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老龄化背景下的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九壹网
语文学刊 2013年第11期 老龄化背景下的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呼和 (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 加,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将会越来越严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减少等原因,都使 得传统模式上的家庭养老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老龄化背蓄下的养老机构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养老机构 作为居家养老的辅助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个人及社会的关注,将来可能要靠养老机构缓解老龄化给社会的压力。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机构;社会福利 [中图分类号】Gl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1一OO64—02 老年人进行照料、看护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有日托和全托 等形式。同传统的养老院不同,办托老所的条件比较简单, 因为不留宿房间所需面积不大,工作人员也不具备专业知 识,费用低廉。 二、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的现状 一、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的概况 (一)总体情况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55.8万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lO.76%;65岁以上的127.1万人,占5. 35%,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几年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 自治区积极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有效改变了全区养老服务 发展缓慢、基础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低下、供需矛盾突出的现 (一)公办养老机构与民办养老机构的比较 公办养老机构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养老机构在服务提供 上存在市场失灵和社会公平的需要,因此不能完全交给私人 市场,政府必须在养老服务方面的进行干预以促进效率和公 平。而且由于养老服务存在低特异性、低竞争性、信息不对 称、政治敏锐性等特殊性,由政府直接提供服务较政府购买 服务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民办养老机构同样具有重要作 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公办养老机构的不足,下面就对 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进行对比分析。 1.收取费用方面。在很多大城市都出现了公办住不进、 民办住不起的现象,而在呼和浩特市这种情况并不明显,公 办的养老机构由于国家政策和国家补助的原因,收取费用较 状,极大地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水平。2000年以来,建立“星 光老年之家”543个,新建、改建、扩建各类福利院、老年社会 福利服务中心、老年公寓17所,建立农村牧区敬老院617 所、床位数新增加到3300多张。全区41408名五保对象中 已有9932人被纳入集中供养,全区有公办、民办养老院105 所,共有3300多名老人进入各类公办、民办养老机构。但 是,与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化养老服 务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的类型 1.养老院。养老院是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 利组织,为生活没有保障的老年人以及有养老需求的一般老 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为主的综合性服务的场所,是机构养 老的主体,包括福利院和敬老院。敬老院是在城市街道、农 村乡镇设置的供养“三无”、“五保”老人、残疾人员和接待社 会寄养老人安度晚年的养老服务机构。 低,但住进公办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般以“五保户”老人为 主;民办的养老机构收费相对较高,贵的达到了小三千一个 月,这个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2.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公办养老机构提供的服 务单一、卫生环境和餐饮质量都很差,居住环境简陋,常年不 能洗澡,由于工资较低,工作人员多是“4|D、50”人员,知识水 2.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是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 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住宅,具备餐饮、情节卫生、文化娱 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它既能体现 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老年公 寓是家庭养老功能的延伸,以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为主,为有 一平不高,态度也不是很认真,有的老人生病了都得不到照顾, 情况令人担忧,急需提高服务水平。 (二)农村养老机构发展缓慢 与民办养老机构相比,农村养老机构同样存在服务设施 落后、服务水平较低的现实。敬老院作为农村养老服务的主 定经济基础的老年人提供住宅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机构。 3.托老所。托老所是接受老年人子女与亲属的委托,对 要机构,大部分处于被淘汰的边缘。这些养老院设施很差, [作者简介】呼和,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2011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64・--—— 文化视点 呼和/老龄化背景下的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问题研究 规,更规范性的发展。 (一)内部因素 1.养老机构自身转变观念,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 式。目前的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也具有很大 的发展潜力。政府的政策帮助机构走上正规,资金、服务设 住宿环境也很差,大部分老人对环境不满意。由于医疗水平 也差,老人生病时,多数人得忍受疾病的煎熬。.内蒙古农村 老年人有1l万,占老年人口的39%,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令 人担忧。 三、制约内蒙古养老机构发展的因素 1.传统的观念因素。 很多人虽然很忙,没时间照顾老人,但仍不打算送老人 到养老机构。中国极其重视亲情和团圆,在中国的价值观 中,将父母送到养老院或者老人自己选择去养老院,起码在 施、人员的专业程度一旦得到改善,那么养老机构的服务水 平将大大提高。作为社会有效缓解老龄化压力的手段,养老 机构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但是无论政府给予的辅助政策 多好、社会力量的帮助多大,养老机构自身的经营理念才是 关键。如果一味地依靠外界力量的帮助,而不从根本上改善 目前还不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来源大致可分为依靠家庭其他 成员供养、离退休金、领取基本生活费、财政性收入及保险这 五大类。大多数老人都想把去养老机构的钱省下来,留给孙 子孙女,给他们买些玩具、食品等等,不愿意把钱花在自己的 养老方面。 2.养老机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养老机构目前的整体水平依旧让人不满意,服务设施落 后、服务水平低、缺乏专门的护理人员和医职人员,使很多人 对养老机构不看好,不愿意自己的亲属在那儿养老。 3.养老机构供给不足,资金来源也存在很大问题。 人口老龄化快速增长,高龄、空巢的老人越来越多,我国 正从居家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转变。现在的养老机构床位普 遍紧张,民办养老机构空余的床位不多,公办的养老机构只 能优先满足“五保户”的需求,其他老人想入住需要进行登记 排时间。很多养老机构位置偏僻,因为那儿的租金最便宜, 勉强能维持机构运转。而对于生活来说,却给老人带来很大 不便。吃不到新鲜可口的蔬菜、得不到快速的疾病治疗,靠 老人自己的退休金养老金和一些政府补助远远不够,要想让 养老机构很好的运转,所需要的资金数目是庞大的。社会组 织和企业也应该出一部分力,共同解决资金问题。 4.政府未尽到应有的职能。 1)辅助政策较少、实施力度不够。自治区政府推出了一 些优惠政策,但对于那些低水平低质量的养老机构给予的辅 助并不明显,远远满足不了其发展要求,国家给予的政策优 惠与补贴只能勉强维持机构运转,对于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 还很不够,对于养老机构的辅助,政府应该政策适当倾斜,帮 助养老机构发展。 2)监管力度不足、使部分养老机构浑水摸鱼。政府相关 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有些无证的黑养老机构浑水摸鱼。 内蒙古乌海市一个无证的老年托管所中心,4名老人命丧火 海,这种养老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没有任何执照的托老 机构有很多,在一些经营者看来,只要有几间空房,找几个闲 人照看,给老人供饭就行。这些机构的房屋存在很大的消防 隐患,有些老人习惯在床上吸烟,老人行动又不便,一旦发生 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四、发展和完善内蒙古养老机构的建议 要想很好的发展和完善内蒙古养老机构,可以从两方面 着手: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基础、外部因素是 条件,只有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之下才能使养老机构走上正 自身的话,那么一旦外界没有及时给以帮助,那么养老机构 很快就会陷入困境。公办养老机构建议集中规模化发展,既 有利于国家的投资辅助,也利于管理。民办养老机构建议分 散型,民办的养老机构整体性明显,不需要跟别的养老机构 合办,而且对于推出日托服务的民办养老机构,分散在不同 的地域可以供人们参考、挑选离家近的机构。 2.养老机构的老人转变观念。相比于自愿走进养老机 构的老人,被送到养老机构的老人一般郁郁寡欢,有被抛弃 被冷落的感受,吃什么菜都不香,日常活动也没兴趣。其实 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并不只是针对孤寡老人的养老方式,而是 应对当今人口老龄化而开展的,是居家养老的补充形式。老 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老人的子女数却在递减,尤其是对 于独生子女家庭而言,一对夫妻除了养孩子之外还要负担四 位老人,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工作家庭压力相当大。 老人走进养老机构都可以使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顾,还可以和 同龄的老人聊天解闷,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老人转变 观念,不但可以敞开心扉,畅快的享受公寓里的老年生活,子 女也减轻了负罪感。 (--)外部因素 养老机构逐渐走向社会化。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从 “三无”老人逐渐扩展到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养老机构的主 体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社会力量和私人开始介入养老机构 的建设,但因为缺少相应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制约,造成了部 分养老机构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低下的弊病。1996年出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三条、第三十条、 第三十三条就老年人合法持有自有住房及赡养人依法妥善 安排、维修老年人住房、居民区配套老年人生活设施及鼓励 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增加老年福利事业投入做了简单规定。 国家税务局2000年也下发了《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 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暂免企业所得税、土地使用税等,政府 也降低了民办养老机构的门槛。自治区政府每年都在增加 和扩建养老机构,并提高每年的政府补助。除了政府的相关 政策,社会团体的加入使养老机构的部分困境得到有效的缓 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 重,给社会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在这种背景下,养老机构 尽管现在仍面临很多困境,发展缓慢,但是在国家政府的辅 助下,利用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辅助政策,加上社会力量的 加入,相信养老机构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下转第67页) 一65— 文化视点 =ij己:}枣幸P<0.001,木 P<0.O1,’|P<0.05 李娇 张海莉 颜菁/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调查 况。【4 一因此对老年人关爱,一方面要鼓励老人去社交;另 四、讨论 方面给予老年人情感支持,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起着非 1.来源地不同的比较。不同来源地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 有显著差异(P<0.01)。结合访谈记录,本研究认为来自城镇 的老年人满意度高于农村老年人。差别结果与生活环境的不 常重要的作用。 五、建议 1.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农村老年人收入不高或者没有 同有关,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以及医疗保险条件 收入,随着年龄增加导致医疗方面开销加大,对于务农的儿女 的不同,城镇老年人在这几方面都要优于农村老年人。综合 来说更是很大的花费,这样家庭的老年人同意产生较低的生 访谈得到的资料,也从侧面证实老年人“总体生活满意度受具 活满意度。所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提供扶持政策, 体满意度的影响”[3]鲫。佃。 2.文化水平不同的比较。不同文化水平的老年人生活满 提高农村医疗水平是很有必要的。 2.来自子女的关爱。独居老年人数量呈现一种上升趋 意度有显著差异(P<0.O1)。高文化水平的老年人生活满意 势,忙于工作的子女容易忽视父母的感受。经调查发现,父母 度显著高于低文化水平的老年人。高文化老年人在生活中经 独居的子女中常看望老人的只占24.2%,而有些收入不高的 常读书看报、进行书法绘画活动丰富老年生活,更易接受自身 家庭中,子女照顾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还是相对较高的。虽 社会角色的变化,调节自身能力相对较强,故而满意度较高。 然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强烈表达感情,但他们内心是非常 3.经济来源不同的比较。此次研究中经济来源不同对老 渴望子孙绕膝、承欢膝下的感觉。所以子女应多关注老人的 年人生活满意度并无显著影响(P>0.05)。结合访谈法得知, 生活,提高老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农村老年人多自己劳作,基本可以维持生活,内心具有一定成 3.来自社区或街道的关爱。老年人易出现“离退休综合 就感,身体较健康;由子女赡养的老年人因为有子女的关心也 征”和“空巢综合征”,对老年人来说,退休后无论是生活上还 呈现不错的迹象;主要靠劳动保障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也无 是在人际方面都出现了巨大的差异,难以适应,再加上子女忙 太大差别。 于工作或者常年在异地,更加导致家庭方面的关爱减少,这些 4.居住方式不同的比较。局住方式不同的老年人生活满 都会导致老年人孤独、寂寞的心情。此时社区或街道的重要 意度有显著差异(P<0.O1)。和子女同住的老年人与其他方 作用就彰显出来,对老年人关心支持,进而提高本社区老年人 式居住的老年人满意度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独居 的身心健康。 与和子女同住以及独居与其他居住方式的老年人满意度之间 有显著差异(P<0.O1)。表明来自子女的关爱和情感交流,能 【参考文献】 使老人感受到精神寄托、心情愉快,也会让老年人产生较高的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5.社交时间不同的比较。社交频率的不同对于老年人的 生活满意度影响差异极显著(P<0.001)。每周社交时间大于 四天的老年人与另两种社交时间不同的老年人满意度之间均 [1]陈小红,肖健,云听会,等.我国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及影响因索的研究[c]//全国2l世纪老年学论坛文集.中 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刘萃霞,肖健,耿晓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 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浅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4). [3]刘永策,林明鲜.城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 有显著差异(P<0.O1),而另两种社交时间不同的老年人满意 度之间也有显著差异(P<0.O1),所以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 年人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经过调查发现,通过社交活动,老 人晚年生活充实丰富,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当一个工 [4]张姣姣,曹梅娟.老年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与 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0(18). 人退休时,他们通常能把更多的注意力和时间放到闲暇活动 中去”。文化休闲系统体现了这一方面的生活质量状 (上接第65页) 2002. 【参考文献】 [1]内蒙古人I=1普查办公室.世纪之交的中国人口——内蒙 古卷[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邓大松,刘昌平.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06— 2007年[M].人民出版社,2007. [5]陈淑红.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M].湖南出版社,2007. [6]陈银娥.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4. [2]姜向群.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历史与变革[M].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7]陈立行.柳中权.向社会福祉跨越[M].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2007. [3]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M].华龄出版社,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