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二五”规划目标与展望
作者:王晓丹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05期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五年一规划是新中国特有的经济安排,也是有一定的时间安排,经过60年的风雨的洗礼,中国经济也步入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期间。同时也是一个新甲子的起点,和之前相比所处的内部环境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也面临了很多新的改革问题的出现,也就有了更大的挑战。本文针对十二五的发展和目标进行探讨。 关键词:五年规划 改革问题 目标
随着市场的发展,又即将面临一个新的五年规划,说到\"十二五\"是新甲子的起点,这只不过是时间刚好而已,然而他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体现了一个历史的新的发展的开始。中国社会即将步入一快0速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就在消费形态上的变化,也有经济运行的调整,更重要的是以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社会的形成。
在国际中我国上个世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漫长的东西方冷战,这也是一种古典的对抗性的国际竞争。因此在经济上也是与之相对应的,资源的不足也就更加增加了全球性的掠夺,在技术上的研究和开发导致了整个世界的飞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们坚强的战了起来,取得了国际地位也极其不易。由于一些技术的发展,导致整个地球也不堪重负,从而提倡低碳绿色经济,发展新型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由上面的分析这次的十二五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比以往都要难,性质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全球经济的平衡的前提下,也就需要平衡内外的平衡发展为突破口,有效的解决国际贸易的金融问题,重要的是要处理好内外关系;在我们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有效的化解各个影响全局的矛盾。这也就是这次\"十二五\"的新的起点,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1.\"十二五\"的发展趋势
在长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外向特征也就十分的明显,次贷危机最大的问题就是美国\"消费过剩\"的危机,然而中国也就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困境。然而美国失衡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20年,主要就是因为中国的生产过剩对美国的经济加以倪补,美国的消费水品的减弱导致了中国的出口的需求减少,中国本来就生产过剩,现在出口需求又减少了,也就导致经济的迟钝,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国的人均收入也就严重减少。同时加上经济和消费的影响,经济的的下滑速度也就更加的快,在未来长时间内,不仅是美国,而且全世界的发展国家经济都很难出现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加速国内经济的调整,把经济的中心转向内需和外需相结合上来。
二、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中国的发展,环境资源受到极大的影响,也就出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倡,其主要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
三、工业化将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特征
重化工业化简单的说就是指重工业,主要有我们生活中的钢铁、石油、化工、水泥、电力等,建筑业和一次资源产业不属于这一范畴。重化工业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
四、主导产业将由重化工业逐步过渡到服务业和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的变迁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服务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在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为主导的阶段,传统型、技术要求不高的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在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的阶段,由于高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技术要求较高的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石油化工、机器人、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航天器、汽车及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有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第二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内部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仍有较快发展,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在GDP中占有较大或主要份额。在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阶段,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人们也常把这一阶段称为后工业化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呈现不断优化升级的基本趋势。
五、\"刘易斯转折点\"将在\"十二五\"期间到来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格局,由于农业人口众多,农村劳动力持续大规模地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劳动力成本保持相对低廉。等到非农产业的发展把农业剩余劳动力吸收殆尽,二元经济就会逐步变成一体化的和均衡的现代经济。劳动力的这种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转变,即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被称为\"刘易斯转折点\"。\"十二五\"期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迎来\"刘易斯转折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阶段。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下降之后,中国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也降到了较低水平,进入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从80年代也开始了下降的过程,并且在21世纪以来下降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在2018年左右停止增长。如果我们把劳动年龄人口看作劳动力供给的基础的话,上述趋势也就意味着在经历了一个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增长阶段之后,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正在消失,刘易斯转折点已经初见端倪。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大大加深,近年来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上涨。随着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也大大加深。据估计,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了2亿,这些原来的农业劳动力成为制造业和服务业重要的劳动力来源。此前几年,这种劳动力几乎一直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工资水平极低。但是,近年来,这种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力工资出现了较快的上涨趋势,这从各地近年来频繁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张军. 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发展.[J].中国科学研究所.2009.7.21~22.
[2] 王洌. 我国\"十二五\"规划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J].高教教坛.2011.08.1.29~30. [3] 王彤.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现状.大学学报.2012.18.1:14~15. [4] 蒋伟.\"十二五\"中国的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师.2011.5:109~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