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省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复习导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考纲条目
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4.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 5.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考点1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a) 考纲解读
(1)物质是不依赖于 ,并能 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 ,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特质形态。
题型示例
【例】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这里的“客观存在”是指( )
A.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B.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C.自然界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事物
D.世界上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称 【命题立意】 识记/再认哲学的基本概念
考试要求 a b b c b
【试题分析】 本题以物质的概念为切入点,考查客观存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对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共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正确答案未B。
【答案】 B
考点2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b) 考纲解读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已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 、 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________。
(2)总之,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________。 题型示例
【例】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该诗所蕴涵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
A.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应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命题立意】 理解/能够依据所学知识对一些观点作出初步判断
【试题分析】 本题以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为切入点,考查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作答时注意题中要求运用“辩证唯物论道理”作答,由此直接排除A、C选项,A属于辩证法,C属于认识论;材料没有体现物质的内涵,B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D符合题意,答案D正确。
【答案】 D
考点3 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b)
考纲解读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 和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 和 。②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________的和________的。②静止是有 的、 的和 的。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__________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 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注:本段删去了部分文字,行文顺序有所调整)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________。 题型示例
【例】(2016年4月浙江学业考)用干细胞修复受损和衰老的组织,造福人类健康,这是医生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必须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最近,科学家们终于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Nanog蛋白,精确操纵了胚胎干细胞的分化。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②在客观面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③人可以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和把握规律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命题立意】 领会/能依据所学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对社会现象作出判断 【试题分析】“让干细胞按照人的指令实现分化” 、“科学家们通过控制干细胞内部的Nanog蛋白,精确操纵胚胎干细胞的分化”,人类的这些科学成就表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答案】 D
考点4 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及其要求(c) 考纲解读
(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也不能 。
(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 是不存在的。 (3)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________,按 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题型示例
【例】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 )
①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当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价格上涨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④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命题立意】 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概念、并作出正确的判断
【试题分析】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内在的、稳定的必然联系。只有①和③符合规律的内涵,所以应当选 C 【答案】 C
考点5 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b) 考纲解读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________和 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 和 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题型示例
【例】.(2015.7浙江).为了有效预防“姜瘟”,某镇农技人员首创了生姜水稻轮作的种植模式, 既大大减少了生姜病虫害,又提高了亩均收入。在这一实践中,该镇农技人员( )
①把握了客观规律 ②遵循了客观规律 ③改造了客观规律 ④利用了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命题立意】 领会/理解生活与哲学的基本观点
【试题分析】 农技人员首创生姜水稻轮作的种植模式,既是对规律的尊重,也是对规律发生作用的一种认识和利用。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尊重规律,利用规律改造自然和社会,而不能改造规律本身,所以,第③项是错误的。 【答案】 C 考点专练
一、判断题(本题共3题,每小题1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填写T,错误的请填写F)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
2.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 3.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 二、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随着人类考古能力的提高,发现了大量化石和文化遗物,这都进一步证明人类
起源于动物界,人类的进化演变是从古猿、直立人、智人到现代人。这表明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互依存 B.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有区别的 D.人类产生前的自然界才具有客观性 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3.由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将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反物质 A.不属于物质范畴 B.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 C.属于意识的范畴 D.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
4.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原始文明是人类被动接受自然的阶段,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是人类对自然初步开发的阶段,对自然伤害很小,自然基本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征服、改造自然的阶段,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许多方面已难以修复。这表明
①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类改造自然必然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③自然界是按其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我国农业生产中有这样的谚语:“清明前后,栽
瓜种豆”。而今随着科技的发展,随时可以生产反季节瓜果蔬菜。由此可见( ) A.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B.规律既能被改变,也能被创造
C.科技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人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6.人的身体具有很强的中和缓冲功能,自身就能够维
持酸碱度的平衡,无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食物是酸性还是碱性,人体的pH是基本
不变的。 可见( )
A.人们在规律面前总是无能为力的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C.人为建立起来的联系都是主观的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节作用
7.“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一年一度秋风劲”的哲学寓意是 ( )
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 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8.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这两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 A.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而是由天的意志来决定 C.规律是客观的,就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物体的温度实际上是由于组成物体的原子不断运动、互相碰撞产生的。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材料表明 A.绝对零度是物质运动的临界点 B.绝对零度是一切质变的临界点 C.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控制的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0.荒漠化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有专家根据部分地区的成功经验提出,对于人力治理效果不佳的地区,可采用“人退”的方法,创造条件让自然界自我修复,实现“沙
退”的目的。对这种治理荒漠化的新思路正确的理解 ①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和认识客观规律为前提 ②适当放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现对客观规律的尊重 ③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 ④人的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三、综合题(12分)
材料一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二: 2015年期间,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抗灾救灾重大胜利。 结合材料l、材料2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详细答案解析
一、判断题:
1.T 2. T 3.T 二、选择题
1.B【解析】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物质世界
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从题干情景来看,只有B最符合题意。所以,应当选B。
2. D【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含义”,设问要求我们回答何为客观实在,根据哲学中对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那么何为客观实在,它是一种属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故本题选择D
3.B【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物质决定意识。“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将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恰恰说明反物质只是哲学物质范畴的具体表现而已。所以,只有B项符合题题意。
4.B【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人类征服社会、改造自然,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①④说法正确;②“必然”过于绝对,说法错误;③没有体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5. 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有关知识。“清明前后,栽瓜种豆。”表明生物的生长有自身的规律,人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反季节的蔬菜表明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规律是客观的,故A项错误,不能入选;B项中“被创造”、“被消灭”的说法是错误的,不能入选;C项本身就错误;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项。
6.B【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A选项观点错误,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 是无能为力的,故排除。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表明规律的存在 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故入选。C选项观点错误,人为建立起来的联系也是客观 的,而不是主观的,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规律的客观 性,而不是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故排除。
7.B【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让人不老或让天变老都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B项正确。A都是相同的、C是永恒不变的,本身说法都不对。D说法对但不符合材料。正确答案选B。
8.A【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天行有常”是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强调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故选A
9.D【解析】考查事物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题中材料“如果给物体持续降温,则原子运动不断减弱直至停止,温度也就不会再下降,这就是原子所能达到的最低温度极限,我们称为绝对零度(-273.15℃)”,表明了事物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事物的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绝对零度是组成物体的原子运动理论上的临界点,故A项表述不科学,不能入选;B项表述亦是不科学的,不能入选;C项中“控制规律”的表述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是错误的,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10.C【解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二者并不矛盾。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可以和谐统一,并不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故②③项错误。本题选C项。 三、综合题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从材料1 可见.生态环填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材料2中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说明了这个道理。
③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