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税收征管的几点思考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如何围绕经济发展做好税收征管工作,是税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着重研究的课题。税务部门作为政府经济调控的重要职能部门,在税务征纳过程中有着组织、服务、监督、检查等一系列工作,每项工作都环环相扣,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还是税收征管工作。实践证明,严密科学的税收征管体系,对于实现税收的分配、监督和调节职能,对于维护税法的严肃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结合我县税收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强税收征管作以下几点思考。
一、当前税收征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确保国家税收,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国家在税收征管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制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在税收征管方面,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税收计划增长与税源不足的矛盾。地方政府承担着一系列事权职责,除基本财政支出以外还想办更多的事,很容易以财政支出确定所需要的收入,制定的收入计划给税务部门组织收入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税收计划是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主要目标,也是检查和考核工作的重要依据,造成税务机关把税收征管
的重点放在完成收入计划指标上,而不是放到加强税源控管、依法征收上。税源建设工作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和税务部门应有的重视,完成税收计划任务和切实加强税源建设有待于协调统一起来。
二是税源控管乏力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税收征管对象的隐蔽性、分散性、流动性、不规则性明显增加,税收征管的难度客观上是越来越大,仅靠传统的税收征管办法已远远力不从心。税收基础管理薄弱、执法不严、不规范的问题还明显存在;纳税人纳税观念淡薄,偷、逃、抗税等问题时有发生,税收秩序亟待改善。同时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配合,税收信息不共享,在税源建设上没有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人力、物力、财力重复投入、增加了税收征管成本。
三是税源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在当前征、管、查三分离的征管体制下,税源管理责任人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主要是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具体职责不清、任务不明,没有真正达到监控税源的要求,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联系不密切、责任追究落实不彻底,不仅影响了税源管理的质量,而且容易产生新的征管漏洞,形成恶性循环。
四是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有待提高。近年来,尽管税务部门在税法宣传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广泛运用报刊、杂志、
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纳税人的税收法律意识和纳税意识非常淡薄,自觉申报纳税还未形成风气,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税收征管工作。
二、加强税收征管的几点建议
第一,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纳税人的经济类型、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日趋复杂,能否有效地对纳税户和税源变化情况进行监控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只有打牢这个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由于分类管理是从管好源头开始,所以应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包括将所有纳税户纳入税务登记的范围内,对纳税户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发票领用存表等相关资料进行案头审计,并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日常检查和税源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纳税户的税务登记增减变化情况、发票使用情况、产经营情况、纳税情况、减免缓退情况、违章处罚等全部纳税事宜的全过程,并能通过管理及时而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各种涉税信息、资料,建立健全纳税户档案,真正做到底数清,税源明,所以应该把抓好分类管理的落实作为加强征管的突破口。落实分类管理应做到:(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领导和广大税务干部要把推行分类管理看作
是加强征管的基础和关键,是创收的保证。要正确认识分类管理的含义及其内容。(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分类管理,以签订责任书的形式,把职责明确到人,落实到户。(3)把分类管理、征管质量考核,征管软件的运用、征管档案的管理四项工作有机结合进行,分类管理中包含了后三项工作的大部分,分类管理搞好了,其他三项基本就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完善税收征管的考核。分类管理实行后,其征管质量和效率能否得到提高,还要通过考核才能证明。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实行奖惩分明是推动分类管理,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最大动力。税务部门要结合地区实际,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即建立监督和考核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考核办法、制度、施及量化标准,保证管理落到实处,保证征管质量和效率真正得到提高。
第三,提高征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实行分类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职责分解到人,落实到户后业务能力就是质量和效率的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征管业务的培训,努力提高税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才能规范征管行为,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