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分析

来源:九壹网


小学四年级语文试题及试卷分析报告

单位: 执笔人:

一、 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指标: (1)题型比例分析

题型 分值 比例 积累运用 54 54% 阅读平台 19 19% 习作展示 27 27% 试卷设计,凸现双基要求,强调积累运用,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着力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打牢“双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①体现重点: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体现实践性,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③试题体现开放性。习作题开放了选择材料的空间,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习作能力。总之,本试题题量适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完成答卷,但反思和检查的时间较短。

(2)内容比例分析

本套试题基本覆盖了四年级语文上册的重点知识,考查全面。按积累运用、阅读平台、写作展示三部分统计:字词积累的试题为第一部分:一、二、三、四、五、六、题;语句背诵与应用的试题为:七、八题;阅读理解的试题为第二部分:课内、课外两部分;写作展示为

第三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学生作文试卷来看,由于习作要求简单明了,又很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可写,所以难度不大。整套试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导向性、全面性、层次性、灵活性,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符合命题的基本原则。 (3)试题难度分析

本套试题难易适中,符合当前新课标的难易比例,既注重了对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情况的考查,同时又兼顾了对学生能力的考查,非常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三环节’教学执行的检查。 (4)试题与新课标理念发展趋势分析

本套试题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注重了语文与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放在了突出位置,与新课标进行了很好的接轨。 2、试题质量评价

(1)从试题整体看,题型全面,难度比例适宜,知识覆盖较全面,质量较高,同时明确了今后教学方向,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2)注重了双基,降低了重心,突出了能力考查。 (3)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体现了语文的价值。 (4)信息量大而新,注重了信息处理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 (5)突出了探究能力,关注过程,突出了方法。 3、对命题的建议

(1)在命题时,应尽量贴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实际,努力通过考查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命题要立足教材,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但并不意味着命题要指向死记硬背。命题要注重灵活性,因为试题的灵活性要求教师教得活,学生学得活。 二、 试卷分析

1、 整体成绩统计与分析 预测 实际 平均分 85 81.19 及格率 100% 96.6% 优秀率 40% 40.4% 实际成绩与预测相比有些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本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基础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

正,影响了整体成绩的提高。

(2) 考试习惯较差,审题不仔细,理解不到位,书写不规范。 (3) 阅读不深入,造成课内外阅读的双重失分。

(4) 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

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对信息处理,知识迁移,科学探究还没有形成较

高能力。

2、 纵观整个班的成绩,高分不少,但低分却太多,而且阅读和

作文大题得分率太低。 (1) 教与学问题归纳

①审题不细心,书写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②个别基础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和扎实 ③信息收集与处理,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欠佳。 ④作文选材能力较差,语言表达无个性。 (2) 存在问题

①学生还没形成良好的考试习惯,在下阶段要加强培养。 ②个别学生基础太差,上进心不强,信心不强,亟待转变。 ③对学生进行的综合能力训练力度不够,应注意精选习题,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知识迁移应用与写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不够深刻,灵活应用能力较差,今后应注意多对这方面进行训练。 三、 教学整改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我们在试卷中发现不少学生书写不够认真,学生没有写好字的意识。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和态度,坚持长抓不懈。有一句古话“字如人面”,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人生态度。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短文”历来失分严重,本次考试也不例外。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同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应当结合各年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教师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习惯的培养和引导。

3、大量阅读课外经典、优秀书籍。

众所周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实践,就无法真正做到能独立读懂一篇文章,也不可能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更不可能学到关于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可以说大量阅读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关键。我们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结合新课程标准,推荐书目引导、督促学生每天读一些经典、优秀的课外书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