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 《登鹳雀楼》之四趣 张秋平 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一中 《登鹳雀楼》是唐诗名篇,童叟可诵。再三读之,兴趣盎然。其趣 有四: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 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at, 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 润 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 连 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 J. 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 同 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 市 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 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刨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 一日理趣 《登鹳雀楼》是一首哲理诗,有浓郁的理趣,这是人们所熟知 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向读者昭示一条真理,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千百年来激励人们不畏艰 难,奋力登攀。 、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 童 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 校 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 《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 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人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 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下 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 此外,诗中严密的文理,让人深思而折服。这里我们来考虑一 个问题,“诗是在几楼写的?”鹳雀楼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据 《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诗 在几楼写的,诗中没说,但我们仔细阅读,却能从中悟出。“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这说明作诗的时候不在三楼,要是在三楼就不 能更上一层了,只能是二楼或一楼。那是在一楼还是二楼呢,我们 从那四句诗中找不到答案,只能从诗题解读,诗题为“登鹳雀楼”, 讲的是“登楼”,在一楼是算不得登楼的,只能是二楼是三楼。综合 两方面,如数学中的交集,答案当然是二楼。这确实好玩而有趣,这 是一首诗,还是一个谜,还是一道颇有点深奥的数学题。 二曰情趣 教学,学生就会容易人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 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 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 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 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 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 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群鸟学 艺》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 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 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 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 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 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 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无理而妙,是为情趣。《登鹳雀楼》就有许多无理而妙之处。先 说“白日依山尽”,尽了吗?尽了叉怎么看到白日呢?是未尽,未尽而 占尽,不是有点荒诞吗,但我们喜欢,这就是无理而妙吧?辩看“黄 河入海流”,站在鹳雀楼上能看到黄河人海吗?看不到怎么说得跟 真的似的?但诗人这样写我们也就信了,一点也不怀疑,不是很有 趣吗?三是黄河人海流,还要往哪里流呀?还要流过海吗,海的那边 又是什么地方呀?四是自日依山,山是可望的尽头,黄河人海,海是 可思可想的天涯,站在二楼已看到了山,看到了海,为什么还要更 上一层楼,欲穷千里日呢?这是要看什么呢?是要看山外之山吗,是 要看海外之海吗?更上一层能看到吗?那也是断断看不到的。可不 能茕也要看,就是要看那不可看之看,就是要望那不可望之望,就 是要思那不可恩之思,就是要想那不可想之想,穷千里目而更上高 楼,上百丈楼而接万占悠思,这便是诗的可爱,这就是诗人的可敬。 三是象趣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 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 过辩论,计=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 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闻,开放 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问,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 《登鹳雀楼》描绘了一幅气壮山河的瑰丽画卷,白日,黄河,高 IlJ,大海,选景有磅礴之气,落笔有雄浑之风,构图极其壮美。白日 依i【J,欲尽而未尽,日暮时分却无一点迟暮之感慨,黄河人海,似流 却未流,逝水之旁更添神采之飞扬。西有高山,东有大海。头上白 日,脚下黄河,虚实相兼,形神相聚,而且还有tl ̄)b之山似是可睹而 更上一层楼,而且还有海外之海让人欲穷千里目。这图像,确实太 吸引人了,千年之后我们读此诗,也禁不住要引颈遥望。 《登鹤雀楼》不仅诗中描绘的图像有趣,而且诗中隐约而显得 诗人形象也特有趣。诗人登楼之后,西望高山,东思大海,仰视白 日,俯瞰黄河,白日末尽而说尽,大海不见却言见,而且还要更上一 层楼穷千里日,欲看那站的再高也看不到的【lI后之景。海外之海, 这是不是有点犯神经,然而这看似神经质的举动,卸 I:我们十分地 感动。 四日志趣 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 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 怎样让学生个性飞扬 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 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风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 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 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 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 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 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 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 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 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 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 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岂的 态度。同时, 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 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 诗以苦志。《登鹳雀楼》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抒发了诗人蓬勃 向上的精神,表述了诗人勇于攀登,积极进取,大胆探索,更攀高楼 的志向。诗人之所以要更上高楼,是要穷千里目,为什么要穷千里 目,是因为不满足已经看到的,已经知道的,已经了解的眼前之景 象,而是要看那看不到的山后和海外。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为 这首诗所鼓励,不畏艰难地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为巾华名族乃至 世界文明建立了不朽之功。 120教学交流 教育随笔★ 美术课与生活息息相关 贾辛辛【摘河南省汤阴县伏道乡一中 要】:美术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朴实、最真实的关系。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是抽象的艺术。文学 与美术的结合是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提高。 美术与人的心灵、情感有着最朴实、最真实的关系。就如小草的 美、花儿的美,E1出的美、夕阳的美,宏伟建筑的美,小桥流水的美;通 过美术课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美丽的事物就在生活中,从而使学生 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生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也就是新课程课程性质中的——人文教育、情感陶冶所体现的内 容。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遵循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描绘出自己对 感受才能体验到美、创造出美,从而更爱上美术课。美术课堂教学应贴 近学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 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第二方面.美术课和课外生活的联系。 在学生的眼中溪水会唱歌,风儿有色彩、有年龄,落叶是蝴蝶、会 留恋树上的高枝。小鸟有感情会说话、小虫子是五彩的等等。打开学生 生活最真切、最真实的感受,绘画出具有个性、创意的美术作品。从中 想像的大门学生能创作出优美的画,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教学时要 体会生活的乐趣,亲情、友情的珍贵。我大胆做了一些改变,效果较好, 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心灵感受,放飞心情,练习绘画出有新意的美术 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了。美术与生活的联系表现在多个方面,总体来 作品。 说不外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 l、教学内容和社会的联系 第一方面。美术和校内课程的关系。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 新教材、新课标建立“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使我们的美 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 术课涉及到其它学科或其它范畴,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把与之有关的 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 其它学科知识适度的带到美术课中,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巧妙融合,感 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 受到美处处都有。 特征; ̄al-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 1、音乐与美术的融合 制作的彩练、挂饰。 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两者都是不可触摸的、是抽象 2、让美术与生活融为一体 的艺术,音乐的情绪感染作用是极其强烈的,它能调动人的情绪反映。 生活可以化平常为神奇,上的每节课,尽量让学生领会到奇妙的 在美术课中相应地引用音乐教育将会更好地辅助教学。 创意无处不在,只要善于发现与创造,生活会变得更精彩。在生活中, 2、文学与美术的结合 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 文学的语言环境和理解能力对学生了解和掌握美术的绘画创作 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我们听到惊涛拍岸、 的背景、故事和技能的学习、运用有很大的帮助,美术教师在平时就应 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 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看好书,上课时多点请学生运用口头表达的方 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 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课后作业的安排上,也可以让学生自 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 己先用文字表达的形式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评价,字数不用限制,有感 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 觉是可以多写,没有感觉时可以少写。文体也不用限制,可以是诗歌、 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 散文、也可以是“记流水帐”的形式。时问长了,学生敢说、敢想了。对画 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 家画作的欣赏也有东西可以说了。上国匦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安排 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 学生上一些为古诗词配画的课,既帮助学生创作出诗词中的画意又理 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 解了诗词的含义,学生也上得不辛苦、单调。 总之。美术课要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评价美。学生希 3、环保与美术的挂钩 望了解什么是美的事物,美的事物在哪里?通过美术课打开学生寻找 现在社会,环保的图片、口号满天飞,大家都知道要环保,可是一 美、发现美的窗户,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体验到生活中美处处都在, 到关键时刻,环保的念头就烟消云散,怎样让学生能够在真正意义上 使美丽绽放在学生脸上、身上、本子上。学生在一次一次的感受中真正 明白环保的重要性呢? 了解美,体验美,创作美,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因此在具体上课时,结合书上的内容 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 创设各种情景,做适度的补充,学生会感受到美无处不在,有了切身的 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 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 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昧成功的喜悦 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 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 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 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 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 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 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 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 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 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 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 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 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 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 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 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 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教学交流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