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 )、( )、适宜的( )。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 ),但生长需要( )。
3.植物生长需要( )、( )、适宜的( ) 、( )、( )。 4.蚯蚓喜欢生活在( )、( )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 )的( )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 ),互相( )的。
7. ( )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 )。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
10.食物链通常从( )开始,到( )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 )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 )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 )。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如:( ),( ),( ),( )。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 )。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 )。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 )。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像( )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 )。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 )。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 )、( )和( )。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 )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 )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 )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 )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 )时影子最(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 )。
9.光以( )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 ),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 )分钟。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 )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 ),被( )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反光也是以( )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 )、( ) 、( )。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 ),光强时瞳孔( )。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 )。光( )温度就( ),光( )温度就( )。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 )、( )。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 )、( )、( )、( )。 16.太阳表面温度达( )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 )摄氏度。地球得到太阳能量仅仅占太阳放射能量的( )。 17.物体吸热能力与( )、( )和( )有关。吸热本领最强的是( )物体。( )比( )吸热快。( )比( )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 )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 )面积比( )面积大;我国西部多( ),东部多( )。
3、( )和( )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 )、( )、( )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 )内,火山活动与( )和( )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 )和( );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 )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 )、( )、( )、( )、( )、( )、( )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 )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 )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 )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 )( )、( )( )、( )( )、( )等。
7、由于受( )、( )、( )( )的作用,岩石( ),这种现象叫( )。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 ),中间是( )( ),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 ),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 )。
9、土壤是( )、( )、( )、( )、( )、( )和( )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有什么价值?或说说我们为什么要珍惜土壤?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 )。( )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 )、( )、( )等。
13、在( )的地方,河流流速( ),土地会被侵蚀;在( )的地方,河流流速( ),会发生(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 )。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 )和( )的现象发生。( )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 )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 )和( )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 )、( )、( )、( )和( )等都会侵蚀土地。 16、建房屋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17、( )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 )的力,这个力就是(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 )。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越大,小车运动得( )。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
4、( )、( )这样的物体在受到( )作用时,( )很容易改变,在( )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 )的力,这个力叫( )。
5、( )、( )、( )、( )和( )都是利用了物体的( )。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 )的推力,这个力叫( )。( )、( )( ) 、( )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 )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 );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 )。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 )作力的单位,简称( ),用( )表示。1牛约等于( )的力。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 )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 );(2)( );(3)( )。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 )( )的力,这种力叫( )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 )的力就是它受到的( )。
12、影响物体间摩擦力的因素有:( )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 )和( )两种运动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 )的摩擦力小,( )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 )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用( )增大摩擦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 ),用( )减少摩擦力。
17、赛车的设计特点:或设计一辆自己满意的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 ) 18、( )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补充资料
1、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
2、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 ) ,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 ),而下游河床堆满( )
3、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 发生变化,也能使物体的( )发生变化。
4、力的三要素是( ) 、( )、( )。
5、从力的性质分,力可以分为( )、( ) 、( ) 、( ) 等。 6、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 。它分为( ) ( )
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 )、( )、( )的优点。
8、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 )只蝗虫。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 )只鸟。
9、( )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 )个自然保护区。
10、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 )自然保护区。 答案: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温度)、(养分)。 4.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的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自然界是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9、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0、我们常常做对比实验,它需要有两组实验数据,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我们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一个条件),其余条件都不改变。
11.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3.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14、会根据要求正确写出食物链
问题:1、如果在草原上过度的放牧,将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2、在“水稻 田鼠 蛇 老鹰”这条食物链中,蛇遭到了大量的捕杀,你推测一下这条食物中的其他三者会出现什么的变化?为什么?
第二单元:光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一天中阳光下铅笔影子的(长短)、(方向)都要发生变化。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直线传播的,太阳光以每秒约30万千米的速度传播。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挡光物会有影子因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 直线 )传播的。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 汽车反光镜 )、(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 )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 )源。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 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 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 );(深)色物体吸热快。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7、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 8、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9、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0、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1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1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13、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1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也直线传播的。科学家根据光速计算出地球到月球的准确距离是384403千米。
15、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16.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7、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反射和吸收。颜色深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弱,吸收热的能力强。颜色浅物体则相反。
18、物体摆放方式中,和太阳光垂直的摆放方式与和地面水平、和地面垂直的摆放方式相比,温度升得快一些。
19、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太阳是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大约为6000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两千万摄氏度。
20、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极其变化
1、地球的从内到外可以分成(地核)、(地幔 )、(地壳 )三部分,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2、(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有时出表现为极其缓慢的变化。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是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4、土壤是(小石子)、(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其中,(腐殖质)和(盐分)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腐殖质)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黑色物质,能使土壤变得肥沃。 5、地球表面有(高原)、(高山)、(盆地)、(平原)、(河流)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6、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高山),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山丘 ),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 7、在地形图上绿色往往表示的是(平原 ),蓝色表示的是(海洋或湖泊)。 8、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是(沙砾),其次是(沙),接着是(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9、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植物的覆盖程度)、(降雨量的大小)等。保护森林退耕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0、雨水和径流会把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11、在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过程中,上游河床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河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12、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是除了流水以外,还有(风)、(冰川)、(海浪)等。
13、把土壤放入水中,发现水中有气泡,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搅拌后,让它慢慢沉淀,发现泥土中颗粒大的沉降速度越(快)。把沉积物的上层抹在手上,感觉很细腻,那是(黏土)。
14、侵蚀和沉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河流的中上游流水作用以(侵蚀)为主,将高山切割成峡谷。在下游以(沉积)为主,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的地形往往是(平原)。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问题:1、你是怎样验证“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这个猜想的?请你简单地写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你能说说他们是怎么形成的吗?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当我们用手提某种物体时,都会感受到物体对手有一个(向下)的力, 这个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形状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生活中,利用弹力的例子有(衣裤松紧带)、(弓箭)、(拉力器)、(弹簧)等。
4、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方向与小车行驶的方向是(相反)的。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做(反冲力)。
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有(喷气式飞机)、(火箭)、(烟花)(爆竹)、(鞭炮)等。
6、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施加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施加更大的动力);要使运动的物体停止运动,必须对物体(停止施加动力)。 7、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人们在生活中习惯用(克)、(千克)来表示重力和其他力的大小。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8、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物体在运动时,会受到接触面给它的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个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大小)、(运动的方式:滚动还是滑动)等因素有关。
10、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 滚动摩擦力要(小),滑动摩擦力要(大)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11、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速度(越慢)。 12、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13、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
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14、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15、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少摩擦力。 16、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