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语文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鉴赏艺术技巧、语言》

来源:九壹网
第四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鉴赏艺术技巧、语言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高考常设置两种题型来考查:鉴赏表达技巧题和鉴赏语言特色题。对于这两类题型,需先准确判定所用技巧或所属语言特色,然后再结合文本多角度分析。

题型一 鉴赏表达技巧

鉴赏散文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指:

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方面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 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在小说专题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重复讲解。 修辞手法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往往是和对语言的赏析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对语句的理解或赏析方面,一般需要考虑修辞手法。高考常考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以及赏析方法如下:

名 名称解释 艺术效果 赏析方法 称 ①生动形象,突显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打比方。有“语比喻 言艺术之花”之誉 化深奥为浅显,“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借代 用相关事物代替所表达事物 点,增强形象性;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事物以生命,把物当人写,将物人格化 赋予无情感事物以感情,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加强感染力 有意言过其实,夸张 对客观事实作夸大或缩小描述以突显特征 ①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鲜明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引出对偶句,细析对偶美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征,说明其好处 引出原句,分析所突出特征,说明拟人的好处 引用原文,找出借体,指出特征,综述好处 引出原句,分析本体、喻体和二者的相似点,指出所突出特征,综述其好处 拟人 由两个字数相对偶 当、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 听,便于吟诵与记忆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排比 构相似、语气一致的句子构成的语言艺术形式 ①强调内容,增强说服力;②强化抒情,增强感染力;③增加气势,增强表现力;④层层递进,逐层深入地阐说事理,有深化内容之效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为引人注意而无设问 疑而问,明知故问 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思路、提纲挈领作用 用疑问形式从反反问 面表达正面的意思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掀起波澜 ①强调突出所反复的内容;②一唱三叹,能加有意让某些词句反复 重复出现,有连续、间隔之分 强节点和抒情效果;③间隔反复还具有串接文句文段、连接内容、分清层次之用,不断强化内容 又叫“说反反语 话”,用与本意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 ①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强批判性;②具有幽默引出反语词句,解释其本意,分析效用 引出反复文句,说明反复种类,分析反复效用 引出问句,判明类别,说明答案,分析效用 引出问句,辨明类别,说明答案,分析效用 引出排比句,说明其效用 感 又叫“一语双双关 关”,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 ①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②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效果;③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①化抽象为具体形象,采用不同感觉间通感 相互沟通与挪移的方式描摹对象 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②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解题思维构建

明确修辞手法——引出原句,具体分析——对表现形象、情感、主旨的作用。 表达方式核心知识储备

在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为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记叙

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第一人称 作 用 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便于抒情,有呼告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记叙角度 第二人称 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用于物,往往能达到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 详写 记叙详略 记叙方法 略写 顺叙 多用于写人叙事散文中,不受限制,灵活自如,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从侧面烘托中心 叙述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引出通感文句,分析移觉情况,说明表达效用 找出双关词句,说明其双重含义,分析作用、好处 倒叙 插叙 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起若干片段,到补叙 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2.描写 (1)写景、状物散文,描写可以从以下方面掌握: 考查角度 分 类 视觉、听觉、嗅感觉角度 觉、味觉等(形、声、色角度) 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 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作 用 能多侧面、立体化地展现景物,使景物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千姿百态,最终又组合成多样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展现景物的全貌、基调和总体特征,进而蕴蓄情趣和理趣 工笔:能突出景物主要特征,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工笔与白描 工笔又称细描,白描又称粗笔勾勒 更利于表现主题。白描:简练,生动传神。二者结合,相互映衬,更能全方位地表现景物的特征 描写方法 动静描写 可分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又可分为虚实结虚实描写 合、以实写虚、以虚写实 使景物更生动,更鲜活,更富有感染力 或激发了读者的联想、想象,或突出了景物的特点,或拓展了表现空间,或拓宽了意境,或深化了主题 写景角度 (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可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可以是次要人物烘托或环境烘托等。

3.议论

散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倾向和评价,形成夹叙夹议的特色,往往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4.抒情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而是直接地表达或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使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使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表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第四部分,作者在记叙刘和珍牺牲后就直抒胸臆:“惨象,已使我……”。

(2)间接抒情: 方 式 内 涵 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借景抒情 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触景生情 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写“绿”“急流”“飞舟”,都是为抒情做铺垫;作者抒发了不畏艰难险阻,急流勇进,知难而上的革命情怀 《故都的秋》中借槐树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举 例 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字字关情” 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融情于事 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使读者品味起来更觉得真诚可亲 张抗抗的《窗前的树》,作者紧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托物言志 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紧抓住洋槐一年四季的不同特征,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洋槐沉稳、朴实和坚强的品质。做人应像洋槐那样朴实、坚强,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不懈奋斗 解题思维构建 ① ② ③ ④ 明确所适用的表达方式。这需加强审题指导,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是记叙、描写、抒情,还是议论 分析语句要表现什么内容 结合具体语句阐明表达效果 注意联系全文主题 表现手法核心知识储备

高考常见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手法 内 涵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对比 盾和对应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象征 象征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艺术效果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印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背影》中,写父亲给儿子买橘子送别的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刻;化抽象为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联想,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有关的事物,或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和想象 回忆起以前的有关事物。联想是想起关联的事,而想象则是重新组合编排头脑中的形象、材料,创造出新的内容来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衬托 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说从反说开始,或反说从正说开始,侧重于其中的某一方抑扬结合 面,以达到使人信服、突出要点的目的。可分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扬中有抑、抑中有扬、明扬实抑等几种 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能鲜虚实结合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明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特点,能集中地揭示主旨 解题思维构建

① ② 指出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分析概括这种手法表现出来的特定内容 在抑扬中形成反差,两相对照,突出中心;出乎读者意料,引起新奇的审美效果 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这两种手法经常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③ 说出具体效果 结构技巧核心知识储备 名 称 内 涵 开篇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 艺术效果 ①强调突出中心,使主题鲜明突出;②总领全文;③总起下文;④行文不枝不蔓,干脆利落 ①深化文章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强调之效 ①紧扣中心写作,不枝不蔓,行文紧照应题目 文章正文与题目照应 凑集中;②反复点扣题目,对中心有强调突出之效 ①重复开头内容,强调突出中心、深首尾呼应 文章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化主题;②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严谨 前后照应 上下文间内容的前伏后应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结构圆合严密 ①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②构思精巧,行文缜密,耐人寻味;③结构圆合严密 ①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②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①使文章叙述的事情更简洁明了,更容易突出主题,使中心明确;②使读者有更清晰的观感;③使文章有更清晰的逻辑,容易做到紧扣中心组织材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结尾点明文章主旨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伏笔 叙事性作品中为下文情节内容的出现预设的埋伏 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铺垫 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营造气氛 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线索 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料,条理井然,显得内容集中,脉络清晰 解题思维构建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结构方面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到……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⑤线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内容方面 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读者,增强感染力;特殊效果须结合语段所用的表达技巧来谈 表达效果 “3审”定方向

1.审题型 首先明确表达技巧鉴赏题是明考型还是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即在题干中直接要求分析其表达特色,如“请分析其表达特色”;所谓暗考型,即题干中带有“赏析”或“如何描写(表达)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词句。

2.审范围 明确所给的材料是片段、局部(如一段或几段、一段中的画线句子)的,还是全文、整体的。如果鉴赏的是整体,则首先要考虑表现手法;如果鉴赏的是局部,则首先要考虑修辞手法。

3.审角度 明确题干要求鉴赏的角度是定向的还是多向(多角度)的。所谓“定向”,就是题干明确规定了鉴赏的角度,如从“修辞手法”角度等。“定向”一般为单一角度,当然,单一角度还可细化为更小的角度。散文鉴赏题多是多向

(多角度)的。 [答题步骤]

“3步”保规范

题型二 鉴赏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鉴赏与表达技巧鉴赏在某些方面是有交叉的,比如鉴赏散文运用的修辞手法既可以说是技巧鉴赏,也可以说是语言特色鉴赏。但鉴赏语言特色更多的在于理解散文遣词造句的特点,体会行文的风格,品味语言的韵味;这一点和鉴赏技巧侧重分析手法的如何运用及运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掌握必备知识 散文常见的语言风格

1.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抒情激越昂扬;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2.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3.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4.含蓄 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5.质朴(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手法,少用描绘性语言。 6.华丽(典雅) 讲究节奏韵律,多用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7.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

运用完整准确。

8.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有趣味。 9.轻松 以闲谈式的生活语言入文,生活化、口语化。 10.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11.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12.口语 自由灵活,亲切自然。

13.方言 地方特色鲜明,表达效果独特。

语言特色鉴赏“4角度”

鉴赏角度 特点或作用 动词、形容词 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叠字、叠词 用词之美 反复 化用成语 或古语 长句短句 句式之美 结合 整句散句 结合 风格句式,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人有一气呵成之感。 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凝重、清新、之美 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手法修辞之美 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辞方之美 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描写之美 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使描写细致生动,形象鲜明。 语言特色鉴赏“3步骤”

第一步:概括特点 从用词、句式、修辞或风格等角度,用一两个词概括。概括时既要考虑到文本语言的一般特征,又要充分考虑所给语言片段的特征。

第二步:举例分析 结合文本,紧扣内容(关键词、关键句)析作用(对主旨的体现、对情感的表达)。

第三步:规范作答 题目所涉及的语言特色一般是多方面的,答题时应先答最主要、最突出的,然后再答次要的。答案要分点表述,形成合理的顺序。另外,指明效果用词要准确,要注意运用术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