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 第l4卷第3期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Munici Party College of C.P.C JII【1.2006 Vo1.14.No.3 全面解读新农村建 设“二十 汉一T 字 .,’ 口卫. 图 姜作培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 江苏南通226007) 提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极为丰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这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目标。全面理解和把握这20字目标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 对扎扎实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目标;内涵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79(2OO6)03—0017—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 要战略决策。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党中央提出了“生产 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 要求。这5句话20个字的目标要求,给出了未来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蓝图。全面解读这20字蓝图,深刻把握新农村建 战略转变阶段,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 持续健康发展,应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的“三增”目标,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扎实推进 新农村建设。一是实施转变战略,重点是加快农业和农村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 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实施拓展战略,重点是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构建 设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有利于统一全党全社会的认识, 使建设新农村的行动更清醒、更自觉、更坚实,使之真正成 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一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 渠道,不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提升 、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这里的生产发展,是指农业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 要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或这个基础薄弱,要想顺利实现新 战略,重点是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 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二、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 农村建设目标,无疑是一厢情愿的空想。因为所有关于新 村建设的思路,都离不开一条,即必须有资金的投入。农村 基础设施的改善、村庄的整治固然要有资金投入,就是乡村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受益主体也是农民。新农 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民 过上生活宽裕的好日子。所谓宽裕生活,是指那种衣食无 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能基本满足自己物质和文化需要 的生活。让农民过上宽裕生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规 文明建设、农民素质的提高也要有资金投入。资金哪里来, 当然有多种来源渠道。有政府财政渠道、城市工商资本渠 道、银行信贷渠道、还有外资渠道,这些资金渠道对新农村 建设投入预期今后都将会逐步增加。但新农村建设试图全 部依赖外部资金投入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农村各 种经济主体也包括农民个人,不仅是现在而且也是未来相 当长时期内资金投入的主要主体。这就需要加快农村自身 的资金积累,而自身的资金积累有赖于农村的生产发展。 因此要从整体上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必须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把促进生产发展、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第 一划设计得再好、项目建设得再多、环境再优美、管理再民主, 没有农民生活宽裕这一条,这样的农村很难说是新农村,或 者只能说是不够格的新农村。生活宽裕应作为衡量新农村 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广大农民还未过上生活宽裕的 日子。主要症结在于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绝大部分 农民还未富起来,尚有数千万农民还未解决温饱问题,这是 我们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要提高农民收 要务,置于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置抓。只有首先实现了 生产发展目标,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才有希望和可 能。 入,富裕农民,除了上文所述的促进生产发展,推进农业与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攻坚爬坡阶段和 [收稿日期]2006—05—10 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最基本途径外,一是要加快 [作者简介]姜作培(1947一)江苏通州人,中共南通市委党校经济学教授。 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姜作培 农村劳动力转移,这是最大、最有效的富民工程 要通过教 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于专能,千方百 计拓宽劳动力转移范围、领域,提升转移层次。二是加快农 全面解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蓝图 和一切生产、经济行为只能从村庄出发最后回归村庄。下 功夫、花力气去建设村庄,美化村庄,让广大村庄干净起来、 整齐起来、漂亮起来,这是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 广大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渴望。 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改善农民生产 生活条件的重要渠道。要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加大财政性 村容整洁主要包括合理的村庄的布局、良好的自然生 态、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美观实用的农民住房、干净清洁 建设资金对农村基础设建设的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 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要创 的生居环境等等,也就是要做到“布局优化、村庄绿化、河道 净化、道路硬化、己生洁化”。村容整洁,让农民在良好的生 产、生活环境里,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这对于从根本上调 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风 建新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 是加快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扩大农村保障范围, 提高保障水平。 三、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恩德基础 文明是社会进步、社会发展的表现。把乡风文明作为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 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乡风文 明就是要促进和实现乡村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让现代文 明进入和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让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全部阵地。乡风文明包括农民生 活方式文明,要移风易俗,改变农民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 思想意识和种种陈规陋习,确立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和生活 习惯。二是道德行为文明,提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 美德,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的社会交往、职业活动、私人生 活等方面都能遵循正常的道德规范,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 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三是社会风尚文明。尊章守纪、 尊老爱幼、扶贫济困、互帮互助,邻里之间能和睦相处、平等 友爱,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总之要使好习俗、好习惯、好 风尚蔚然成风,让农村的民主、文明、和谐成为一种风尚、一 种境界。有了这种风尚和境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 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推动力。 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首先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是建设乡风文明的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说,农民的 素质状况决定乡风文明的水平和质量,要通过发展农村教 育,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 设创建活动,普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 和健康素质。其次乡风文明建设又离不开制度和机制约 束。要广泛发动农民群众,制定既契合当地人文传统,又具 有时代特征、个性鲜明、简单易行的村规民约,使广大农民 有章可循、有则可守,促进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再次 乡风文明建设还离不开基层干部作风改进。风气好既是对 农民群众的要求,也是对乡村干部的要求。一定要改善乡 村干部作风,切实提高基层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增 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四、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 村庄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载体,是作为“三 农”问题核心的人的活动影响环境生态的大本营,农民增收 18 文明、社会和谐均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理应把村容整洁作为 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抓。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乡村环境和农民 的居住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但还不能令人满意。农村基础 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道路泥泞、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这 是对农村村庄环境和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改变 村容村貌,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之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 当务之急。要做到村容整洁,首先要作好村庄整治的规划。 基础设施如何建设、村舍如何改造、道路如何修整、环境如 何美化等等,均应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规划观念要新、思 路要宽一标准要高,一步到位,分阶段实施。其次应从广大 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急迫、见效最快、受益最直接的事 情做起,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当前可以“清垃圾、 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作为突破口,以收到治 脏、治乱、治差,切实改变村容村貌的效果。这也有利于统 一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增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 五、管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 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 径,是目标、内涵和途径的统一。目标体系涵盖的五个方面 是相互联系、相互因果的,需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 践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 沿着正确方向,一浪高一浪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选: 马晓河: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及其政策建议,《改 革》,2OO6,1期; 杨继瑞: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高校理论 战线》。,2005,12期; 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农 村经济》,2005,II期; 姜作培: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人民日 报《内部参阅)20o6,1期 责任编辑赵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