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另眼看周瑜

来源:九壹网


另眼看周瑜

其实之前的三国都是在电视剧上看的,主要是觉得书太枯燥无味了。 周瑜,喜欢他的人真的不会太多,可能是他被作者刻画得太感性了。

他是早期出场的一批人物,早早地就结识了孙策打出一片江南阔土。作者斟酌这个人物的笔墨也不是很多。主要即诸葛亮访江东到图谋荆州不成,气极,气绝身亡。江东俊才就退出了三国舞台。

第一幕,与诸葛亮,鲁肃一起商议如何抵御曹操大军的袭来?此时的周瑜是惧,他面对一盘散沙的江夏和一个几乎没有胜算的曹操,既是恐惧江夏自乱阵脚,有恐惧曹操军队浩大存亡未保,他犹豫了。

孔明多智,巧妙地曲解了诗文。这时的周瑜急了,他发现一旦投降了曹操,他视之甚重的忠义和家人皆不能保全。这一处镜使得他不得不全力一击以破敌。 第二幕,周瑜与鲁肃商议除伏龙以避后患。彼时,他心中多半是妒,妒诸葛亮之才智,妒忌他的远识,恨自己既比不过,又无法下手,因此只能空悲切兮又有气,闷气兮又伤身。

作者把周瑜刻画得有血有肉,其中不免有些,不,大部分都是用来神化孔明的,而公瑾只能在这光环下愈发黑暗,才能凸显自己。

书中将周瑜归于孙策同辈,而诸葛亮正值青春,两人有明显的长幼之分。在我看来周瑜更像一个潜力的“年轻人”。从上文来看,周瑜有着与年轻人相似的几点: 一、面对无目标的惧。 江夏才平静不久就失去义兄,内政军事突然没人来挑大梁,一下子要自己施展才能,又觉得无从下手。又报急,曹兵来犯,压力之大使他无力担负,对于未来可能事变的一切茫茫然也。

二、对于目标近利般的急。这或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弱点,以至于最后也是被,急气,积气,极气,气“急”而亡。他好急,亮偏偏温文尔雅,不急不气。因为急,所以他只能看到近处的猎物,而无视远处的囚笼。孔明见识高远,细看章节也可以发现,曹操贪慕二乔之心也不是再亮曲解文意之后才有的;而周瑜不同,只有他到了山上才能发现山后也有树,而他的一个个计谋也不出人意料,只欺曹操多疑又失去了奉孝在佐。只能说急功难图远利,少算则成事休,和诸葛亮的几次交锋中也证实了这点,他的成功,最大的成功战役——赤壁之战,大多归功于组织上下一心。

三、对于有才华的人,不愿屈居于之下。刚刚走出社会的人多有桀骜之心,对于未来有梦想,有设计规划。他用心经营,把江夏治理得井然有序,多得人心,有威望。作为一个小资本成功者,他做得不错,但是以小谋与诸葛亮的大智慧争斗,处境却很难堪。不能预视之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才华也是随处可见的,有布及诸葛亮之处也是高明,但却不入高深流。

周瑜的才华虽被作者用于提高孔明,但不可湮没,他的才智及风格都与曹操很相像,但他背负了太多,来自兄,国,外交的压力使他自始至终没有曹操的野心和大展手脚之力。

拓本年轻,可惜天妒,青年有俊声,只恨志未展。综合来看,瑜年轻有为,若能有平静的心,远眺的眼来绘饰,即又一奇灵堪比龙凤,伏龙入海,凤舞九天之势安能较之。

后记:正值青春之时,应多品周瑜,不急不利不屈,若自恃为诸葛之才,多半会如姜伯约,得其真传,却不到火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