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编辑/赵 静
的不文明的现象:公园里常有些人心安理得地走在草坪上,小草仿佛在他们脚下流泪;还有人在健身器材上肆意地敲打,一点也不爱惜公共设施;明知横穿马路跨越围栏有危险,但有些人为了少走几步路,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其实,文明离我们只差一步。如果人人都讲文明,多走一小步,我们的社会定会向更美好的境界迈出一大步。(2)看了这篇例文,除了启示和漫画的内容,你还读到了什么?2.勾连生活。(1)把漫画中的内容同我们身边的事情相联系,这样就和读者拉近了距离,文章的号召力也就更强了。(2)《假文盲》这幅漫画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和事呢?(板贴:联系生活)(3)交流汇报。(4)刚才我们聊到了社会上类似“假文盲”的一些现象,同学们可以选择相关恰当的事件写下来,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连贯。(5)启示类习作可以把启示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放在习作结尾。【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本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表达方法和策略进行梳理归纳,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掌握写作方法。】环节五:全文修改1.朗读分享。请把你的习作在小组内朗读分享,小组成员一起评议。议。评价标准(1)讲清道理、引发思考(2)语句通顺、语言简练(3)格式规范、书写端正(4)聚焦细节、点面结合(5)联系生活、谋篇布局自评☆组评☆2.评价建议。你最喜欢谁的习作?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者修改建3.修改完善。请根据同学们的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文章。【设计意图:习作指导强调修正的过程。每一个环节结束,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评议、修改,既注重主体的全程、全员、全文参与,又努力实现作者与读者交流的行为。】环节六:延伸拓展1.推荐阅读。 《父与子》中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均取材于作者卜劳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生活写照。《父与子》已经超越了国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2.读写延伸。漫画中有欢乐,有智慧,有警示,还有启发。请运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漫画写一篇《漫画的启示》。【设计意图:《父与子》这本漫画书能够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里面藏着有趣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启示,能够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六年级下册家乡的风俗◎沈晓敏(镇海区艺术实验小学,浙江宁波315200)【情境任务】近期班级将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风俗介绍会,请大家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我们将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六种风俗,看谁介绍的风俗能荣登班级的“风俗榜”。【教学目标】1.借助例文,介绍一种风俗时能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表达中融入体验。2.愿意分享自己的作品,并在交流中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激发对家乡60•小学 2020.2的热爱。【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环节一:头脑风暴 确定风俗1.情境创设,聊风俗。 (1)出示图片展示各地风俗。(闹元宵、看花灯、包饺子……) (2)“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们将举行一次风俗展,今天就请同学们为自己家乡的风俗代言,我们将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六种风俗,看谁介绍的风俗能荣登班级的“风俗榜”。2.头脑风暴,晒风俗。说起风俗,大家的话题都很多,现在就让我们来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吧,请同学们写下你们家乡的各种风俗,不少于四种。3.众里挑一,选风俗。(1)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家乡那么多种风俗,那么你最想推荐哪一种风俗呢?写出推荐的理由,不少于三条。我选择介绍理由一的风俗是理由二( )理由三(2)同学们虽然选择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是整体上我们可以将理由归纳如下:(教师相机板书归类) 选择的理由主要特点 活动体验 风俗来历 看法感受【设计意图:用图片导入情境,在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唤醒学生的视觉与记忆,良好的写作情绪在期待中酝酿。接着头脑风暴,打开话题,选取最想介绍的风俗进行介绍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到介绍风俗可以是多方面的。为抓重点从不同方面介绍风俗埋下伏笔。】环节二:解构范本 提炼要素1.分享交流,明要求。(1)要想让你介绍的风俗脱颖而出,获得大家的认可,你打算怎么来介绍呢? (2)学生交流。例如介绍“北京烤鸭”,有的讲了有关烤鸭的历史故事,有的讲了第一次吃烤鸭的感61•小学 2020.2本版编辑/赵 静
设计
受,有的介绍烤制的方法,有的介绍一鸭三吃的吃法以及烤鸭的色、香、味。2.解构范文,导思路。(1)让我们看看这单元里的课文是怎么为我们来介绍风俗的。《北京的春节》(特点:隆重、热闹、喜庆)腊八:腊月初九腊月过了二除夕:正月正月初六:正月十五:正月十九:熬腊八至腊月二十十三:做年菜、初一:店铺开张、看花灯、放春节结束、粥、泡二十三:三:大扫除、穿新衣、店铺关门、逛庙会、礼花、吃元学生上学、腊八蒜孩子们买过小☆准备贴对联、男人拜年、逛天桥宵大人做事详杂拌儿,年放吃的贴年画、女人待客、☆详大人们预炮灯火通宵、逛庙会备过年的放鞭炮、物品吃团圆饭、守岁☆详《腊八粥》等粥喝粥焦急地询和母亲谈独自猜想锅终于见到问腊八粥吃腊八粥里的腊八粥腊八粥吃腊八粥☆略☆详(2)学生比较发现:介绍一种风俗,先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3.填写导航单,初构思。重点介绍我选择介绍的风俗是( )简单介绍(1)学生填写导航单。(2)小组内交流习作导航单,其他成员补充,建议。(3)学生修改完善。【设计意图:关注习作表达中的思维训练,首先要明确介绍的风俗,通过完成习作导航单引导学生一步步厘清习作思路,写出该风俗的不同方面,为详写打开习作思路,带领学生一起增补、整合教材图示中的内容,使之言之有序,解决杂乱无章、无主题、无逻辑的问题。】环节三:回顾例文 写清特点1.锁定重点,写片段。(1)出示习作要求:设计
本版编辑/赵 静
选择介绍风俗:重点写风俗的特点。选择写亲身经历: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感受。(2)学生借助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3)教师巡视,加强指导。2.聚焦范例,悟方法。(1)组内品评。读,和同桌交换读片段。画,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这一习俗的特点,画波浪线。评,习俗特点介绍得特别具体得三星,稍有体现得二星。(2)全班分享。为什么同学的介绍不吸引人呢?看来好的介绍还需要技巧呢。锦囊妙计:融入体验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沈从文《腊八粥》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的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着。 ——斯妤《除夕》(3)教师小结:在介绍时,融入活动体验,风俗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可以让介绍的风俗更加吸引人。(4)修改片段。在介绍风俗中,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设计意图: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在一次次的习作实践中习得并提高的。学生初次试写后,围绕“是否融入了感受”进行集体展示、评议,用生动鲜活的学生例文及课文范文对学生进行潜移漠化的习作指导,既能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又能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体验。】第二课时环节四:撰写初稿 诉风俗1.出示单元习作要求。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2.完成初稿。62•小学 2020.2请学生再次对照自己的习作导航单,在主体段落的基础上,明确需要补充完整的几个方面。重点介绍我选择介绍的风俗是( )简单介绍3.学生尝试写初稿。【设计意图:写一篇完整的习作,写清楚几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对六年级学生的习作要求。有了难点的突破,第一课时完成了详写部分的指导,略写部分就比较轻松了。】环节五:众说纷纭 评风俗1.出示评改要求。序号评价内容等第自评小组评价小组建议1是否能让人读出风俗☆☆☆的主要特点☆☆☆是否从不同方面或亲☆☆☆2身经历表达家乡的风☆☆俗 ☆详写部分是否给你留☆☆☆3下了深刻印象(活动☆☆体验)☆2.自评。请对照此次习作评价表,先进行自我评星,然后对照修改。3.组内评。(1)组内互读,对照评价表互相评星,并提出自己的建议。(2)小组内推荐一篇稿件。4.全班共评。5.再次修改。根据评价表的要求,以及刚才全班和小组内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再次进行修改。【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对高段的习作提出了要求:能做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和他人交换修改。在修改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习作评价表,这样学生不仅有了评价的标准,也有了这次习作目的达成的依据。】环节六:多维平台 展风俗“风俗榜”专区贴春联贴窗花贴年画除夕守岁放鞭炮迎财神1.任务驱动。本版编辑/赵 静
设计
看着大家的精彩介绍,同学们都已经按捺不住阅读的欲望了,到底谁的介绍能博得大家的喜爱呢?最受欢迎的“六大风俗”究竟花落谁家呢?请同学们继续完善自己的作品,并发送到班级微信平台。我们将推送一期“风俗榜”专题活动,邀请家长、教师、同学共同阅读、评选。2.课外延伸。微信平台作品展示,评选。【设计意图:本次习作要明确“为读者而写作”的交际目的,“风俗榜”的形式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既形成内在的读者意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带着作品感进行写作,也促使学生有意地创新语言、结构、内容等,提升习作品质。同时,通过班级介绍和微信平台的作品推送,为学生作品的流通,评介提供平台,从而更好地完成本次习作的意义建构。】六年级下册写作品梗概◎孙美蓉(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江苏盐城224000)【情境任务】学校要修订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请六年级同学一起参与。请你从近两年阅读的书籍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中外名著,写作品梗概:能抓住重点内容概括,语言简明。希望你介绍的书目被选中哟!【教学目标】1.借助“例文支架”,运用“理、筛、炼、连”的方法学写作品梗概。3.保持作品原意,连贯通顺。【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自带少儿版《鲁滨逊漂流记》和自己最喜欢读的三本名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 确定书目一、回顾名著,交流体会本单元我们阅读的名著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部?为何?在你以前读过的书中还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何?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校要修订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请六年级同学一起参与。请你从近两年阅读的书籍中,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中外名著,写作品梗概:能抓住重点内容概括,语言简洁。希望你介绍的书目被选中哟!全班交流:什么是作品梗概?你读过哪些作品梗概?三、小组互选,确定书目拿出课前准备的最喜欢的三本书,请小组同学挑选最想读的一本,根据伙伴建议,确定要介绍的书目。四、回忆内容,整体回味《 》这部作品主要写了 (主人公) (起因), 他(她)(怎样做) (结局)。表现了(展现了) (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回顾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激发境。小组互选书目,是帮助学生在确定介绍书目时要关注读者意识,从而迅速进入情境。回顾作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练写梗概奠定基调。】环节二:借助例文 提炼方法一、自主交流,倾诉难点怎么写作品梗概?你觉得最难在哪儿?二、比较例文,辨析异同1.浏览课文梗概和原作品,按要求完成下表。(1)根据《鲁滨逊漂流记》作品梗概的段次和事件,找出原作品相对应的目录,填入下表(见表1)。(2)找出《鲁滨逊漂流记》作品梗概的过渡语段填入下文表(见表1)。2.结合表1,比较课文梗概和原作品,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异同?为何?先个人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预设:相同:主题不变,人物形象不变,脉络不变,主要情节不变。不同:(1)字数减少——原作品10万字,梗概近千字。借机推出写作任务情2.运用“图表”和“问题支架”提炼重点,锤炼语言。学生与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欲望,63•小学 202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