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柏玲 09号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来源:九壹网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研究

摘要:铜梁龙是渝西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近几十年通过在全国乃至国外部分地区进行展示和表演,其部分技艺得到挖掘和发展,但铜梁龙还有许多潜在的文化特征和技艺尚待挖掘和保护。

前言:龙都大道、金龙大道、飞龙街,龙门大桥、白龙大桥、望龙桥,龙都宾馆,金龙体育馆,龙豪大酒店。一街一巷,一路一桥,一馆一店都带有“龙”字,都体现龙之形、龙之韵、龙之味!

背景:早在公元600年前后的唐代,中国民间就有“耍龙灯”的习俗。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铜梁人扎龙、玩龙,渐渐自成体系,

形成了独特的铜梁龙和铜梁龙文化。早在明清时期,铜梁龙即以它工艺制作的宏大奇巧,表演的粗豪而闻名川东南,近百年来,铜梁的民间艺术家们又不断融会八方技艺,使铜梁龙以其凝重的古朴之风愈浓烈懂得现代意蕴为一炉而被增异彩。

一.铜梁龙的历史发展、种类及特征

1.历史发展

铜梁龙始于隋唐,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其发展经过了稻草龙、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

2.种类

稻草龙:成本低,制作易,但不宜施放烟火,也不刺激。 火龙: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

正龙: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龙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

肉龙: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沾糊肉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玩舞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

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玩舞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3.特征

铜梁龙的特征可归纳为大、长、活三个字。“大”不仅指体形,还指造型夸张,美工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为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的描绘手法,彩笔 走脊、描箸,着重突出龙的气质,使其神采丰腴、气势磅礴。龙身长一般在24节左右,比例适中,舞动灵活,意指中国农事的24节气节气。50米长的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

二. 铜梁龙文化遗产传承方式

其主要传承方式是铜梁龙舞和铜梁龙灯。 (一).铜梁龙舞

铜梁龙舞是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首,曾两度进京参加国庆庆典,铜梁龙舞队

被誉为“中国国家级舞龙队”,铜梁龙舞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舞龙竞技比赛的标准套路,道具被国家体委指定为全国舞龙竞技比赛标准道具。

铜梁龙舞既是舞又是体操,还是杂技,非常之精彩。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稻草龙、笋壳龙、黄荆龙、板凳龙、正龙、小彩龙、竹梆龙、荷花龙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三条、十八学士、亮狮、开山虎、蚌壳精、犀牛望月、猪啃南瓜、高台龙狮舞、雁塔题名、南瓜棚十二个品种。其代表品种是为“大蠕龙”,一般直称为“铜梁龙”,它的舞蹈在通过多变的构图套路和动作转换,传达着龙的雄浑气势和腾升神韵。它突出的表演艺术特色是以“大龙具”、“大场面”、“大套路”来体现龙腾“大气势”,表达“大情感”,在这几“大”之中,又始终融含着精致和细腻,贯穿着灵活与轻捷。它集中国南北派龙舞之所长,既体现出北方龙舞的浩大与豪放,又同时具有南方龙舞的精美与灵巧,既有北方龙舞刚猛有力、激烈奔放的刚性,又有南方龙舞柔缓细腻、轻捷娇巧的柔性。 1. 铜梁龙舞——铁水金花

重庆铜梁\"火龙\"被冠为\"龙舞\"之首,这种舞以铁水打金花,辅以不同材质的导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场中火、升天火等,组成一片狂热的立体火阵,极为热烈多彩。每到元宵节,人们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购买火药,制造火龙,配以烟架、禹门等多种火焰表演。最长的火龙长达40多米,表演时场面壮观、惊险奇特,受到群众的格外青睐。首先,它风味独特、套路多变。交织的火花、炸鸣的鞭炮、激烈的打击乐,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调动着人们的观赏热情。其次,贴近民间生活情趣。舞龙手赤膊上阵,拼搏向前,阳刚气十足,反映了人们对火热生活的热爱。再就是民间传说认为,火烧龙火花袭人,可以除去身

上晦气,可为来年祛病免灾,事事称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响,舞龙人和观龙人就越有兴致。

2.铜梁龙舞——套路丰富 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的特点,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极强。

3.铜梁龙舞——宝贵遗产 铜梁龙舞体现了团结合力、造福人类、奋发向上、与天和谐的精神,同时具有娱神娱人、彰显威力等社会功能。铜梁龙舞闻名于世的仅大蠕龙、火龙等少数品种,多数龙舞品种已处于濒危境地,亟待保护和拯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铜梁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铜梁龙舞表演队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4.铜梁龙舞——工艺舞技 就以龙头来说,别处的龙一张大嘴半开半合,只有铜梁龙的嘴张开近 90度,口中含宝,面貌威严而慈祥。大蠕龙华丽的龙身红黄相间,体长48米,大的长百米以上,体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龙大得多,火龙和竞技龙也比其他地方的龙做得精致。

5.铜梁龙舞——活动历程(发展大事记)

1982年,在全国性的民间文艺大搜集活动中,经重庆市文化部门的指导,铜梁县全面整理了自己的龙灯艺术;

1983年底,铜梁龙灯参加重庆市广场文艺调演,受到好评;

1984年元旦,铜梁文化局组队数百人,将铜梁龙灯会主要品种带至重庆主城区街道游展,引起新闻媒体广泛关注;

1984年4月,重庆杂技团携两条铜梁蠕龙赴西欧法、英、瑞、比等国演出,受到当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984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的盛大庆典上,首钢工人舞着9条铜梁大蠕龙参加天安门大游行,世人为之瞩目;

1988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舞龙大赛上,铜梁蠕龙舞获第一名金奖。 1992年,获第二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最嘉奖;

1994年获福州“佐海杯”全国舞龙邀请赛第一名;

1995年5月,获国家体委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第一名;同年7月获广东“挂绿杯”国际龙狮邀请赛金奖;

1996年,铜梁龙灯代表团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

1997年,铜梁舞龙团在北京首届龙舞艺术节夺得最佳表演、最佳组织、最佳编导3项大奖;

1998年,铜梁龙灯赴新加坡举办灯会;

1999年,铜梁龙灯赴马来西亚举办灯会;同年9月,铜梁舞龙队在淅江获“龙港杯”舞龙邀请赛冠军;同月,铜梁舞龙队在济南全国舞龙锦标赛上夺得“中国国家舞龙队”的冠名权;同年10月,450人的铜梁龙灯代表团组成的“九龙方阵”、“龙凤牡丹呈祥”、“二龙戏珠”进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庆典,再次轰动海内外;

2000年9月,舞龙队在全国第四届农运会上,夺得标准套路金牌和团体总冠军;同年10月下旬,重庆·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在铜梁县城举办。 2001年6月,铜梁龙灯代表团再度赴美国进行文化交流;同年,铜梁龙灯赴阿联酋举办灯会;

2002年5月,铜梁舞龙队在全国第二届运动大会上,夺得标准套路金牌和团体总冠军。

2002年1月和7月,铜梁舞龙队分别到香港、澳门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03年1月,铜梁龙灯赴泰国举办灯会和舞龙表演。

(二).铜梁龙灯

1.龙灯介绍

它既是彩扎的龙和灯,以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龙灯系列种类繁多,产品丰富。从建国初期开始,铜梁龙灯的品类已由几十种发展到现在的上百种。从道具上可分为龙灯和彩灯两大系列,龙灯道具适用性强,既可用于玩舞,又可有于装饰。龙灯系列主要有气势磅礴的铜梁大蠕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以及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秀丽的荷花龙、活泼飘逸的彩龙和颇具特色的竹壳龙等。 铜梁龙灯除了舞台表演,还向装饰工艺品发展,有可挂可玩的小蠕龙和适宜

室内装饰的华表龙柱,还有可供玩耍的小手狮、可供观赏的小龙舟、小麒麟等各式彩灯数十种,铜铸、水晶、根雕等龙制品。

2.历史起源

铜梁龙灯起于唐宋,盛于明清,誉于当今。在唐宋时期,铜梁地区便有每年腊月三十至正月十七张挂龙灯、狮灯、鱼灯等彩灯和进行龙舞游行的传统习俗。到了明代,铜梁龙灯在本县已有文字记载。清光绪年间陈昌主编的《铜梁县志 .风俗》中就明确记述有“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并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在清代,川东、渝西地区也流传有“大足朝佛(石刻),铜梁观灯(龙灯),合川看春(春会)”的民间说法,充分说明了铜梁龙灯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民间文化。

3.铜梁彩灯

铜梁彩灯系列主要有亮狮、开山虎、大凤凰、鱼跃龙门、猪啃南瓜、犀牛望月、十八学士、蚌姑戏沙弥、泥鳅吃汤圆、雄鸡戏蜈蚣以和十二生肖等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舞台玩舞表演,妙趣横生,惹人喜爱,是民俗灯饰的代表作品,早被世人所熟悉和接受。

(三).铜梁龙文化艺术节

1.龙灯会

铜梁龙灯的表演分游行表演和广场表演。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为两种表演之集大成者。据铜梁县政协《文史资料》记载的龙灯会龙舞活动盛况大致如下:

岁末年终,铜梁县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自己最盛大的节日; 正月初一,各行各业的龙灯纷纷走上街头,招摇过市,竞相比美,向新年报到;

正月十二,龙灯正式结成大队,依次到各个庙堂和重要处所拜年,称为“出龙”;

正月十五,龙灯会进入高峰,千姿百态的龙灯队伍载歌载舞,欢乐前进;

观灯人如钱塘大潮,拥着自己心爱的龙灯一路狂欢。 2.龙灯艺术节

公元2000年,是中国三千年一遇的千禧龙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重庆·中国铜梁首届龙灯艺术节”于10月21日至25日在重庆市铜梁县举行。龙灯艺术

节作为以“龙”为中心的大型国家级艺术活动,本着“内聚人心,外塑形象,发展龙文化,促进龙经济”的宗旨,大力推进中国龙文化的深入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本源意识。扬龙之威,抒龙之情,激励华夏儿女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为中国民族在新世纪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节由九项主要活动组成:

一、“龙之魂”大型歌舞晚会暨开幕式。 二、“龙之韵”龙文化艺术展。

三、“龙之风”中华龙舞表演邀请赛。

四、“龙之本”中国龙文化与龙舞学术研讨会。。 五、中华铜梁龙灯会。

六、“龙之情”中国西部经贸会。 七、歌星笑星晚会。

八、龙灯街头大游乐。

九、艺术节闭幕式晚会。 3.铜梁龙灯文化旅游节

铜梁龙灯文化旅游节是以“游龙乡、观龙舞、看龙灯、泡温泉、食农餐”为主题的。铜梁县县委书记魏寿明说,首届中国铜梁龙灯文化旅游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推手,以日益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载体,致力为八方宾朋提供一个快乐、难忘之旅,带来非同一般的人文体验和美好享受。

(四).铜梁龙文化览

1.全国最大龙文化博览会

“中华龙文化博览园”项目,总投资13亿元,规划占地7100亩,主要由“龙之源”、“龙之脉”、“龙之韵”及龙文化产业博览苑组成,是一个及龙文化研究、艺术博览、会务会展、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和龙文化中心。

2.全国首个龙文化主题公园 3. 龙文化艺术研究发展中心

中国龙文化艺术研究发展中心目前聘请了3名龙文化研究专业人士,从事铜梁龙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今后还将从全国各地聘请龙文化研究专家对中国龙文化发展历史、龙文化品牌塑造、龙文化产业化发展方向、龙文化博览园的开发定位和建设项目等一系列课题进行研究。 (五).制定“龙文化”产业规划

铜梁县认真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把发展龙文化产业摆到突出位置,按照“两年打基础、三年求突破、五年见成效、十年大跃升”的发展思路,以提升“中华第一龙”品牌价值、打造“华夏龙都”为重点,制定了近期和远期龙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

(六)龙文化传承

1.弘扬龙文化——12万学子念“龙”经

在铜梁12万中小学生的书包里,多了一本书——《铜梁龙舞》教材,这

是该县弘扬铜梁龙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传承铜梁龙文化,把铜梁龙文化编成教材,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设龙舞训练课、组织龙舞比赛、普及龙文化知识。舞龙成了铜梁学子的一门必修课,因此铜梁龙舞有了“科班生”。这些“科班生”成了铜梁龙文化的传人和龙舞演员的摇篮。

这本教材是在一定的基础前提下形成的,起初的是《龙乡的诱惑》课外读物和《龙之魂》课后读本,之后才有了这本《铜梁龙舞》教材。

2.叫响龙品牌——铜梁龙扬威天安门

为叫响铜梁龙品牌,该县对铜梁龙文化进行了挖掘。一是在扎制上突出铜梁龙雄壮、威武的艺术特点;二是请舞蹈家对铜梁龙舞进行艺术提练、编排,丰富表演套路;三是对传统龙舞鼓乐进行丰富和完善,把川戏锣鼓的节奏融入其中。通过一代又一代铜梁人的努力,铜梁龙渐成体系,形成了独特的龙形象和龙文化。共和国35周年华诞,铜梁龙应邀进京表演。在天安门前,9条巨龙编队,排山倒海、气贯长虹。从此,铜梁龙威名大震。时隔15年,共和国50周年庆典,铜梁龙再度扬威天安门。当铜梁龙舞过天安门广场时,江总书记关切地问:“这是哪儿的龙?”并连声赞叹“好!玩得很好,舞得很活。”据统计,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铜梁龙两度在天安门广场起舞,两次在国际大赛中夺魁,10次在国家级大赛中摘冠,11次走出国门为国争光。

3.发展龙经济——铜梁龙一年舞回3000万元

铜梁龙出了名,铜梁龙经济也开始显现。购买龙灯、邀请演出的订单一个

接着一个。铜梁龙商业化表演,已成为铜梁龙经济的支柱。铜梁火龙常年在外演出,为各地佳节庆典助兴。扎龙灯也是铜梁龙经济的重要来源。铜梁人扎龙灯除自己表演需要外,还对外销售、订做,竞技龙道具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体育经济道具。随着铜梁龙旅游的兴起,旅游产品也渐渐有了市场。在铜梁,一件精美的龙工艺纪念品也不会低于300元,多的数千元。重庆市政府送给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纪念品“神龙飞天”,就是由铜梁和平龙灯制作厂生产的。目前,铜梁县有上百人在从事龙灯彩扎工作,年收入达60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铜梁县舞龙、扎龙等龙产业一年收入接近3000万元。

这些虽说是龙文化的传承,但更多的是利用龙文化进行的产业经济发展,它一方面有利于龙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行让人们对龙文化产生了误解,有的人会认为龙文化的就是用来发展经济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询问自己,铜梁龙文化路在何方?这是一个深入我们民族灵魂的观点。从来不需要提起,因为它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流淌过千载岁月;时时被我们提起,因为它是那么自然而然的流露,浸润着日常生活。

三. 铜梁龙文化的现状、隐忧和思考

(一)现状

我们不得不深究的是铜梁龙文化的现状。铜梁龙文化,就现在而言,更多的是通过龙灯来表现的。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铜梁的龙灯已经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还有以下的问题: 1、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龙灯来表现龙文化,表现的方式太单一,所传达的内涵也是有限的;

2、铜梁龙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铜梁的一大特色,同时具有很深 的文化内涵,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铜梁龙文化现在仅仅依靠一些民俗活动在支撑,而其中的主要力量更多的是依靠民间力量;

4、没有完整的战略发展思路,更没有一套完整的开发策略; 5、缺乏统一的市场化运做。 (二)隐忧

铜梁龙繁荣兴旺,可喜可赞。但是,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1、龙灯原生态的元素传承不够。

2、龙灯舞蹈艺术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 3、龙灯人才严重缺乏。

4、龙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5、龙文化产业呈无序竞争状态。 6、龙文化宣传的系统性不够。 (三)思考

铜梁龙文化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我觉得我们应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开新”,怎样在继承铜梁龙文化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同步,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2、怎么样打造“铜梁龙文化”这一品牌,让它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3、怎样让“铜梁龙文化”成为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4、怎样保护“铜梁龙文化”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的后世子孙留下更多的“财富”。

5、怎样通过“铜梁龙文化”来实现“和谐社会”。

通过以上对铜梁龙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其传承方式的研究,为了铜梁龙的发展,为了铜梁龙文化的传承,我们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二、

政府主导,健全体制。铜梁龙灯要得到有效的保护和长足的发展,必须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相应体制。

发掘整理,普及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铜梁龙已形成龙灯和彩灯两大系列,各有若干品类。其中得到有效发掘、整理和创新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需组织人力、物力、投入足够资金开展全面深入的普及,进行记录、整理。

扩大宣传,彰显底蕴。铜梁龙已成为著名品牌,品牌效应既是一种无形资产,又是一种有形财富。应聘请有关专家进行策划和再包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通过静态展示和动态表演等多种形式彰显龙文化魅力。同时,要做好“中华龙的根在铜梁”的追根溯源、发展演变、影响提升等系列文化研究、展示工作,增强铜梁作为“华夏龙都”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整合力量,规范市场。龙文化市场应大力进行规范。对现有龙舞艺术团队和龙灯公司等进行力量整合.

抓好联姻,做大产业。弘扬龙文化,发展龙产业,必须走文经结合、文商联姻之路,大力招商引资,研究、制定一整套龙文化发展优惠政策,策划多种招商引资项目,大力吸引外资和更多的企业与业主来铜梁投入文化旅游业。。

三、

四、 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