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万旭容
今天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第三单元的《杨氏之子》。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全文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教给他们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虽然学生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同学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学习古诗,后来又学习词、名言警句,因此可以说同学们对古文又不是太陌生,甚至可以说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完全适用于学习文言文的。因而,在新课导入时,我以学过的名言入手,告诉学生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
二、以读促学 体会语言魅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学生学习古文的诀窍就是“读”。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大致读懂故事内容。
三、教给方法 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理解词语和文章意思,我引导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测可以运用的理解意思的方法,老师并适时板书出来。让学生试着用这些方法理解文章意思。汇报时,我先让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意思,再从句子意思回归到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解决了疑难字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四、创设语境 过一把古人瘾
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了次语言拓展训练。首先是在理解了课题后,让学生试着用“X氏之子(女)”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自己和同桌。其次是学习了“甚聪惠”后让学生根据老师介绍的情况用“甚XX”来概括。第三次是学习了杨氏子回答孔君平的话后,问学生“假如来的人不姓孔,而是姓黄、柳、梅或马,杨氏子又会怎么回答呢?”让学生用“未闻___”的句式来说。
但由于时间匆忙,有些环节并未落到实处,比如对词语、对句子的理解,只是让极个别的同学说了,应该多指定一些同学来回答,板书不完整,也就显错。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多加注意。
2015年4月1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