整体系、尽可能将新建建筑融入原有村落的原则。在选址上,为了不破坏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75

原有村落民居肌理,将项目基址选在村落东侧一处靠近龙潭的平坦地段,这一选址既增加了村落与外界的联系性,又延长了村落古商业街主轴线的路径长度,为沿崖古道注入新的活力。在规划布局上,引入“微型村落”的设计理念,基于村民的行为路径,使本活动中心项目呈序列布置,设计了“入口缓冲广场—桥—过桥缓冲广场—漫游路径—中心广场—漫游路径—入村缓冲广场”的规划体系;基于村民的行为习惯,将日常服务性功能设置在靠近村落的位置,将观演娱乐性功能设置在场地中心广场处(见图3)。在建筑设计上,项目采用分散布置的小尺度建筑体量,与村落原有民居肌理取得协调;同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坡度、村落路径以及自然光线等元素对建筑进行设计(见图4)。在景观利用上,结合场地原有地形,设计了多重路径,从不同角度对龙潭进行观景;利用原有崖面坡度,结合中心广场设计了室外看台,既可以用作观看民俗演出的看台,又可以作为休闲小品在此俯瞰龙潭景观。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2.2.2传统文化的植入

“跑马排”这一民俗活动仅在下董寨村得以保留,被

因此,本项目将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

跑马排这项民俗活动作为一个故事发展线索,将传统文化融入本活动中心项目的设计中(见图5)。这既是一种文化上的传承,又是建筑设计上的一种创新。村落原有的跑马排路径是以古戏台为起点,途经村内两条轴线最终回到古戏台位置;在本项目中,创造性地设计了一条场地内部的跑马排路径,以项目中心广场为起点,由两条漫游路径和场地西侧道路共同形成一个小系统,可用于举行小型跑马排活动以及日常民俗表演。在本项目设计中新建了一座桥,将原有路径、项目中心广场、桥以及村落原有同心桥串联,形成了一条新的外延路径,增强了村落对外的开放性。

本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跑马排”融入建筑设计中,旨在以建筑领域的视角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继承发扬,以期有更多的传统村落的新建建筑项目聚焦当地民俗文化,

传统民居

2F场地休憩空间观景看台2F2F看台

传统民居

中心广场

1F传统民居过桥缓冲广场

1F1F1F崖面1F建筑空间嵌入式建筑传统民居

过桥缓冲广场

传统民居

龙潭

坡地日光建筑天窗路径钢架结构桥入口缓冲广场

建筑构筑物架空式建筑图3 总平面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4 建筑体块布局(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古戏台

古商业街轴线古商业街轴线

古戏台

古商业街轴线

祭祀建筑轴线

(a)村落原始跑马排路径

祭祀建筑轴线

(b)场地内部跑马排路径

图5 跑马排活动路径演绎(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祭祀建筑轴线

(c)村落新的跑马排路径

76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3期

从而吸引众多外来游客前来观光,留住当地年轻人,改善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2.2.3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结合

本活动中心项目是以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融合传统民居的文脉语汇进行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设计探索。青石材质的墙面、小巧玲珑的窄窗,以及转译简化的浅拱门等表达出传统建筑的美感,大面积的玻璃天窗、纯净简洁的建筑体块,以及富有冲击性的红色钢材等又传递着现代建筑的艺术。

青石是下董寨村的魂之所在,以青石铺地,以青石筑墙,以青石建房,整个村落又坐落在一块形如龟背的青石之上。因此,本项目的建筑外墙采用青石材质,以低姿态融入村落肌理及自然环境,同时植入具有视觉冲击性的红钢材质和纯净的玻璃体块,灰与红、金属与石材、光滑与粗糙的强烈对比,塑造了丰富多变的建筑风貌。在门、窗的设计上,本项目吸取当地传统民居中的窄窗、浅拱门等元素并加以转译,为了改进传统民居窗地比过小而造成的室内采光不足的问题,项目植入了玻璃体块与天窗。屋顶设计借鉴当地传统民居所用的平屋顶形式并加以改进,采用现代技术设计局部上人绿化屋面,满足观看跑马排活动的看台场地需求(见图6)。

图6 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落现状问题提出了四项设计策略,在设计中通过利用村落

原有要素、融入“跑马排”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将传统要素与现代建筑语汇结合等手法,论述了如何在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中运用批判性地域主义设计手法。希望本文能够为探索批判性地域主义在当下中国乡村,尤其是传统村落的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师,2004(05):45-55.[2] 丁晶晶.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池州府地区传统村落保

护发展规划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3] 陈金霞.土筑木构—建构视角下梅林古村落的地域性传

承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7.

[4] Tzonis A, Lefaivre L. Why Critical Regionalism Today[J].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1990 (236): 23-33.

[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

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2-12-12).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212/t20121219_212337.html.[6] 周丽蓉.传统春节中的历史记忆:山西娘子关古镇下董

寨村的春节民俗调查[J].戏剧之家,2018(12):190-192.[7] 战彦林.岩崖古道传统聚落空间形态演进机制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2020.

[8] 叶柠.基于批判性地域主义的传统村落民宿改造设计研

究[D].扬州大学,2019.

3结语

传统村落随居民与当地环境的长期磨合与发展,形成

村落特有的民俗风情、风水观念、乡土材料、民居建筑等,这些具有地域特性的要素也就构成了村落特有的地域文

传统民居是承载村落特色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新化[8]。

建建筑应该尊重原有村落文化,吸收借鉴当地的传统文化要素与建筑语汇,延续传统建筑特色,同时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运用现代建筑的技术与手段,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以批判性地域主义为出发点,以下董寨村村民活动中心设计为例,探讨在传统村落新建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与大同文化通过双向修正取得协调的途径。项目基于村

(上接第22页)

[6] 李传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D].西北大学,

2002.

[7] 李炬.西安市明城区街区形态的类型化基础研究[D].西

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8] 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心城区交通优化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Z].2020-04-22.

[9] 刘佳燕,邓翔宇.权力、社会与生活空间:中国城市街道的

演变和形成机制[J].城市规划,2012,36(11):78-82,90.[10] 高拯坤.中央推广四年:“街区制”昨就那么难![N].中国

房地产报,2019-12-30(11).

[11] 田涛.古城复兴:西安城市文化基因梳理及其空间规划

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12] 张天尧,夏晟,张衔春.欧洲城市街区制在中国的适应性

研究:理论与实践[J].规划师,2017,33(07):5-1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