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考 专 题 复 习
——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专题复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环境描写;
2、学会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且应用到学生的写作实践中.
【教学重点】
1、通过典型文章,归纳出常见的几种环境描写的作用
2、总结把握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
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具体文章中的运用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环境描写?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出示多媒体课件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三、典型例题的分析
分析下列文字
①分别属于哪一类环境描写,②标划出表现环境特点的词语, ③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1:鲁迅《故乡》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
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答案:
自然环境描写;
严寒,深冬,隐晦,冷风,苍黄,萧索,没有一些活气。
通过对故乡阴冷天气和萧条景象的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萧条的气
氛,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情,为下文目睹故乡人的变化,心生悲哀作铺垫。
例2: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A、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B、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答案:
A.写出了一家人高兴、愉快的心情。
B.写出了一家人失望、沮丧的心情
例3例:鲁迅《藤野先生》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明确: 写出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讽刺和厌恶
例4 《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乘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走不到半里多路,见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麽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明确: 写出了武松 一身虎胆,武艺高超,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的特点。
例5 孙犁《芦花荡》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
明确: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鬼子们爬下来洗澡了,才让老头痛打他们。
例6 老舍的《骆驼祥子》
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四、小结:
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渲染气氛。
2、烘托人物心情。
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5、推动情节的发展。
恰当的环境描写,不仅可以弥补文章表现手法的单调,记事简单的不足;还可以增添文章色彩,丰富文章内容。
五、练一练:说说下列环境描写的作用
1、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走一步,再走一步》
明确:烘托出我的恐惧心理。
2、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社戏》明确:烘托了我愉快,急切的心情。
六.作业:写作训练
试写几段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此时的心情,或者渲染此刻的气氛。
1、喜悦
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家乡……
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
2、伤感
今天,我要离开父母、家乡了……
今天,毕业的我要离开同学、朋友和 老师了……
要求:寓情于景,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字数:不少于1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