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检验目的
指导脑脊液(CSF)常规测定。
2. 方法原理
2.1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及蛛网膜下腔中的无色透明液体。由于脉络丛上皮细胞对血浆 中各种物质的选择性分泌和超滤作用,血浆中各种成分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各有不 同。其中最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是氯、钠、镁离子及乙醇;其次为清蛋白、葡萄糖、钙 离子、乳酸、氨基酸、尿素和肌酐;纤维蛋白原、补体、抗体、某些药物、胆红素、 胆固醇则极难或不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器质性病变时,如感染、炎 症、肿瘤、外伤、水肿和阻塞等都可以引起脑脊液成分的改变。通过对脑脊液理学 检查,显微镜检查、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及脑脊液病原学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治 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2.2脑脊液(CSF)常规测定内容包括:颜色、性状、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潘 氏试验、细菌等。 2.3潘氏(pandys)试验:CSF中的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蛋白盐而产生白 色混浊或沉淀。
3. 方法性能参数(如线性、检出限、测量区间、不确定度、准确性、精密度、灵敏度和特 1 2 3 4 5
颜色(COLOR) 透明度(clearity) 凝固性(coagulability) 6 7 8 中性粒细胞(NE) 淋巴细胞(LY) 单核细胞(MO) 潘氏试验(pandys test) 脑脊液有核细胞计数(CSF—NUCL) 9 脑脊液红细胞计数(CSF—RBC) 4.标本类型
4.1标本类型:新鲜CSF。
4.2标本拒收条件:拒收延迟室温2h、冷藏6h未送达标本。
4.3标本保存与稳定性:一般室温1h内完成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 及分类检查。
5.要求的容器、防腐剂或添加物、仪器、试剂或分析系统
5.1标本容器:BD无促凝成分红头管或洁净干燥带盖玻璃管。 5.2试剂
5.2.1试剂组分: 生理盐水 白细胞稀释液 刘氏快速瑞氏染色液 0.9%Nacl溶液 1%冰乙酸(1ml分析纯冰醋酸+蒸馏水至100ml) A液:曙红、甲醇 B液:亚甲蓝 潘氏试剂 10%苯酚溶液(纯苯酚10ml+蒸馏水至100ml) 5.2.2 试剂存储和有效期: 试剂名称 生理盐水 冰乙酸 1%乙酸 10%苯酚溶液 刘氏快速瑞氏染色液 5.3仪器:OLYMPUS光学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 6. 校准程序 (计量学溯源性)
不适用
7. 质量控制,控制品使用水平和频率,允许限的纠正措施
不适用
8. 程序步骤
存储条件 有效期 开瓶有效期 位置 室温 室温 冷藏 室温 室温 1年 2年 1年 1年 2年 1年 1年 1年 1年 6个月 存货柜/血常规室操作台 药品柜 试剂冰箱 药品柜 药品柜/染色操作台
8.1一般性状检查:轻轻混匀CSF,观察量、颜色、有无凝块和透明度(一般细胞数≥300 /μl个时或蛋白增加可产生混浊),并记录。 8.2显微镜检查
8.2.1细胞计数(无凝块标本)
(1)清或微混标本:a) 混匀后直接冲入计数池,计数四角四大方格内细胞总 数(包括RBC,NUCL)。
b) 用白细胞稀释液作1:1稀释,计数有核细胞数 c) 红细胞数=细胞总数-有核细胞数
(当白细胞数≥30个/μl时,在白细胞计数池中直接分类至少50个白细胞) (2)混浊及以上标本:
外观 粉色/轻度混浊 稀释 1:20 样本量 20μl 稀释液/溶解剂 380μl 1:50 10μl 490μl 红色/混浊 带血量极高/极度混浊 1:100 10μl 990μl
a)稀释标本:于清洁试管中按上表进行稀释,用以计数细胞总数; b)溶解RBC:于清洁试管中按上表进行稀释,用以计数有核细胞数; c)冲池;计数 d)红细胞数=细胞总数-有核细胞数 8.2.2 有凝块或粘稠标本: (1)用吸管旋转并挤压凝块,挤出里面的液体及细胞。 (2)2000rpm×5min离心,分离上清液和沉渣。 (3)混匀沉渣,涂片,用高倍镜观察NUCL、RBC。 (4)报告每高倍镜视野的红细胞和有核细胞数。 8.2.3离心获取沉渣和上清液:将完成计数的CSF离心,2000rpm×5min离心,吸出上 清液于另一试管,并在试管上编号。 8.2.4瑞氏染色:当NUCL>106/μl时进行操作。将沉渣混匀涂片,厚薄根据有核细 胞数而定,血性标本可考虑推片。待干后,瑞氏染色进行分类(分 100个NUCL);如见有不能分类细胞或怀疑有恶性细胞时,应请示 上级主管,由有经验的上级主管进行分析,并在报告时另行描述报 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细胞等。
8.3潘氏试验
8.3.1试验操作:取小试管一支,加入10%的石碳酸水溶液约5ml,用一次性吸管 加一滴CSF上清液立即在黑色背景灯照下观察结果。 8.3.2结果判定:阴性:清晰透明。
弱阳性(±):微呈白雾状,在黑色背景下才能看到。
阳性(+):灰白色云雾状。 (2+):白色浑浊。 (3+):白色浓絮状沉淀。 (4+):白色凝块。
9. 计算结果原理 9.1颜色
9.1.1红色:常见于穿刺损伤或出血性病变。 为区别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穿刺损伤应注意: (1)离心沉淀后:如上层液体呈黄色,隐血试验阳性,多为蛛网膜下腔出 血,且出血时间已经超过4小时。如上层液体澄清无色,红细胞均沉 管底,多为穿刺出血或因病变所致的新鲜出血。 (2)红细胞皱缩,不仅见于陈旧性出血,在穿刺损伤引起出血时也可看 到,因脑脊液渗透压较血浆高所致。 9.1.2黄色:可因陈旧性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 脑膜炎、重症如核黄疸等引起。 9.1.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9.1.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9.1.5绿色:可见于绿脓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高胆红 素血症和脓性脑脊液。 9.2透明度:脑脊液混浊程度与细胞数量有关,脑脊液中细胞数超过300×10/L时,可出现 混浊。蛋白质含量增加或含大量微生物也可产生混浊。 9.3凝固性:结核性脑膜炎静置12-24小时后,标本表面有纤细的网膜形成。蛛网膜下腔 梗阻时,可产生黄色胶冻状。
9.4潘氏试验:有脑组织和脑脊髓膜疾患时常成阳性反应如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梅毒性中 枢神经系统疾病、脊髓灰质炎、流行性脑炎等。脑出血时多呈阳性反应, 如外伤性血液混入脑脊液中,亦呈阳性反应。 9.5细胞分类:
9.5.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CSF,细胞可增多,其增多的程度及细胞的种类与病变的 性质有关。
9.5.2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结核性或霉菌性脑脊髓膜炎时,细胞数可中度增加, 常以淋巴细胞为主。
9.5.3细菌感染时(化脓性脑脊髓膜炎),细胞数显著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9.5.4寄生虫病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9.5.4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内可见多数红细胞。 10. 生物参考区间
颜色(COLOR) 无色 透明度透明 (clearity) 凝固性(coagulability) 无凝块 潘氏试验(pandys 阴性OR弱阳性 test) 有核细胞计数 (CSF—NUCL) 成人(0-8)×106/L 中性粒细胞(NE) 成人(0-6%) 儿童(0-15)×106/L 新生儿(0-8%) 新生儿(0-30)×106/L 淋巴细胞(LY) 成人(40-80%) 新生儿(5-35%) 红细胞计数(CSF—RBC) 0×10/L (正常脑脊液中白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之比约为7:3,可含极少中性粒细 胞)。 11.警告值、危急值(适用时) 12.检验结果可报告区间
13.对超出可报告范围的结果的处理 13.1如检到细菌时应建议培养确认。
13.2有不能分类细胞,应请示上级主管,并另行描述报告,如脑膜白血病或肿瘤细胞。 14.实验室解释 15.安全防护措施
15.1所有样品按具有潜在传染性的标本处理。
单核细胞(MO) 成人(15-45%) 新生儿(50-90%)
15.2测定完成后,上清液及沉渣试管于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4小时以上,倒入 医疗废物下水槽,由医院统一消毒处理;塑料试管或容器等容器等医疗废弃物倒入 黄色医疗垃圾袋,贴上标签并封口,由医院统一销毁处理。
15.3原液保存48小时或以上,倒入黄色医疗垃圾袋,贴上标签并封口,由医院统一销 毁处理,并做记录。 16.最常见的误差源。
手工操作,主观性较强,细胞鉴别需要有经验。
17.方法的局限性(如乳糜血、溶血、高胆红素血等干扰影响、交叉反应等) 18.参考文献 18.1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 19.有关引用程序与文件 20.SOP涉及的记录与表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