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7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本单元由四部分的内容构成:1、认识空气的性质。这些性质包括空气无一定的形状,向四面八方流动,具有质量、要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等。2、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包括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第二单元:冷和热 本单元主要由5课组成,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
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xx 本单元共分为四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一些可以使物体发出声音的方法。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才能到达人的耳朵,知道乐音是令人愉悦的声音,噪音是使人烦躁的声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保护听力的方法。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 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xx,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了解营养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注重个人xx。
第五单元:排序与分类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排序,第二部分是分类,通过学习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的 观念,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 学 进 度 表
周次 第二单元
章节 教学内容 1、空气的性质 2、热空气和冷空气 课时 2 2 2 1 1 1 1 2 2 2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2 1
第一单元 3、空气中有什么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单元总结 1、冷热与温度 2、热的传递 3、加热和冷却 4、吸热和散热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单元总结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第三单元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不同的声音 单元总结 1、我们吃什么 2、怎样搭配食物 第四单元 3、食物的消化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单元总结 1、排序 第五单元 2、分类 单元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复习考试 3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
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空气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进—步确信空气的真实存在,获取对空气的性质、组成及风的成因直观而生动的认识,同时更强烈地意识到空气是生命的要素,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自觉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呈现。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解释。 科学知识
1.3知道……空气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主要原因。 4.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2知道空气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氧气对于生命的意义。
4.3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等性质,了解人类对此性质的应用。
4.4了解人类活动对空气产生的不良影响,意识到保护大气层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本单元在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水、固体和液体之后,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认识不容易直接感知的空气,同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推理、分析等方法探究事物的能力。
由于空气不同于其他有形物体,需要通过实验来间接xx它,因此,本单元各课大多是以实验感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寻求答案的线索来呈现的。
第一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1、空气的性质 2、热空气和冷空气 3、空气中有什么 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第一单元复习与检测 总课时 课时 2 2 2 1 1 8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1.1空气的性质 教 学 1、能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目 的 2、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会流动、要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和 要 缩等)。 求 重 点 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 点 探究空气有质量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 具 水槽、塑料袋、注射器、气球 实践 活动 探究空气的性质实验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的性质:会流动 要占据空间 有质量 能被压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植物都需要。 2、谈话: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里有空气呢?你又如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3、提问: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4、学生演示并说明。 5、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实验: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探究空气具有流动性
学生活动设计 猜谜语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 学生演示吹气球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实验:解开气球的绳子,让气球的口对着自己的脸,你又什么感觉? (2)想一想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4、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用手压“气垫”有什么感觉?再用力压一压,感觉又怎样?松开手后你发现了什么?怎样解释这些感觉和现象? (2)自我设计实验 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4)用手将“气垫”用力打爆,让学生解释现象。 (5)讲解: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5、小结:空气的性质(见板书) 6、完成P60的活动记录第1、2题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1.1空气的性质 教 学 1、能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 目 的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力就越大,和 要 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求 重 点 空气的性质 难 点 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粗的吸管、注射器、打气筒等 实践 活动 制作空气枪 1.1空气的性质 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 1、检查学生自带材料 2、复习:空气都有哪些性质? 学生活动设计 复习 3、谈话:本节课我们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1)提问:过去我们认识过水,水有什么性质? (2)讨论:(结合教材P4的插图)水和空气比较,有什么相同和不 讨论 同?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演示水和空气压缩性的比较实验。 (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4的表格填写。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大小 汇报交流 填写表格 (1)提问: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运用了压缩空气,那么,压缩空气的 多少与它的力量有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3)实验1:做两个喷气气球,探究喷气气球充其量的多少与它跑 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学生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观察记录 (5)实验2:做一只压缩空气枪。比一比,看看谁的子弹打得远。 (6)指导学生自制空气枪 (7)比一比,看谁射得远。 (8)讨论:为什么有的空气枪射得远? (9)填写P61活动记录第3题 三、巩固应用 1、给自行车轮胎、篮球充气,体验压缩空气有弹性 2、玩空气枪 讨论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 学 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目 的 和 要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求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重 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 点 实验探究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纸蛇、 蜡烛、 木棍、纸杯、细线、火柴 实践 活动 纸蛇转动实验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设计 2、谈话: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可是当空气受 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 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那么让我们就一起研究空 气是怎么流动。 3、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学生提出假设 (1)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2)出示纸蛇,先来看看它是怎么“跳舞”的? (3)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4)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小组实验 (5)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这能说明什么 呢? (6)通过这两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7)小结: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谈话空气受热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 释。 (2)教师演示 P6的纸杯平衡实验,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3)提问:为什么底下点火柴的纸杯会上翘?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热空气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 三、巩固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1的活动记录第1、2题。 观察演示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 填写活动记录 教学反思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1.2热空气和冷空气 2/2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 学 目 的 1、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和 要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求 重 点 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 点 理解风的成因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集气瓶、水槽、线香、火柴、视频 实践 活动 热气球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课 1、冷热空气的对流 学生活动设计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 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观察烟会如何流动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2、冷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1)提问:冷空气是怎样流动呢? (2)学生根据热空气上升的原理进行推理。 (3)提问:能通过一些事例证明冷空气下降吗?
观察演示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学生讨论回答(如:夏天空调的房间,冷风飘向哪里?) 学生讨论 (5)小结:空气受冷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3、热空气的用途 (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 你知道有什么吗? (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 (3)利用视频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做“热气球”实验 4、巩固应用 (1)制冷的空调、取暖器安放在生命位置合适?为什么? (2)结合P8的下图,请你推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讨论交流 (4)小结: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1.3空气中有什么 教 学 1、能够用实验探究空气的成分。 目 的 2、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化碳和水和 要 蒸气等气体。 求 重 点 了解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法 教 具 蜡烛、水槽、玻璃片 火柴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1.3空气中有什么 氧气 21%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氮气 78 其他 1%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空气有了一些认识,你知道空气的哪些 性质? 2、除了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空气的性质外,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空 气的知识? 二、通过实验分析和认识空气的成分 1、出示书上P9的实验,请学生预测,哪支蜡烛先熄灭,哪支燃烧 的最持久?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2、教师演示实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观察演示实验 3、学生根据观察,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解释。 4、讲述:蜡烛燃烧会用掉杯子里所有的空气吗?玻璃杯里还有没有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空气呢? 5、研究空气的成分 (1)、讲解实验步骤: 蜡烛点燃后,罩上玻璃杯后,会有什么现象? (2)、学生实验、观察记录 (3)、通过实验的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4)、小组交流。 学生实验 (5)引导学生发现,杯内的红色水比水槽内的高,但只高出一点, 没有占满瓶内的空间,从而说明,燃烧只是用去一部分空气。 (6)火柴熄灭的实验 ①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知道了些什么?此时的玻璃杯中你认为还有 空气吗?为什么? ② 教师要讲明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 ③ 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④ 你们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实验 (7)认识杯内剩下的空气不支持燃烧,判定空气至少由两种气体组 成。 6、阅读有关空气组成的资料P10,认识空气的成分。 7、小结:(见板书) 阅读资料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1.3空气中有什么 2/2课时 教 学 目 的 1、知道二氧化碳比空气中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和 要 2、培养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求 重 点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难 点 掌握往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技能。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法 教 具 烧杯、集气瓶、蜡烛 实践 活动 1.3空气中有什么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能灭火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提问: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其中氧气和氮气分别 占空气体积的多少? 2、谈话:你们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吗?这节课我们来 进一步研究二氧化碳。 二、认识二氧化碳 1、教师讲解并演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2、观察制取的二氧化碳 ,提问“有颜色,有气味吗?” 观察二氧化碳 3、演示书上第11页的两个实验,你看见了什么?你有什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么想法? 4、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觉得二氧化碳有什么性质? 5、小结:(见板书) 三、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1、证明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 (1)谈话:从资料中知道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能不能用 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2)教师出示饮料瓶、澄清的石灰水,启发学生讨论实验 方法。 (3)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因为瓶子里只装了很少的澄清的石灰水,瓶内大部分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充分摇动瓶子后,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证明空气中确实含有二氧化碳。 2、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学生实验 汇报交流 (1)谈话:为了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把冰块放进干燥 的玻璃杯,盖上玻璃片,过一会,观察发生什么现象?(杯 壁外有许多小水珠)证明了什么? (2)提问:把饼干放在空气中,时间久了 会变软,这是 怎么回事儿?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实验结果和生活中的许多例子,都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四、全课总结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教 学
1、意识到空气对生命的意义,意识到保护空气清新的重要性。
目 的
2、能够用测量降尘的方法考察当地空气污染的情况。
和 要
3、了解空气污染的含义、原因、危害及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求
重 点 了解我们怎样为净化空气作贡献 难 点 调查居室空气污染的原因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 观察调查法
教 具 视频 图片
实践 活动
继续调查,关注我们周围的空气质量,并向有关部门提出环保建议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1.4空气也是生命之源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谈话:同学们,你们说空气对我们来说重不重要?你知道哪些地 方都能体现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性呢?
2、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大家用手把鼻子捏起来,把嘴闭上。(持 体验憋气活动 续十几秒中左右。)
3、提问:憋气时,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一直憋下去吗?为什么? 4、学生回答
思考回答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观察P12图片,提问:在自然界中,你还知道有哪些生命体离不开空气?
6、讲述:人活着就要呼吸空气,同样,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也离不开空气,空气和水一样都是生命之源。(板书课题) 二、了解我们周围的空气状况
1、虽然空气对我们来说是这样的重要,可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书上P13图片。同时观看空气污染的视频
2、看了书上的这两副图及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3、你在身边有没有见到过空气受污染的情况?
4、在以前的生活中你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污染空气的事情呢?
5、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一些会使空气受到污染的工具?这些工具能否改造,使它们不再污染空气呢?
6、讨论:看看书上P14的图片,讨论我们能为净化空气做些什么呢? 7、讨论还有哪些不足,可以继续改进的地方?
8、讲述:我们知道身边有不少污染空气的事,可也有不少的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可能有一些地方呢还没有做到位的,课后同学们可以调查了解当地采取了哪些措施防治空气的污染,并向有关部门提出你的建议,我们要从小为空气污染的防治工作出一份自己的力。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观察图片
观察图片 观看视频
讨论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1 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2、空气受热时会()流动,受冷时会()流动。 3、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
4、因为地球是个( )体,所以地面上各个地方受到xx照射的情况就(),各地的()也就不一样,()的差异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就形成风。 5、空气主要是由()、()和少量的()、()等气体混合而成。 6、如果空气中除了正常成分外,还增加了很多有害物质,空气就被()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因为我们感觉不到空气,所以空气没有质量。( ) 2、我们周围空着的空间并不真正是空的,而是充满着空气。 3、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 ) 4、燃烧用去的是空气中的氧气。( )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6、人类活动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 7、在大自然中,空气总是循环运动着的。( ) 三、问答题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答:应把食物放在冰块的下方。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不断下沉的冷空气xx要冷却的物体,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第二单元 冷和热 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2.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知识
1.4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2.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2.2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3.1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2敢于大胆想象。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巾的问题,改善生活,
本单元是一个实验密集的单元:虽然内容比较经典,但活动新颖丰富,而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能力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力争让学生都有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机会,并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1、冷热与温度 2、热的传递 3、加热和冷却 4、吸热和散热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第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总课时 课时 1 1 2 2 2 1 9 第 xx
班 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 题 2.1冷热与温度 教 学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目 的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和 要 3、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况热水变凉的规律。 求 重 点 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 点 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 学 方 法 2.1冷热与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 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实验探究 教 具 烧杯、温度计、铁架台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老师这里有一杯开水,你们看热气腾腾的,我们喝的时候会感觉到烫。可是为什么过了一会之后就不再冒热气了,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喝它了?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温度及温度计 1、讲述:桌子上有三杯水,其中一杯是热水,一杯是温水,还有一杯是冷水。如果是两只手的食指先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中,过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会一样吗? 2、学生实验并说说实验时的感受。 3、提问:你能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解释吗? 4、提问: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 5、小结: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要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要借助温度计。(板书课题) (二)、学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测水温 1、讲解并演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介绍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并谈感受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度”的读法和写法。 2、学生测量冷、热、温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活动记录P65第1题) 3、交流测量结果 (三)、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在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1、谈话;我们都知道,一杯热水放久了,会慢慢变凉,那么,你认为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2、学生提出自己的预测 (活动记录P65第2题) 3、提问:我们该怎样研究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5、小结研究方案,并提出实验时的要求 6、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数据记录 (四)画热水变凉温度曲线图,并学习分析数据 1、讲述:我们可以用一条曲线来表示温度的变化,这样的图就叫曲线图。 2、讲解并演示曲线图的画法。 3、学生画曲线图,并分析记录表与曲线图,研究温度变化的规律。 4、小结:温度是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的,温度下降呈先快后慢的规律。 5、提问:温度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6、学生讨论交流 7、讲解:热水刚倒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 8、提问:请同学们说说看,如果再继续观测下去的话,温度会怎样变化呢? 学生测量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课 题
2.2热的传递
教 学 1、会做固体热传导、液体对流的实验。 目 的 2、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和 要
求
3、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重 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难 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等
实践
活动
检板 查 2.2热的传递
书 传导 设 热传递的方式 对流
计
辐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谈话:冬天,我们手冷时,爸爸、妈妈会用他们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冰冷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那么,热在固体、气体、液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固体的传热方式
1、提问:热在金属里是怎样传热的? 2、设计实验:观察金属是怎样传热的? 3、讲解示范: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4、学生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叫传导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二)研究液体的传热方式 1、讨论:怎样才能发现水在传热? 2、介绍实验方法
3、学生实验并画图作记录、汇报、交流
4、小结:水受热后会发生流动,靠流动传递热的方式叫“对流”,空气也是靠对流传递热的。 (三)认识热辐射
1、烈日下的物体为什么烫手?这些热来自哪里,是怎样传递给物体的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讲述:太阳的热传递到地面上来,显然不是我们已经认识的两种热传递方式,其实,太阳及生产环境中的热源均能产生大量的热,这样的热传递就叫辐射。 三、巩固应用:
1、出示教材中的热传递方式,提问,这张图中有哪些热传递的方式呢?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实验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2.3加热和冷却 教 学 1、能够通过做实验进行观察,认识到加热和冷却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 目 的 2、能够通过做实验,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体积发生变化现象。 和 要
3、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求 重 点 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难 点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蜡烛、固体体胀器、火柴、酒精灯、细玻璃管、气球、空饮料瓶等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3加热和冷却 固体的二氧化碳 —— 干冰 热胀冷缩: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物体加热和冷却后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受热和冷却后物体形态的变化 1、提出问题:糖和蜡受热和冷却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糖和蜡在加热和冷却后形态的变化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提问:还有哪些物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与糖和蜡一样的变化? 5、学生讨论、交流 6、学生阅读二氧化碳液化和汽化的资料 (二)、研究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铜球加热和冷却后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 (3)教师演示: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4)小结:铜球受热后会膨胀,冷却后会收缩。 2、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水加热和冷却后有没有类似铜球的变化?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实验 (4)汇报结果 3、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 (1)提出问题:气体会热胀冷缩吗?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 (4)学生实验并汇报结果 4、讲解: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 学生讨论交流 阅读资料 学生观察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并汇报结果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2.3加热和冷却 教 学 1、能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目 的 2、阅读温度计发明的故事。 和 要 3、理解科学技术是经过反复试验和不断完善进步的。 求 重 点 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 点 用热胀冷缩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 学 方 法 教 具 实践 活动 讨论法 图片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3加热和冷却 温度计的发明: 1603年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空气温度计 1714年 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 1742年 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发明了摄氏温标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温度计的发明史 学生活动设计 1、提问:你们知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被发明出 来的? 2、学生阅读P23资料《温度计的发明》 3、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了解加热和冷却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阅读资料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学生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分析P23的讨论题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3、讲解:据科学家测算,每升温1℃,钢轨便伸长10万分之一米。 冬夏温差达50℃时,北京至太原的514千米钢轨在夏天会伸长257 米。 4、讨论:以上事例说明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本课小结 四、填写活动记录 讨论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2.4吸热和散热 教 学 1、能够完成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目 的 2、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和 要 求 重 点 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难 点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酒精灯、烧杯、温度计、油、水、石棉网、三脚架、纸盒、金属片等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4吸热和散热 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同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研究水和油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我们都知道,给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会升高,停止 加热,物体的温度会降低。那么,如果我们同时给相同重量的水和 油加相同的热,它们温度升高的速度会一样吗?如果同时停止加热, 它们的降温速度会一样吗? 2、学生提出预测 3、提问:我们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实验中应注意什么? 预测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学生设计实验 5、学生实验 6、学生根据数据画出曲线图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 画曲线图 7、小结: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快;在同时 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快。 8、按上述步骤做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9、讨论: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10、小结: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图图的吸热、散热性能通常优于液体。 讨论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2.4吸热和散热 教 学 1、能够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目 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和 要 3、能用物体吸热、散热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求 重 点 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难 点 设计并完成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同样大小的黑纸罩的杯子和白纸罩的杯子、温度计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4吸热和散热 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和散热快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 研究不同颜色、同种物质的吸热与散热性能 学生活动设计 1、提问:不同颜色的同种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一样吗?怎样设计 实验证明? 2、学生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 4、学生汇报数据
设计实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小结:深色物体升温快,降温也快;浅色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 二、讨论生活中的吸热、散热现象 1、谈话:我们知道了不同物质和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吸热、散热 的性能不一样,那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吸热、哪些地方要散 热?人们是怎么做的? 2、学生联系生活举一些例子。 3、观察图片,思考这些现象与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有什么关系?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保温杯 观察图片并思考问题 讨论交流 1、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不同颜色的同一种物质的吸热和 散热性能是不一样的。你们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吗?我们要来比一比,那个小子制作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最好。 2、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 3、制作 4、检测保温性能并进行评比 5、请做得好的小组介绍经验。 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 学 目 的 1、知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和 要 2、能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求 重 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难 点 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易拉罐、试管、温度计、冰块、盐、视频等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水 冷却 加热 加热 冷却 加热 水蒸气 冰 冷却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欣赏大自然不同形态的水。
学生活动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欣赏美丽的水》视频 (2)展示水的图片 欣赏视频 观察图片 (3)谈话:这里有什么形态的水?除此之外,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提出关于水的问题 (1)谈话:关于水的变化,你们想研究些什么问题?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模拟雨、霜、雾的形成 (一)、研究雨的成因 1、谈话:雨是怎样形成的?怎样模拟雨的形成呢? 2、学生实验、交流 (二)研究霜的形成 1、教师演示、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交流 (三)研究雾的成因 1、教师介绍实验方法 2、学生实验 3、讨论:杯中的白气是什么?是水蒸气吗?水蒸气有颜色吗? 学生实验 讨论 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学生讨论 4、小结:白气是水蒸气凝结成的极细小的水珠,它在高空中是云, 低空是雾。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 学 1、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目 的 2、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和 要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求 重 点 能够通过对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来源 难 点 能够设计并完成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实验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两只大小不同的盘子、湿抹布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2.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书 设 计 加快蒸发的方法有:① 温度高 ② 蒸发面积大 ③ 有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认识蒸发现象 1、提问: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2、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讨论 3、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认识到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广泛的蒸发现象。 观察图片 二、探究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提问:蒸发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提出假设。 3、学生设计实验,提醒学生要控制变量 4、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 5、小结: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空气流通程度及周围的温度有关。 三、水的变化及循环 1、提问:水有哪些基本形态? 2、学生讨论: (1)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互相转化?画在实验记录上。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却总是下不完? (3)水在自然界是怎样循环的? 3、总结: 学生讨论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1 课时 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 2、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 3、热总是从()处向()处传递。
4、在固体中,热的主要传递方式是()。在气体和液体中,热主要是靠()的方式传递的。 5、糖受热会融化成(),冷却后又会凝结成()。
6、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冷却时,体积会(),这种性质叫做()。 7、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深的比表面颜色浅的吸热( ),散热也()。 8、液态的水受热后会变成()形态的(),这种现象叫()。 9、水蒸气遇()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
2、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胎。(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3、夏天架电线不要绷得太紧,以免冬天冷缩绷断。( )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5、xx就是水蒸气。( )
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xx 单元分析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收集证据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2.5能刑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科学知识
1.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区分声音的大小与高低。 1.2知道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1.3能区分乐音和噪音,了解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2感受并体验科学并不神秘,利·学就在身边。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巾的问题,改善生活,÷ 本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声音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在这—单元,我们不仅要致力于让学生能找到他们关于声音问题的答案,而且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所发现的规律的一致性。随着他们用不同的装置做实验,并发现他们听到的和能观察到的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理解将得到持续加强。
第三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 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4、不同的声音 第三单元复习与检测 总课时 课时 1 1 1 2 1 6
第 xx
班 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 题 3.1声音的产生 教 学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目 的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和 要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求 重 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 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联系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讨论法 教 具 尺子、小鼓、饮料瓶、钹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3.1声音的产生 书 设 计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鸣声、欢呼声、打雷声…… (1)谈话: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学生的汇报 (3)你能从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知道些什么? 2、保鲜袋发声 (1)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 (2)学生实验、交流方法。 3、身体发声 (1)谈话: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2)提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声音的产生 1、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设计 实验交流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学生交流。 3、[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1)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活动记录。 ①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②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③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4、[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1)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2)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3)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4)学生汇报 (5)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5、[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1)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2)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3)学生汇报 (4)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三、总结: 1、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2、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活动 教学反思 第 xx
班 级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课 题 3.2声音的传播 教 学 1、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目 的 2、知道不同物质的传声效果不同。 和 要 3、能设计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实验。 求 重 点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 点 比较物质的传声效果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制作土电话的材料、视频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3.2声音的传播 书 设 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 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视频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 视频演示 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 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二、学习新课: (一)研究固体和液体是否能传播声音 1、那么到底固体和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呢?如果可以,传播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又如何呢?我们通过下面的活动来进行研究。 2、学生活动:隔着沙子、水、空气,听一听铅笔轻轻敲击桌面的声 学生活动 音。 3、提出问题: (1)塑料袋里装什么时听声音效果最好?哪个最不容易听到声音? (2)坐正身体听和把耳朵直接贴在桌面上听,哪个效果更好?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向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从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是向什么方向 传播的呢? 2、学生讨论 3、提问:怎样验证你们的假设 4、学生交流、实验、汇报 5、小结:声音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 (三)做“土电话”的活动 学生讨论 1、教师介绍制作方法。让学生知道棉线也可以传播声音(提醒做的 时候棉线要拉直。) 2、学生制作并使用,交流发现。 3、改变线的方向,再试,交流新发现。 三、拓展 1、你能用你学得的知识来解释成语“伏罂而听”吗? 2、想办法使矿泉水瓶中的豆粒声音变小或消失。 学生制作 土电话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3.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能从纸屏上小球跳动的实验推测人是怎样感觉到声音的。 2、了解人耳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知道什么叫噪声及其危害,知道如何保护耳朵。 4、有保护听力的意识及措施 重 点 了解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难 点 正确区分噪声和非噪声。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耳朵的构造模型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3.3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书 设 计 声音传递的路径: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 ——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谈话: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以及声 音传播的媒介,那么我们究竟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二、学习新课 (一)引导学生认识人耳的构造和听觉产生的过程。 1、你觉得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将你的预测填在表格上(可以用文字和图画的形式) 2、学生交流(在学生汇报预测时可以为他们准备相应的模拟材料, 学生交流 例如当学生说到接收声波、声波在耳朵里引起振动时,让学生做相 关的实验进行观察。) 3、教师归纳,并进行适当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教师通过模型和课件向学生介绍人耳的构造。 (板书)声音传递的路径: 声源—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 5、学生把自己的推测和课件陈述的内容加以比较。 6、请学生说一说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认识耳廓的作用 1、我们的耳廓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写出预测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预测。 2、学生汇报预测及实验并开始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学生口述 学生预测并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4、要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耳廓我们的听力会受到影响吗?如果 为我们换上一个更大的耳廓又会怎样呢? (三)认识噪音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1、放一些噪音给学生听,问:听到这些声音你有什么感觉? 2、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3、思考:通过阅读你发现了什么?什么是噪音?噪音有什么危害?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噪音污染? 让学生将实际生活中的噪音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认识噪音的危害并说出合理的防治方法。 三、拓展应用 讨论:1、身处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2、我们能为减少噪声污染做些什么 3、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阅读资料 讨论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2课时 3.4不同的声音 教 学 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目 的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和 要 3、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求 重 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难 点 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能发声的物体、 橡皮筋、空盒子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3.4不同的声音 书 设 计 音量:声音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猜声游戏:找一名同学蒙住眼睛,由其他同学分别用自己正常的 猜声游戏 嗓音对这为同学说一句话,让这个同学猜是谁发出的声音。 2、提问:为什么他能猜出是谁的声音呢? 你还发现有哪些物体和其他物体相比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二、学习新课: (一) 发现声音有大小的不同 1、出示一段相同的音效,放两次(强弱不同)问:听到什么?有什 么不同?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学生会发现声音的大小不一样,或者说强弱不同。 2、谈话:你能试着用你身边的物体发出这样大小不同的声音吗? 3、学生做发声活动 我们把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板书) 学生发声活动 4、提问:你觉得要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关键是什么?(使用力的 大小以及距离的远近) 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这意味着不能改 变物体的长短、粗细、松紧,只改变用力大小。 (二)辨别声音的高低 1、教师用乐器(钢琴或吉他等)演奏两个高低不同的音,让学生说 有什么不同? 2、发给学生橡皮筋,你能用它也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你觉得声音的高低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4、学生填写预测并设计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预测及设计的实验大致可分成三组,即橡皮筋的 长短、松紧、粗细都有可能影响声音产生的高低。) 5、学生进行实验,教师要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安静,认真倾听。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物体的松紧、长短、粗细有关。 学生实验 汇报结果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3.4不同的声音 教 学 1、能够感受人嗓音有强弱、高低和音色的不同。 目 的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和 要 3、能用实验证明声音的高低与哪些具体的因素有关。 求 重 点 了解声音存在音调与音量的区别 难 点 区分音调和音量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能发声的物体、 橡皮筋、空盒子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3.4不同的声音 书 设 计 音量:声音的强弱 音调:声音的高低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学生活动设计 一、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什么叫做音量?什么叫做音调? 2、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乐器演奏乐曲呢? 二、学习新课: (一)动手制作: 思考回答 1、为学生准备一些乐器,请他们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并做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出相应解释。例如:用吉他中的一跟弦发出大小高低不同的音。 2、我们也可以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小乐器,请各组先制定方案然后向 全班汇报。 3、自制乐器的制作步骤: (1)准备好相关材料 (2)设计乐器的音高,确定每个音高在乐器中的位置。 (3)根据音调调节方法,一个音一个音地安装、调试、定型,直至所有音高调试完毕。 (4)在乐器上做好音高标志 (5)为自制乐器进行装饰。 4、学生动手制作小乐器,调音。 (二)用自制乐器演奏一段音乐 (三)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制乐器 制作小乐器 用自制乐器演奏 学生评价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1 课时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说话声音大小是( )不同的表现,男高音和男低音是( )不同的表现,演奏xx时,琴弦细、紧、短时比粗、松、长的声音来得() A 音量B 音调C 高D 强
2、“xx听”的故事中,声音主要是借助于()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A 土地B 空气C 坛子 二、判断题
1、在一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小口玻璃瓶内装上不等量的水,按水位高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好。用嘴使劲向瓶口水平方向吹气,可以发现水装得越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低;水装得越少的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不装水的空瓶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最高。( ) 2、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失。( ) 4、噪声危害了人的身心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 ) 三、连线题
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它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 听神经收集声波
() 耳 蜗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 外耳道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耳 廓传递振动 () 鼓 膜传送声波 () xx产生振动
第四单元 吃的学问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以下一些要求来建构的:
科学探究
2.2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数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xx查阅有关资料。
2.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科学知识
1.1了解人类需要哪些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1.3知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xx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2能认识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能积极参加锻炼,注重个人xx。
3.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1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4.2乐于试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4.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食物的营养。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给食物分类、阅读资料、检验食物营养成分、统计与分析自己最爱吃的食物、学习阅读食品标签—xx的营养成分信息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了解这些营养哎分的作用,认识到食物多样化的重要性.以及选择食品时要注意它含有的营养成分和数量。同时进行分类能力、实验能力及利用资料能力的训练.并引起学生对营养与健康问题的关注和兴趣。
二、合理营养。在本单元,合理营养的内容涉及平衡膳食、饮食安全及饮食习惯三个方面,分布在第2—4课中。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指导学生获取一些合理搭配食物的科学方法,知道安全饮食的基本常识,并用于指导目己的饮食行为,运用所学知识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图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三、消化器官的组成与xx。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素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消化吸收,才能被人体利用,消化器官的健康和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人体吸收、利用营养物质的基本保证。因此,在学习食物的营养和平衡膳食之舌.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初步了解消化过程,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对学生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这部分内容分布在教材第3课:
第四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1、我们吃什么 2、怎样搭配食物 3、食物的消化 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第四单元复习与检测 总课时
课时 1 1 1 1 1 5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4.1我们吃什么 1、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2、能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 3、能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4、意识到食物的多样性的必要性,知道不能偏食挑食。 重 点 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 点 按食物含有的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教 学 方 法 实验探究 教 具 土豆、萝卜、花生米、碘酒 实践 活动 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检 查 板 4.1我们吃什么 书 设 计 六大营养成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非常重要。 学生活动设计 1、谈话: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在生活中 2、讲述:食物是我们每天都要吃的,从小到大,我们吃过各种各样 的食物,每天吃什么是很有讲究的,这里面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吃什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食物中含有的不同营养 1、提问:你们常吃的食物有哪些呢? (米饭、蔬菜、肉类、水果…… ) 2、那这些食物里究竟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呢? 3、阅读P40资料 4、阅读P42主要食物营养表
思考回答 阅读资料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谈话:你能把我们刚才所说的食物分类吗?(强调分类要有一个 标准) 6、学生按自己的标准给食物分类。 7、学生汇报交流 (二)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讲解并示范用滴管取碘酒和滴碘酒的方法。 了一滴碘酒,看看有什么不同? 是否含有淀粉。 4、提问:如果想知道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油脂,可以用哪些办法? 5、学生分组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和油脂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食物 1、谈话:现在我要做一个统计,我想统计一下你们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用图表统计,强调三种) 2、学生先设想统计的方法,进行比较,作出自己的统计图。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3、交流:.通过统计,我们发现什么? 4、提问:这样只爱吃一种食物有什么危害?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得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能偏食。 给食物分类 学生检测食物 学生统计 讨论交流 2、演示并提问:碘酒是什么颜色?老师分别在馒头片和萝卜片上滴 3、讲解:由于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我们可以用碘酒来检测食物中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4.2怎样搭配食物 1、意识到营养均衡才能健康成长。 2、了解食物金字塔,并能根据食物金字塔评价自己的饮食结构。 3、知道合理搭配食物的基本要求,能设计科学合理的食谱。 4、愿意用科学搭配食物的方法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 重 点 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食谱 难 点 理解和运用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讲授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设计一周的食谱,完成活动记录 4.2怎样搭配食物 食物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第五层:油、盐、糖 第四层:豆、奶类 第三层:鱼、虾、肉、蛋类 第二层:蔬菜、水果类 第一层:粮食类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了解到各种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 养成分,知道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 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学 并不懂得该怎样搭配自己的食物。(板书课题) 2、观察P43图片,提问,他们的身体健康吗?你认为他们有哪些饮 观察图片 食方面的问题? 3、谈话:上图中的两位同学的饮食都不十分合理。 为了健康成长, 要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和食物的摄入量。 二、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则 认识食物金字塔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搭配才算合理呢?看P42食物金字塔图。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提问:你能根据这个图告诉我每天的食物应该怎样搭配,才能保 证营养全面、均衡? 3、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 4、谈话:你们每天的食物搭配合理吗?根据你的食物日记,作出你 的食物金字塔。 5、提问:你的食物金字塔有什么优点?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应该 怎样改进? 6、学生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食物金字塔。 7、谈话:现在就让我们自己当一天家,来设计一天的食谱,比一比谁的设计最合理,又好吃,又省钱。 8、学生设计食谱。 9、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的合理性 三、巩固应用 分组讨论 设计食谱 评价食谱的合理性 设计一周的食谱我们今天已经知道了怎样的饮食才是合理的,请同学们回家以填写活动记录 后,为你的家人设计出一份一周的食谱,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4.3食物的消化 教 学 1、知道并能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 目 的 2、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 和 要 3、知道消化器官的保健常识。 求 重 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难 点 了解消化道运动食物的方式 教 学 方 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 教 具 图片、视频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4.3食物的消化 书 设 计 消化器官:口腔、食道、胃、肝、小肠、大肠、肛门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咬一口小馒头,慢慢地咀嚼,仔细地体会它在嘴里发生的变化。 2、小馒头最终会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和吸收,那么小馒头在我们的身体里是怎样“旅行”的呢? 3、学生猜测后并绘制“旅行图”。导出本课研究内容“食物的消化”。(板书课题) 二、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探究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 1、谈话:大家绘制的“旅行图”各不相同,其实馒头旅行的路线是固定的,怎样才可以知道谁画的“旅行图”是正确的呢? 2、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1)看P46图,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及功能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猜测食物的旅行路线 观察图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指认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填写活动记录 (3)观看视频,展示食物在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三、认识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1、提问:我们看过人倒立吃东西的表演,你想过为什么人能倒立着吃东西吗? 2、学生猜测、做出假设 3、指导学生做模拟实物在消化道里运动的实验 4、提问:消化道是用什么方法使食物前进的? 5、学生交流讨论 6、小结:消化道的蠕动是推进食物前进的主要方式。 四、认识保护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提问:消化器官对于我们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呢? 2、辨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好? 3、讨论: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及怎样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4、小结: 填写活动记录 观看视频 学生猜测 交流讨论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重 点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4.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1、知道什么是加工食品、什么是天然食品。 2、知道过多摄入食品添加剂有损健康。 3、能够识别常见食品属于加工食品还是天然食品。 4、知道怎样做到安全饮食。 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难 点 认识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危害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观察法 教 具 食品包装袋 实践 活动 4.4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安全饮食: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2、多清洗,多浸泡 3、多吃绿色食品 4、少吃腌腊食品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常吃的食物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天然食品,一类是加工食品,你知道这些食品中哪些是天然食品哪些是加工食品吗? 2、提问:你是怎么来区分的? 3、谈话: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我们通常吃的这些加工食品安全吗?(板书课题) 二、调查加工食品的安全性
学生活动设计 给食物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讨论:你知道这些食品和饮料中漂亮的颜色是什么吗?你知道色素的有关问题吗? 2、讲述:食用色素是一种添加剂,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可以改变食品的外观和口味。但多吃含有人造食用色素的食品会损害健康。 3、调查活动:这些食品中含有哪些食品添加剂,然后在表格中记录下来。 5、学生分组调查 5、小结:食品添加剂可以方便食物的保存,增加食物的色、香、味,给我们带来方便,也丰富了我们的食物。但是,应尽可能选择添加剂少、添加剂量安全的加工食品,并要注意不多吃。 三、天然食品都安全吗 1、提问:新鲜的天然食品都安全吗? 2、学生汇报交流 3、讲述:垃圾猪、被污染的鱼、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等不安全的天然食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出现,它们也严重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四、注重食品安全 1、讨论:怎样吃才安全?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 (1)注意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多清洗,多浸泡;多吃绿色食品;少吃腌腊食品。 (2)拒绝“三无产品”(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无注册商标、无厂名厂址) 讨论 调查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1 课时 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 2、为了营养全面合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种类应包括:()、()、()、()、()这五大类。其中,应该吃得最多的是(),应该吃得最少的是()。 3、食物在人体内经过的器官有:()、()、()、()、()、()。 4、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
5、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和(),要多吃()食品,少吃()食品。 6、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期和()期。
二、用线把下列的食物和他还有的主要营养成分连接起来 芹菜牛肉苹果米饭豆浆xx
蛋白质矿物质xx淡水化合物 三、判断题
1、食物中的蛋白质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供给xx。( )
2、蔬菜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热量。( ) 3、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
4、要做到合理搭配每天的食物,必须考虑食物的种类和数量。(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5、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
6、加工食品能长期保存,所以我们应该多吃它。( ) 7、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我们可以放心地吃。( )
8、多清洗、多浸泡,对除去蔬菜、水果上残留的农药有一定的作用。 ( ) 9、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
第五单元 排序与分类单元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以下两个部分的要求建构的:第一,“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中“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第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排序和分类是常用的对收集到的证据(数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加工的方式方法。它不仅标志着学生认知目前达到的水平,也提供厂使学生认知走向更高远、更广阔水平的潜在可能性。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排序和分类。
在实际科学探究活动中,排序和分类都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整理的方法,那么,应该是排序后再分类,还是分类后再排序呢?我们的回答是,多种情况都存在:同类的事物固然可以就某一个性质进行排序,比如说指猴是世界上最小的猴子,xx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翼展有3.宽(图片见参考资料);不同类事物照样可以就某一个性质进行排序,比如比较身边的软材料(xx、纸、塑料).哪一个(是哪一种)最结实。
就排序的含义来说,它一定是在具有同样特征或性质的众多事物之间进行的:就分类的含义来说,它一定是用一个特征或性质既完成求同又完成排异。因为课的内容必须有先后,先学习排序,还是先学习分类,教师可酌情掌握。至于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我们没有必要向学生交代,即使交代,学生也很难弄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排序。通过指导学生识别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排序,自然地理解并接受在科学探究中也离不开排序,理解排序的科学含义。在此内容中,除了教会学生根据同一特征和不同特征来进行排序的方法外,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1)学生必须明确是对事物的什么特征或性质进行排序,如“排列科学数据”、“发现铅笔标记的特征”;(2)科学的排序活动需要耐心细致的观察与测量,如“根据树干的年轮的数量进行排序”;(3)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巧妙、精确地认识不同事物的特征与性质.如“排列材料的导热性质”、“测试不同塑料的多种性质”。
2.分类。分类是基础的探究能力之一,它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连续活动:(1)通过观察,能在头脑中将事物的不同性质区分开来;(2)依据相同的特征或性质将单个的事物合并成类;(3)依据相同的特征或性质排除或排斥非同类的事物。这些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调动经验发现类的特征进行的分类,如“给果实分类”;(2)找相同点来进行分类,如“给指纹分类”以及“找奇怪海洋生物的特征”;(3)模仿科学方法的分类,如将分类进行到底的“二分法”。
第五单元课时分配
课题 1、排序 2、分类 第五单元复习与检测 总课时 课时 1 2 1 4 第 xx
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5.1排序 1课时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教 学 1、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特征。 目 的 2、能独立地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进行排序。 和 要 3、尝试按两个或多个特征同时给物体排序。 求 重 点 利用某一特征或多个特征进行排序 难 点 找出物体的共同特征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 查 板 5.1排序 书 设 计 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一般排座位和站队都按照什么来排列的呢? 2、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思考回答 3、讲述:像排座位和站队那样,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他们, 这种活动就是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来排序 1、排序活动: (1)排序活动1:关于声音传播速度的数据排序并填写在P52表格 中。 (2)排序活动2:按照铅笔上的标记排序,填写P80活动记录。 (3)排序活动3:按照树上的年轮排序,填写P80活动记录。 (4)排序活动4:按照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排序
进行以下四个排序活动并填写活动记录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学生分组完成以上四个排序活动,并做好记录。 (二)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来排序 1、谈话:塑料是一种常见的材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种塑料薄膜, 它们分别是:食品保鲜膜、普天塑料袋和衣物塑料袋。 2、提问:你觉得可以按照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呢? 3、讲解:为了公平起见,有必要将这三种塑料薄膜剪成同样大小和 形状,再进行性能测试和排序。 4、活动:学生测试塑料薄膜性能并进行排序。 根据塑料薄膜5、交流、小结:物体不一定只有一种排序结果,有时可以同时按照的特性进行排序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给物体排序。 (三)认识排序的作用和意义 1、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进行排序,为什么要排序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小结 3、在科学研究中,也经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资料的方 法。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三、拓展应用: 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 x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5.2分类 1/2课时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重 点 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难 点 找物体的相同点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分析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检 查 板 5.2分类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 导入新课 起,便于人们方便寻找、比较。 学生活动设计 给水果分类填写活动记录
1、谈话:我们去超市购物,发现超市工作人员将同类的东西摆在一 2、讲述:像超市这样,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归于一类, 这种做法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给水果分类,了解分类的方法和意义 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学生分组活动,尝试分类,把分类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上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
1、观察P55水果图片,试着给它们分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分?你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及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给生物分类的方法使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观察P59的分类情况 6、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到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7、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三、拓展延伸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分析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汇报交流 阅读资料 讨论思考 拓展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班 级 课 题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5.2分类 2/2课时 1、知道什么是分类和分类的意义。 2、能从提供的同类事物中发现共同特征,即相同或相似特征,并据此合并同类和排斥异类。 3、知道什么是多极二分法,并能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及其他物体分类。 重 点 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 难 点 找物体的相同点 教 学 方 法 讨论法 教 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检 查 板 5.2分类 书 设 计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设计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 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交流汇报 3、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 二、学习新课 (一)找相同点分类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1、讲述: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实践活动:按指纹,观察指纹的特征。 3、学生分组分类、交流 4、小结:全部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5、观察P56图,提问: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 6、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庭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二)多极二分法 观察指纹并分类 观察图辨别特征 1、讲述:多极二分法:把事物一分为二,再一分为二,继续一分为 二……直到不能再分,这种方法叫做多极二分法。 2、看P57图,找出分类依据,填写分类依据。 三、拓展: 用“多极二分法”给邮票分类。 找出并填写分类依据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 xx 1 课时 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 填空题
1、排序和分类是()的常用方法。
2()根据动物的外形和行为把动物分成了三类。
3、()设计了“双名法”给生物分类,还制造出了“xx”。 二、问答题
1、分类的方法有多种,请举例说明。 答: 找相同点分类,如分指纹。 xx二分法, 如分动物。 2、说出三个需要排序的理由。
答:资料混乱、不便交流、查阅困难、挑选或取舍困难、不便安排
第 xx 2课时 科学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压缩空气有,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越。 2、空气主要是由、和少量的、等气体混合而成。
3、1783年,法国人利用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4、绝大多数物体受热时,体积会;冷却时,体积会;这种性质叫做。
5、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是、、。 6、人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 、、。
7、加工食品中漂亮的颜色是。
8、为了安全饮食,蔬菜水果要充分和,要多吃
食品,少吃食品等。
9、购买加工食品时要注意看期和期。 10、“三无”产品指的是:无、无、无。 二、判断题
1、夏天,自行车胎的气不要打得太足,以免热胀爆。 ( )2、水果可以代替蔬菜。( )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 4、不同物质吸热、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 5、xx就是水蒸气。( )
6、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物体振动消失后声音不会消 失。( )
7、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
8、天然食品都是健康食品,我们可以放心地吃。 ( )
9、多清洗、多浸泡,对除去蔬菜、水果上残留的农药有一定的作用。10、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 )
)
(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三、把人耳的主要部分名称与他们的功能用线连接,然后标出人耳各部分
听到声音的先后次序。 ( )听神经收集声波
( )耳蜗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 )外耳道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 )耳廓传递振动 ( )鼓膜传送声波
( )xx产生振动 四、问答题
1、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块上还是冰块下?为什么?
2、为什么冬天时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喜欢穿浅色的衣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