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学设计
兴华苑小学 黄 宁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四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教学难点: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网络搜集于谦资料和小故事;
多媒体技术查找具有石灰精神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 由面带点,结合实际:
1.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作为经典诵读特色学校,自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来,
认识了很多诗人,我们在经典的沐浴下,与诗人为友,与诗歌为伴。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明代的诗人——于谦。
2. 学生汇报课前运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的于谦资料和有关的小故事。
二. 字词解析,扫清障碍:
1. 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借助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帮助理解“吟、千锤
万击、若等闲、清白”的含义。
2. 再读古诗,讨论交流,结合注释,体会语句意思。
3. 划分节奏,指名读诗,师生共解诗意,及时给予鼓励。
三. 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 了解什么是石灰?怎么来的? 播放石灰形成的图片和制作过程,明白得到清
白石灰的艰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指导朗读,读出艰难。
2. 石灰如此艰难才能得到,由开始的深山青石变成清白石灰,其中过程让人敬
佩不已,也让人为它捏了一把汗,但就是这样“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粉身碎骨”,但对于石灰而言却是“若等闲”“全不怕” ,原因就在于它“要留清白在人间”,引导学生体会石灰的这种品质。
3. 探究诗人作此诗的原因,结合诗人当时生活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试问,诗人
作此诗仅仅是歌颂石灰吗?还歌颂什么?请同学们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中比喻意。
预设: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人民献身的人;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有自己的理想、不懈追求、不断奋进的人……(欢迎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自己的见地)
4. 资料。
你知道哪些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吗?有何证据?学生举例,交流课前搜集到的
预设:
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王冕《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游《卜算子 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陶渊明《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屈原《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陈毅《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精忠岳飞和青天包拯的故事。
5. 齐读古诗. 读出敬佩读出敬仰。质疑:于谦除了歌颂这些人,还有什么目的?
(1)引导学生明白:自喻和言志。
(2)学生交流于谦“两袖清风”和含冤被杀后抄家的一贫如洗的故事,帮助理解于谦想像石灰一样“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风亮节。
(3)指导朗读,读出“清白”,更读出“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和决心。
6.学法指导,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知识迁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活泪始干”)
7.试背全诗,当堂诵读。
四.联系实际,共创和谐 :
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就目前国家的廉政建设,启发学生做一个具有石灰一样品质的好少年、好青年,为创建和谐而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作业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查找并自学于谦《咏煤炭》。
板书设计:
20.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清白留人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