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阐述新课程下STS教育在高中化学的渗透

来源:九壹网
阐述新课程下STS教育在高中化学的渗透

1 STS教育的内涵

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对STS教育公认的和权威性的定义。但仍然有科学教育工作者试图界定STS教育,以表达他们各自的STS教育的理念。例如,亚格尔把STS教育看成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克鲁姆和古德把STS教育看成激发学习科学的动机的因素;拜比认为STS教育为学习知识、过程以及达到课程目标提供了学习背景;索罗门则认为STS教育提供了科学知识的不同方式。这些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STS教育的内涵。

2 STS教育的课程实践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来说,STS教育是一种课程观念。因为它认为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是互动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关系必须在理科教学中有所反映,所以只有通过STS课程,才能够将渗透其中的STS教育思想转化为实践活动,并为学校教师所接受。从实践上来看,STS教育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技术的、环境的、政治的等学术性学科视角,还参与各种活动,让其从自己的体验和理解中产生对显示世界的部分认识。新课程中引入科学、技术、社会等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STS教育具备自组织性,从而表现STS教育的发展性。新课程内容選择中强调要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依据,教师要因不同的时间、地区的社会状况及学生的兴趣来设计、发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承认人发展的能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而这正是STS教育所追求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3 高中化学教学中STS思想渗透的有效策略

化学本身是和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及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在化学教学中STS的渗透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

(1)依据教学大纲,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适时介绍化学和化工技术的新发展、新成就、新成果,使学生了解科技发展对社会、对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变革作用。命题则贴近课堂教学,由兴趣出发,向生活靠拢,向前沿贴近。如:燃氢汽车离我们有多远?地热空调的应用前景、塑料袋与菜篮子、酸雨的pH、纳米材料、具有导电功能的聚乙炔等。

(2)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面对当前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一体化及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如果还是按照科学与技术的各学科分别设置课程及多次循环教学将显得相形拙。选修课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闪光点,需要学校的整体部署。

(3)利用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渗透STS教育。

①做好演示实验,培养发散思维。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把设疑、质疑和释疑贯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又可培养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

②重视趣味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开设系列趣味实验,能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愉快,知识变得具体而亲切。如“指纹检查”、“番茄电池”、“白纸显字”、“水中花园”、“巧除水垢”等趣味实验,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

③开设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亲身体验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掌握了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获得了终身学习的能力。这正是STS教育的思想精髓。如,在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中:先做好铜-锌原电池的演示实验,并和学生共同剖析原电池工作的原理;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并做好“番茄电池”;再开设探究实验,给学生提供镁条、铝条、铜片、铁片、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浓硝酸、酒精、导线、金属夹、发光二极管、烧杯等,让学生设计原电池,并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4)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并汇集分析,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设想。如,在讲到《硫的转化》时,针对SO2对大气的污染和回收利用,布置自行查阅资料,并针对其中的某一点提出意见或进行改进。学生的热情和大胆设想令人震,并且提出了一些很有深度的见解,有的同学对工厂燃煤烟囱的改造写出了可行性报告。这种活动的开展,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做”科学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马会端.论我国STS教育及其模式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2002(1). [2] 毕华林,亓英丽.STS教育与初中化学新教材开发[J].化学教学,2003(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学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