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八章 教学下

来源:九壹网
第八章 教学(下) 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从教师教的方面来分析,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课前的准备和对教学的策划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主要内容: (一)钻研教材

1.钻研教材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课程标准是教师备课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

2.钻研教材具体的程序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三个阶段 (二)了解学生

(三)制定教学方案:1.学期/学年教学方案;2课题/单元教方;3课时教方/课案(教学讲程是课案的主要组成部分。课案可分为文字式、表格式和卡片式) 二、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 1.课的类型

1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检查知识课)2根据一节课完成根据教学任务分类:○

任务:单一课和综合课

根据教学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展开的程序、时限及相互关系。其基本组成部分为: 1组织教学;○2检查复习;○3讲授新教材(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最基本的部分,是课堂○

4巩固新教材(课堂教学中心部分的延续)5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的中心);○;○

(二)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晰;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同时要精练、典型,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掌握新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应有的能力。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时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4.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

四、课外辅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活动。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即测验或考试

(一)测验与目标 考查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试题类型

1.一般分供答型和选答型

2.供答型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

3.简答式试题最简便的形式是填充题(选择关键性的事实或问题让学生填充),另一种形式是要求学生答出证明方法、定义、简短的解释、演算、造句等。

4.陈述式试题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描述人物、事件、原理、概念或解决一个问题。 (三)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效度: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2.信度:又称可靠度,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获得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

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提高信度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编制测验时注意保持测验的必要的长度,另一种是采用难度适中的项目。

3.难度:测验中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难度要适中。

4.区分度:测验对学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体现为得分的差距。

(四)评价 根据测验分数、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学习行为的优劣或价值做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

概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机构。是教学活动各要素展开运动的外部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最大的优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又叫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

(一)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最早萌芽于16世纪的乌克兰的兄弟会学校。

2.发展: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这一形式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并使之确定下来;19世纪中叶,它成为西方学校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1903《卯学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3.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二)主要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2.由于过于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肢解知识的整体性,导致理论脱离实践。 三、分组教学制

概念: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一)主要类型 1.外部分组

概念:指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做法,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绩编班进行教学。 形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前者根据成绩高低分,后者根据智力高低分。

(二)主要优缺点

优点: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或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 缺点:1.要科学、客观、全面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非常困难;2.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3.在分组教学问题上,家长、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意见很难协调一致;4.由于学生的心智处于不断成熟和发展中,使得分组经常变化,从而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一)设计教学法

1.美杜威首创,其学生克伯屈加以改进并推广。

2.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教师不直接授课,而是知道学生根据自

己已有的知识和兴趣,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3.该教学法的重点是以活动课程代替学科课程。 (二)道尔顿制

美帕克赫斯特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废除班级授课制,代之以教师知道下的学生自学。

第三节 教学策略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一)基本理解 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活动的程序是确定教学策略的关键。

(二)基本特征 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综合型 (一)内容型策略

1.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有效地向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

2.具体可分为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结构化策略又可分为:直线式、分支平行式、螺旋式和综合式。

(二)形式型策略

1.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

2.美肯普提出三种形式: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小组教/学形式;英波西瓦尔:以教师/学校为中心的策略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策略。前者即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教学方法是教育学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