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2例的病理及基因分子类型分析

来源:九壹网
临床实践 卫生职业教育 Vo1.33 2015 No.8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3 2例 的病理及基因分子类型分析 包蔚郁 .一,杨碎胜 ,白晓蓉 (1.甘肃省中医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与异时性乳腺癌在病理及基因分子类型方面的特点,总结分析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 基因分子类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3月17日一2011年12月20日本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 684例中确诊为 BPBC的32例患者的病理分型及分子类型。结果双侧同时性乳腺癌及异时性乳腺癌病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尸>0.05); 分子类型及Ki一67、P53、HER一2表达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乳腺癌不论是同时性或异时性,均有其自身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但仍无法用单侧或首发一侧病理及分子类型指导判断患者整体治疗方案及预后。双侧乳腺癌的个体化 规范治疗有待于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理分型;分子类型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5)08—0155—02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 PR以细胞核内有棕色颗粒为阳性细胞,ER、PR阳性产物位于 是指两侧乳腺同时或先后发生的独立的原发癌灶,其中双侧乳 细胞核。将阳性细胞按其数量及显色强度分3级:弱阳性(+): 腺癌发生间隔小于6个月者称为双侧同时性乳腺癌,发生间隔 阳性细胞<5%;阳性(++):阳性细胞5%一50%;强阳性(+++):阳 大于6个月者称为双侧异时性乳腺癌。BPBC发病机制、生物学 性细胞>5O%。HER一2无着色为(一);任何比例的浸润癌细胞呈 特性和预后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基因和分子水平的研究是认识 现微弱的不完整的细胞膜着色为(+);>1O%的浸润癌细胞呈现 BPBC的好方法。BPBC在我国的总体发病率不高,但近年来在 弱至中等强度、完整但不均匀的细胞膜棕黄着色,或<3O%的浸 临床上发现BPBC的发病率显示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大多数人 润癌细胞呈现强且完整的细胞膜棕褐着色为(十+);>30%的浸润 认为双侧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预后较单侧乳腺癌差,但缺乏明 癌细胞呈现完整的细胞膜棕褐着色为(+++)。P53以细胞核内 确的循证医学证据。由于目前尚无明确的指南规范指导BPBC 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判断标准,阴性(一):无细胞核阳性信 的治疗及预后,现将我院9年来累计收治的32例BPBC患者 号;弱阳性(±):阳性细胞数1% 25%;阳性(+):阳性细胞数 基因分子类型做一回顾性分析。 26%~50%;中度阳性(++):阳性细胞数51% 75%;强阳性 1资料及方法 (+++):阳性细胞数>75%。Ki-67抗原阳性率<14%为低表 1.1一般资料 达,≥14%为高表达。此样本中均以HER一2(++~+++)为阳性 2002年3月17日至2011年12月20日本院共收治乳腺 (2009年11月以后HER一2+十均行FISH检测明确为+),所有 癌患者1 684例,其中确诊为BPBC的32例,占同期全部乳腺 免疫组化诊断标准均为我院病理科现行标准。 癌患者的1.9%。BPBC患者中同时性双侧乳腺癌7例,占全部 1.3治疗情况 BPBC患者的21.9%;异时性双侧乳腺癌25例,占全部BPBC 手术方式的选择与同期单侧乳腺癌选择的手术方式基本 患者的78.1%。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35~76岁,平 相同,乳腺癌根治术2侧(3.1%),乳腺癌改良根治术50侧(78.1%), 均53岁。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发生第一侧乳腺癌的年龄为 保乳手术6侧(9.4%),单纯乳房切除术3侧(4.7%),IV期未行 35~59岁,平均46岁;发生第二侧乳腺癌的年龄为43~69岁,平 手术3侧(4.7%)。25例异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两侧病理类型 均56岁。本组中有乳腺癌家族史者5例,占15.6%;有癌症家 相同的20例,不同的5例;7例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两侧 族史者9例,占28.I%。依TNM分期,0期者2侧(3.1%),I期 病理类型相同的5例,不同的2例。术后化疗方案、放疗标准和 者l0侧(15.6%),II期者44侧(68.8%),III期者6侧(9.4%), 同期单侧乳腺癌放、化疗标准与指征相同(同时性双侧乳腺癌 Ⅳ期者2侧(3.1%)。 患者以分期指标较重的一侧为准选择化疗方案)。 1.2资料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32例患者均为我院乳腺科收治的女性患者,双侧乳腺病灶 此样本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 14.0进行x 检 (64侧)均有我院病理科诊断报告,双侧乳腺癌的手术(61侧) 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及化疗(32例)、局部放疗(24侧)均在我院各相关科室完成。免 2结果 疫组化结果均采用SP法检测ER、PR及HER一2的表达。ER、 2.1双侧同时性乳腺癌及异时性乳腺癌病理比按 一155— 临床实践 卫生职业教育 V01.33 2015 No.8 1例下咽癌全喉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后 并发咽瘘的护理体会 高江霞 (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关键词:下咽癌;全喉切除术后;咽瘘;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5)08—0156—02 12月9日我科收治了1例下咽癌行全喉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 后并发咽瘘的患者,通过加压包扎、引流、加强营养、控制感染 及精心、有效护理后,咽瘘愈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咽瘘是下咽癌术后常见、早期的并发症之一,咽瘘多指唾 液贮积皮下或切口下组织,形成脓腔破溃至皮肤或切口,使下 患者,男,67岁,因“颈部肿物”于2013年12月9日入院, 2013年12月11日行PET/CT检查显示:下咽癌并颈淋巴结转 移,2013年l2月12 Et在全麻下行支撑喉镜喉肿物活检术,病 咽或食管腔与皮肤相通成窦道,并且唾液或食物经此窦道向皮 肤外溢形成皮肤瘘『l1。文献报道全喉切除术后咽瘘发生率为3.2% 一理诊断:梨状窝组织浸润性低分化鳞癌。经术前支持治疗,完善 38.6% 。一旦发生咽瘘,不仅会影响预后,延长住院时间,推 相关检查,于2013年12月20 Et在全麻下行气管切开+全喉 切除+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经鼻留置胃管。2013年12月30 ) 迟开始放疗时间,而且会增加患者的精神及经济负担。2013年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病理结果与双侧异时性乳腺癌病理结 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O.000,P=-I.000),见表1。 表1双侧乳腺癌病理结果【n(%),人】 3讨论 由于乳腺癌在分子类型上属于高度异质性的全身性疾病, 而双侧乳腺癌这一特殊类型乳腺癌与其分子类型的关系决定 2.2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与异时性乳腺癌分子妻型差异 资料中25例双侧异时性乳腺癌患者中两侧分子类型相同 的19例(38侧),不同的6例(12侧均经复查免疫组化明确不 同)。7例双侧同时性乳腺癌患者中两侧分子类型相同的6例 (12侧),不同的1例(2侧)。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中三阴性 着此病的发病、治疗、预后。无论是同时性或是异时性,双侧乳 腺癌双侧病灶的病理及分子类型均有其独立性表现,但仍无法 明确及详细列出其联系与区别,亦无法用单侧或首发一侧病理 及分子类型指导判断患者整体治疗方案及预后。目前所公认乳腺 癌分子类型为4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basal—like型、 (basal—like型)及HER一2(+)型较双侧异时性乳腺癌明显增 多(X2=23.048,P=-O.000),见表2。 表2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分子类型【 (%),侧】 HER一2(+)型,对乳腺癌预后有独立影响的因子有P53、Ki一67等。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32例双侧同时性及异时性乳腺癌患者 分子类型及P53、Ki一67免疫组化结果,总结得出:(1)双侧同时 性乳腺癌病理结果一致性较双侧异时性乳腺癌病理结果一致 性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双侧同时 性乳腺癌中三阴性及HER一2(+)型较异时性乳腺癌明显增多。 2.3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与异时性乳腺癌Ki-67、P53高表达差 异 (3)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中Ki一67+>14%及HER一2(++~+++)较 异时性乳腺癌明显高表达,P53+>1%明显低表达。(4)双侧乳腺 癌有其自身的分子生物学特性,有别于单侧乳腺癌,目前用于 单侧乳腺癌的分子类型尚不能指导双侧乳腺癌的临床治疗,亦 无法判断其预后,由于缺乏大样本病例研究,双侧乳腺癌的个 双侧同时性乳腺癌中Ki一67+>14%及P53+>1%较双侧异时 性乳腺癌明显高表达,HER一2(++~+++)较异时性乳腺癌明显 低表达,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lO.572,P=-O.005), 见表3。 一体化规范治疗尚待进一步研究及探索。A 156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