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30诗五首(一二)

来源:九壹网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诗五首 2014年4 月22日—23日 教案序号 课型 46--47 新授课 知识能力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背诵诗歌,品评名句,积累名句。 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在反复地朗读中理解内容,引导学生品味诗句, 运用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间接接触社会,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主旨。 难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读诗背诗,查找有关诗人及写作背景情况

板 书 设 计 饮酒 行路难(其一) 己亥杂诗 陶渊明 李白 龚自珍 悠闲自得 长风破浪会有时,积极乐观 落红不是无情物,为国为民 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充满自信 化作春泥更护化。无私奉献 返朴归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杜甫 岑参 (1) 秋风破屋 咏雪——风光奇丽 立意奇 (2) 群童抱茅 胸怀天下 构思新 (3) 长夜难眠 忧国忧民 送别——气氛悲壮 (4) 广厦庇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学习诗歌《饮酒》 (一)导入 (二)释题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一腔奔涌的热血。从今天起,我们来学习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教师根据学生的制定情况做补充修订。 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板书课题,作者。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 用优美的热 情似火的语 言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 有目标才有 奔头,学生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自定目标,1、 背诵默写。 可以更好地2、 了解诗人及写作完成学习任背景。 务。 3、 理解诗句的意 思,体会诗人的 思想感情。 4、 积累名句。 了解诗人及 诗歌的创作 背景有助于学生说有关陶渊明更好地理解的情况 : 选自《陶诗歌。 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学生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诗歌的内容和自己制定的目标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三)读诗 (四) 说诗 (五)品诗 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提示:全诗应读得舒缓、悠然。 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教师评价、补充。 问: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说说理由。 预设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板书:悠闲自得 超脱尘世 热爱自然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听读或默默地跟读。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指名读,其余学生用“/”画出节奏。 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意。选1~2人说。 学生思考讨论,小组交流。自由发言。 ⑴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反复地朗读是理解的前提。 理清层次有助于背诵。 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才能更好地欣赏。 抓住流传千古的名句。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 注意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划分节奏和把握的感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六)质疑问难 (七)小结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板书:返朴归真 师问:你是如何理解“心远地自偏”这一句的? 提示:远离的对象是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 师: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3)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4)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学生提出疑难,或其他学生解答,或教师点拨。 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解答学生的疑难。 套用《陋室铭》,进一步理解诗人的超凡。 学生自由谈 其余生补充 大屏幕展示 教学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节 学习《行路难》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二)读诗 (三)说诗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你可以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师:说得好!真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师交代本诗的写作背景: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 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师生共同评价。 学生思考回答。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 “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学生按照读第一首的方法初读诗歌,画出节奏,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个别读,纠正读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对李白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明确写作背景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解决文字障碍,为鉴赏铺路。 引导学生背李白的诗歌 并以:“我从————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谈谈对作者生平经历的理解

教学环节 (四)品诗 (五)质疑 教师活动 你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教师点拨。 教师板书: 长风破浪会有时,积极乐观 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自信 小节:这正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师根据情况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是写实吗?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明确: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 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问:那么在这首诗歌里,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展示。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说作者面对美酒佳肴,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这首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永往直前、积极乐观、充满自信的精神。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自由谈论自己喜欢 的话,并说明理由 提高学生鉴赏诗句 的能力。 为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六)背诵 (七)小节 自读《己亥杂诗》 四、课堂小节 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自由背诵。 学生发表自己的 看法。 生活的挫折没能让李白一蹶不振, 他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 了乐观。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 挫折和困难时该怎么做呢? 学生自己学习。 1、诗人流露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辞官南归的痛苦心情,也 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立志学生四人一组交为国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流看法,任选几位2、板书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同学发言,其余同化作春泥更护花。”问:从这句诗中学评点。 你会联想到什么? 板书:为国为民 无私奉献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李白。 积累。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过程

教学教学 环节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师活动 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化设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计 作业 知识巩固题 (2分) 拓展延伸题 (课外) 作业1、 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以“我心中的 ” 内容 2、 名句填空。 (李白、陶渊明、龚自珍)为(1)《饮酒》中最能表现诗人隐话题,写出自己对其诗歌及为居生活的悠闲自得的诗句是 人的了解。 (2)《行路难》中表现作者理 想的诗句是 。 引用典故的诗句是 。 (3)《己亥杂诗》中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道理的诗句是 。 《饮酒》中表达的是“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这句话原出自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说我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讲述的是在大三考研的 时候,很多人都在找工作,花前月下,而我,能将考研坚持到底,就是因为心里想着这句话,教后让自己有一颗平静的心,静下心来学习。 反思 备课教师姓名:刘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 研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 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二) 读诗 (三)说诗 (四)品诗 教师纠正、评价。 师: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提示: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要求用四个字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 秋风破屋 (3) 群童抱茅 (4) 长夜难眠 (5) 广厦庇寒 教师点拨: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板书:胸怀天下 忧国忧民 可能分析到的诗句: 1、“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 每首诗检查2~3人。 选两位同学介绍杜甫,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两遍。提出不认识的字,其余学生纠正。 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意。 请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诗歌。选两位同学交流。 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赏析。小组交流。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梳理文章思路,方便学生背诵。 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化设计

环节 ] (五)质疑 (六) 小节 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走近作者 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直抒感慨,表达了 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 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 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 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 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 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 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 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 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 “千万间”“大庇”“天下”“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 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 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 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 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 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 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教师适当点拨。 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 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小组内交流。不能解 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决的提交全班讨论。 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 到渠成。 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诗人岑参(公元715~770),现存 及边塞诗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 的特点。 活的诗最为出色。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写出许多气势豪迈、充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并体验到边

(二) 读诗 (三)说诗 (四) 品诗 塞紧张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奇独特的自然风光。这首诗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板书课题、作者。 板书:咏雪 送别 教师适时纠正。 教师巡视,解决学生困难。 可能做如下点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教师小结:“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 学生读标题,分析诗歌内容。 一生试读,其余学生注意读音,辨别节奏,并及时纠正。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学生参照注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一生概述咏雪部分,一生概述送别部分。 学生评价。 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会学生读诗要先读题目,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眼睛”,诗也不例外。 抓住诗歌的名句鉴赏,便于学生积累名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先小组交流,不能解决的 提交全班讨论。 学生自由背诵。 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 在朗读欣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健全的人格,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个性化设计 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 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可 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 地的边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 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表现了岑参诗怎样 的艺术特色? 教师明确:岑参的诗有独特的 艺术风格,立意奇,构思新, 常以新奇的想象、极度的夸 张、宏大的气势、绚丽的色彩 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开拓出广阔隽永的境界,充满 乐观进取的精神。 (五) 质疑 (六) 背诵 同学们,在两节课的欣赏中,三、课我们发现陶渊明以归隐表达堂小与官场的决裂,李白以勇往直节 前表达对黑暗社会的抗议,杜 甫以热血衷肠为民众呐喊,龚自珍以身许国而有万般愁绪。他们壮志难酬、失意悲愤,我们不仅为他们扼腕叹息。如今时代变了,有才能的人终有用武之地。如果你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那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作业 知识巩固题(3分) 拓展延伸题(课外) 实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作业内容 1、 背诵这两首诗。 艺术是相通的。请同学2、2002年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们自由结合,把《茅屋已超过20米,如果杜甫再生,为秋风所破歌》改编成就不必慨叹: 。 课本剧。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化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的诗句是 与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境恰好相同的诗句是 4、有诗云: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其实,塞北的漫天飞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 , ”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浪漫遐想。 人生难免有别离。当我们面临分别时,也许会有本诗中 “ ” 的依依不舍。

以教学岑参的诗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按传统教学的习惯,教师往往带着学生吟诵诗文后就逐一仔细分析字词句,然后就是按教师的体会或是教参资料上认为的精彩词句进行“赏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没有想到:我们剥夺了学生学习和思考教后反思 的权利,忽视了学生是一个个有自己见解的鲜活个体,替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只能够对知识生吞活剥、被动接受了。这样的课堂,教师面面俱到,讲授得再精彩、再声情并茂也无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利用分组分享教学法教学则不同。 备课教师姓名:刘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