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Ⅱ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反本溯源
所谓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学类文本借助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符合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结合一核四层四翼,以及新课标对文学类文本提出的学习要求,以上三者,构成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依据。首先来看近两年八套试题文学类文本的选材情况。
新年高考Ⅰ份 卷 陈2023 村 《给儿子》 沈从文 《社戏(节选)》 巴金 曹多勇 《机械的诗旅途随《长出一地的笔之一》 好荞麦》 王愿坚 冯李广田 2022 至 《到橘子《林去》 江上》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 这些选材紧紧围绕新课标,关联了5、9、10、11四个学习任务群。教考衔接更紧密。关联教材人文主题的同时,还关联了多个单元多篇课文。其次看近两年八套试题的考点情况。
卷别 体裁 主题 考点 伯里 致弟弟书》 [美]哈里森·索尔兹《“九一八”《支队政委(节选)》 萧红 卷 新高考Ⅱ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内容 新高考Ⅰ卷(2022年) 个体在面对动2.鉴赏文本艺术特色 小说 荡时世时如何有意3.赏析反复讲述的效果 义的生存 4.探究关键词语的多层含义 1.分析相关内容、鉴赏艺术特色 对普通劳动者新高饱含亲近和信任,考Ⅱ卷(2022年) 人民伟大力量 4.探究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 1.分析文本相关内容、鉴赏艺术全国甲卷(2022年) 小说特色 +纪实散文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 1.分析鉴赏文章相关内容及艺全国书信乙卷(2022体散文 年) 3.鉴赏人物心理变化 卷别 新高考Ⅰ卷 (2023年) 新高散文考Ⅱ卷化小说 (2023年) 情 2.鉴赏小说的内容和写作手湘西风土人特色 体 散文化小说 体裁 书信主题 关注乡土、劳作, 感悟一些根本和永恒的道理 言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 3.写文学短评 1.理解小说内容,感知其艺术考点 1.理解小说内容,鉴赏文中的语国情 2.分析鉴赏小说情节的作用 姐弟亲情与爱术特色 歌颂革命先辈 2.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 散文 体会革命战争年代语言表达艺术 3.体会重要语句含义,品味精彩2.赏析作品的思想内容 法 3.分析词语含义,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 1.理解小说内容,感知其艺术全国甲卷(2023年) 散文 象 2.分析文本内在逻辑关系的 礼赞劳动 3.分析行文思路和情节作用 1.理解小说内容,感知其艺术特色 全国中国人对于乙卷(2023年) 3.人物形象、人物心理,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从体裁看,散文与小说并重,设置多种微情境,坚持“情境载体串联线”;从主题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考理念,始终贯彻“核心价值金线”;从考点看,对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要求,重点考查“能力素养银线”。
二、有的放矢
1、首先来看客观题的解题思路从考点来看,客观题考查的是思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我给出一标、二思、三对比的解题思路。以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6题为例: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开头部分,父亲想象儿子上大学后会像时髦青年一样爱旅游,由此切入长大成人和出门旅行这两个关联话题。B. 儿子在渡船上会邂逅许多陌生人,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C. 父亲设想儿子一路上常会遇到狗,并建议儿子离开时带走一条狗,可见狗应是父亲当年乡村生活中难忘的一部分。D. 儿子的板桥之旅除了坐车乘船,还需步行走过许多路,如江堤、大路、大埂、渠边小路、石桥等,带有较浓的寻访意味。首先标注选项关键词,然后在原文找到相应细节,经过分析、比对,C选项“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与原文“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
小说 土地的爱 现手法 2.分析文本的主要特征和表礼赞工人形特色 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相违背,所以选C。接下来我们看主观题,首先根据题干设置特点,我将今年四套高考卷中的8道主观题整理为局部段落考查类和整体篇章考查类。
题
试题
型
(新课标Ⅰ)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新课标Ⅱ)8.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局明。(4分) 部段落类
(新课标Ⅱ)9.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全国乙卷)8.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6分)
(全国乙卷)9.德贵与牛、犁对话,表现了德贵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新课标Ⅰ)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整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体篇章类
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全国甲卷)8.本文在写“机械的诗”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
(全国甲卷)9.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局部段落考察类的特点是注重局部细读,强化语境。整体篇章考察类的特点是注重整体鉴赏,弱化套路。接下来以整体篇章考察类中新高考1卷的第九题例来分析主观题的答题思路。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其实无论是局部段落考查还是整体篇章考查类,第一步也是就重要的一步就是审读题干信息。这道题因为设置了一个微情境,题干长文字多,容易对学生心理形成干扰,从而影响思维。很多学生反映读不懂这道题,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坚定地告诉学生,静下心来,答题指向一定在题干中。我们拆分本题题干,题干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告诉我们这道题与写文学短评有关。第二句话很重要,甲乙两组学生经讨论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这里就隐藏着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词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是与文章联系最紧密,最能涵盖文章要义的词语。这就证明两组学生都发现了这些词语与文章之间的紧密联系。然后再结合最后一句话中的“围绕关键词”,答题指向呼之欲出——找到关键词和文章之间的关联。至此解题进入第二步,回归文本,找关联。通过梳理文本我们发现以下关联:①开头两个“总会”一个“会”,想象展望未来。(甲组)②路程如此熟悉,对长江亲切,暗示这是“我”经历过的,我在引导儿子重走我走过的路,“我的回忆”与“儿子的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甲组)③沿河而行、舟行河上,无论是船上淳朴、粗犷和老实的乡下民众,还是时刻警惕的村狗,亦或是当初下放时落户的朴实的村民,始终围绕“河流”在回忆往事。(乙组)④结尾处河流的描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之感。(乙组)找到关联后,进入答题的第三步,确定角度规范答。角度的确定则需教材引路。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中给了我们两个提示角度提示角度一:作品的情感、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点等有自己的理解,抓住感触最深的地方,展开评论。提示角度二:要善于聚焦,从“小”处切入,可以关注一些细节。我们分析发现,甲组关键词的可立足于角度一作答,乙组关键词着重于角度二,并且可以借鉴茹志鹃《百合花》中对“被子”的解读进行作答。至此答题思路渐渐清晰,最后整合语言,规范作答。同学们的做题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答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审题不清、套路痕迹明显 、答案冗长且表意不清。原因主要有:审题、读文勾画意识差;语文得分意识差,只想着“做完”而生搬硬套答题模板;关键词意识差,缺乏概括、理解能力。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注意树立情境内的审题意识;训练体验式的知识应用;培养规范化的做题习惯。
三、鉴往知来
1、命题趋势
选文风格多样,体裁多元,但仍会以小说、散文为主。双文本阅读可能会再次出现。设题方面也会因文设题,因境命题,客观题如:2023年新课标1卷第7题,重在赏析文本语境角度的综合考查,体现因文设题的理念。主观题则去套路化更强。教考衔接,试题重视与教材联系,这种联系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活用、化用,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文作为命题素材。如:2023新课标Ⅱ卷B、C、D三个选项,2023全国乙卷D项,无不引导学生重视教材,教师用好教材。
2、备考建议
(1)立足教材 精耕细作①注重对文本的挖掘和拓展,特别是挖掘文本主题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②以话题为单位,对教材各单元主题分类组合,形成大主题。(2)着力文本 有效训练①向文本细读要分数,反复琢磨文本中值得细读的字词,体味遣词造句背后的寸心。②渗透群文阅读理念 、强化横向、纵向关联。套路屡试不爽的时代已然画上句号,跳出套路,回归真阅读、真思考、真能力、真素养,不畏浮云,精研题干,才是我们做好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备法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