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

来源:九壹网
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

高二语文组

常见的古诗赏析题,大体可归纳出四种问答模式:

模式1:诗歌意境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是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步骤一)。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步骤二),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步骤三)。

模式2:表达技巧的鉴赏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随景迁,景为情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感物伤怀等。

(2)表现手法:象征、用典,烘托,衬托、反衬,烘云托月,侧面烘托,动静结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虚写实,虚实相生,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对偶、对比、夸张、反问、反诘、排比、引用、回环、互文、婉曲等。

1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步骤一)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步骤三)。

模式3:分析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或这句诗的妙处是什么?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或这句诗含有什么深意?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

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这首诗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步骤1)。“黄莺儿”、“莫教”、“惊妾梦”等语言口语化,民歌色彩浓厚(步骤2)。表达了国中少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步骤3)。

模式4:诗歌炼字炼句鉴赏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看”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案:“看”在诗句中有“回过头来望”的意思(步骤1),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千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的泪花。情景怎能让人不断肠呢(步骤2)?“看”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步骤3)

高考诗歌鉴赏题采用主观题形式,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语言、表达技巧,让回答什么就回答什么。弄清出题角度,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2、恰当运用诗歌鉴赏术语,使表达更准确,更符合鉴赏诗歌的要求,提高答题质量。

3、对诗歌理解、评价、联想,力求准确、合理、有根据,不能无中生有、任意发挥及随意拔高;术语表述要正确,不能生搬硬套、张冠李戴。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2)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体会并说出“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乱 后

[金]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鸣虚壁,饥乌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墟落:村落。

3

(1)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述。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1)~(2)题。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1)写诗立意要有切入点,你认为这首诗的切入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切入点来描写风的?

(2)宋朝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请你分析此诗的“余味”在哪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对 雪①

杜 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

4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盆 池

杜 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1)请分析第二句中“偷”字的表达效果。

(2)“白云”“明月”意象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①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有人说,诗中“香”字用得极佳。请你说说“佳”在何处。

(2)试简析最后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5

[双调]水仙子·咏江南

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睛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1)这支小令咏赞江南的美景,写出了江南景物什么样的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2)此曲写景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1)~(4)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是什么?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春 光

李商隐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1)“春光斗日光”应怎样理解?一“斗”字用得好在哪里?

6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些手法?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绪?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梅花绝句

(宋)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1)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就两首诗后两句来看,陆诗显然借用了柳诗的表现手法。这种借用是否恰当?请说出你的评价。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答: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塞 上

[北宋]柳 开 鸣骹①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②向云看。

注:①鸣骹(qiāo):一种响箭。②金勒:金饰的带嚼口的马络头。 (1)请对“天静无风声更干”中的“干”字进行赏析。

7

(2)该诗三、四句模仿了唐诗人李益的《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人说,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虽各有千秋,但又有异曲同工之妙,试就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相似处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阴浓”写景状物,妙在何处?“入”字有何意味?

(2)请具体分析“水精帘动”四个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面的,全诗写景的角度又有何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②。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1)试结合全诗分析首句的“冷”字好在哪里。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8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这两句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意思对即可)抒写了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 (2)长、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乱 后 参考答案与解析:

(1)从侧面形象地描写了“乱后”食尽粮绝的惨象:空荡荡的四壁中老鼠饿得吱吱乱叫,饥饿的乌鸦在荒芜的田地中到处乱啄。

(2)采用了叙事抒情的手法。叙述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正为衣食无着而发愁,催缴苛税的官吏却已接踵而至。客观的叙述中包含了诗人对官吏不顾人民死活的黑暗现实的无限愤慨之情。

咏 风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这首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开篇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结尾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作者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善解人意”。

解析:本题实际是问运用什么方法来写风的形象的,风本是无情的,但因为在作者的眼中“有情”,所以风便有了人情味,“加我林壑清”。

(2)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在这首诗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这就是此诗的“余味”。

解析:这道题具有探究性,答案仅供参考,不是唯一的。余味的体会,因人

而异,但要结合本诗谈,要言之有理。风的意象含义,可以允许多元解读,既可以理解为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也可以理解成使人冷静清醒的谆谆教导。

春日即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网”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

参考答案: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解析:分析情绪要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对 雪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关键是抓住“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答案: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解析:注意从“哭”“愁”“乱”“愁”中来概括其忧国忧民的苦闷心情。

9

参考答案:作此诗时,国家正处于动乱之中,战场上战斗异常惨烈,困居长安的诗人一心救国却苦无机会,一腔烦闷无处排遣,只能以手在空中划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或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以及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盆 池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炼字的妙处和意象特色应从表现出的景致、手法、效果等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1)“偷”字想像神奇,描绘出盆池倒映蓝天的优美景致,运用拟人手法,写得灵动诙谐、奇妙无比、耐人寻味,真是神来之笔。 (2)“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加之澄明如镜的盆池景象,表达了诗人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心境。

江 行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1)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字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2)可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参考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金陵酒肆留别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答案应包括本字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香”字所包含的不仅是柳花的香,还包括店外飘来的其他花香、店内横溢的酒香、吴姬身上的幽香。这一切融汇成一阵阵醉人的醇香,怎能不使李白留恋呢!

(2)解析: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平时应注意积累一些专业术语。 参考答案:“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水仙子·咏江南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在充分理解诗词意义的基础上,先看看词中都写了哪些意象,再看这些意象都具有什么特点,然后再分析词人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参考答案:(1)①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满江的烟波和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②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富裕人家砖瓦房屋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2)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而涉鸥在舞。珠帘在卷,画船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显出一派生机。

甘草子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更何况“秋暮”呢!过片“池上凭阑愁无侣”一句收束上意,点明愁因。“奈此个、单栖情绪”则推进一层,写孤眠之苦,场景也由池上转入屋内。 参考答案: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原因——“无侣”(或“单栖”)。

10

(2)解析:诗歌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实为婉曲含蓄。鸟语之后,反添一种凄凉。 参考答案: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的侧面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增冷落凄凉之感。

[折桂令]问秦淮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粉黛”借指歌伎,“笙箫”代指箫声,均属借代;“何处笙箫?”自然是反问。

参考答案:借代,反问。 (2)解析:第一问,“黄花”指菊花,“红叶”是树叶经秋霜染成,再看有“嫩”“新”的暗示,所以应该是写的初秋景象。第二问,“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写出了江山依旧,人事不存,黄花、红叶无人赏的冷清寂寞。既然是重访,对比以前灯红酒绿、游人如织的秦淮河,歌唱者自然会心生昔盛今衰的感慨。 参考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春 光 参考答案与解析: 参考答案:(1)春光,泛指春天明媚妍丽、富于生命力的景象,而春天的丽日艳阳正是这一景象的动力与源泉。着一“斗”字,将双方互争雄长的意态、方兴未艾的趋势,以及天地上下充溢着的热烈气氛全部传出。

(2)三、四两句用比喻、反问、反衬手法,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轻松悠闲、容与自得的企盼,又反过来衬托出了现时缭乱不宁的心绪。

解析:诗的前后两部分表达出了完全不同的情感色彩。前面刻画了春光的

明媚,后面则写了一种与之相反的情感。正是通过这种反差,衬托了作者缭乱的心绪。要注意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分析写作手法的运用,并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

梅花绝句 参考答案与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第一问比较简单,只要抓住“散上峰头望故乡”“一树梅前一放翁”这两句,不难得出答案。第二问有一定的难度,不管认为恰当与否,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答案:(1)柳诗表达了作者身处异乡的忧愁、苦闷和对故乡、对亲友的极度思念;陆诗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极度热爱,对梅花凌寒盛开、高洁不凡品格的赞颂。

(2)恰当。柳诗写作者希望自己能分身为千亿个人,站在每一座山峰上遥望故乡,想象大胆而新奇。陆诗将这一手法借用过来,希望每一株梅树前都能站着一个自己,不仅十分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热爱,甚至比柳诗更显贴切自然,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恰当。柳诗写作者极度思念故乡和亲友,甚至希望自己能分身为千亿个人,登上每一座山峰去遥望故乡,手法新奇而富有表现力。陆诗原封不动地借用这一手法,违背了贵在创新这一艺术规律。手法没有了新意,所表达的感情也不免显得虚假,可以说是“东施效颦”。

泛吴松江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天色已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

11

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描绘的情景其实可以理解成描绘了什么人、什么事,这些人、事有怎样的特征。所以,首先需要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然后分析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什么样的画面。“苇蓬”“斜阳„“船”“鹭鸶” 是意象,由后两句可看出诗人是孤寂的。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了,这是拟人;只有鹭鸶“翘足对船窗”,可以看出没有其他人关心诗人,反衬诗人的孤独,这是反衬。

塞 上 参考答案与解析:

(1)诗人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用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清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干”字描写声音的传播之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为后句胡儿“尽提金勒向云看”铺垫蓄势。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炼字题,此类题可分三步去回答:一是解释词语含义,二是分析在诗句中的具体意义,三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都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效果。《塞》诗通过“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这一集体动作淋漓尽致地衬托了响箭疾飞的效果。《从》诗通过“三十万”征人“一时回首月中看”,充分表现出笛声的哀怨和它在广大征人心中引起的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山亭夏日 参考答案与解析: (1)“阴浓”二字不仅状树之繁茂,且又暗示此时正是夏日午时前后,烈日炎炎,日烈,“树阴”才能“浓”。“入”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入”字正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2)比喻。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精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美妙而逼真: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

全诗从视觉、嗅觉角度写景: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一院香”,又为那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寄全椒山中道士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冷”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冷”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2)作者的感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写山中道人的种种活动,想送酒去安慰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即作者心中的寂寞之情。“郡斋冷”两句抒写,可以看到诗人身处郡斋的寂寞,想送酒去安慰山中的道士,终于又觉得找不着他们而无可奈何;而自己心中的寂寞之情,也终于无从化解。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