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各3分,7题每空1分) 1.(3分)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逞辩( chěng) 蓬蒿( hāo) 干涸(hé) 出其不意 ...B.嘈杂( căo) 订正( dīng) 悄然( qiăo) 人生鼎沸 ...C.筵席(yán) 辐射(fŭ) 拮据(jū) 相安无世 ...D.贮蓄(chù) 哂笑( shěn) 抽噎(yē) 顾名思议 ...2.(3分)对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八月是许多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将“向往”改为“憧憬”) B.北京动物园之所以发生“老虎吃人”、“黑熊扒车”事件的原因,是因为游客无视园内的规定和警示。(删去“的原因”)
C.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逐渐被推广和发现。(把“推广和发现”改为“发现和推广”)D.《人民的名义》收视时峰值超过8%左右,平均收视率破7%,已经与春晚比肩。(删去“左右”)
3.(3分)下列名著和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太学,元明清时期设立的最高学府。 C.孔子,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D.简•爱是一个有自尊心和反抗精神的人。
4.(3分)下面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棣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将北风看作是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比喻新颖贴切,联想美妙,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1
C.“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是互文,表现了战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D.“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表达出了诗人希望友人重整旗鼓、报效祖国的情感。 5.(3分)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是( )
A.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B.学生在考场紧张等待考试,代考老师说:“别紧张,深呼吸,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 C.王嫂挑选香蕉,不满意,转身离开,老板忿忿地说:“挑那么久,又不买,神经病。” D.展刚对参加父亲寿宴的亲朋好友说:“非常感谢大家能抽空参加令尊的生日宴会。” 6.(3分)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日出日落,江流瀑飞,花谢霜满,自然展现给我们无穷无尽的美。泰山巍峨,燃起久仰的豪迈; 。鹊桥星云,承载了人生多少离合与悲欢;渭城朝雨,诠释着人间无数相依和不舍。
A.赤壁多娇,失落的心潮卷起 B.赤壁多娇,失落的心潮被卷起 C.赤壁多娇,卷起失落的心潮 D.卷起失落的心潮,赤壁多娇 7.(7分)按课文原文填空。
(1)俶尔远逝, (。柳宗元《小石潭记》) (2)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3)日星隐曜, 。(范仲淹《岳阳楼记》) (4)村中闻有此人,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 (6)《三峡》文中描绘夏季水势浩大的是 。
二、阅读(45分)
8.(10分)阅读《曹刿论战》,回答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敦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牺牲: ②辙: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填空。
本文选自我国第一部(体例) 史书《 》,在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是 和 。
9.(10分)阅读《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回答下列各题。
基因密码与生命预测
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基因一直采取拒绝承认的态度。直到70年代,经过科学家的努力,“基因”二字才被写进了科教书。现在基因已经被世界各国接受,人类基因组计划与曼哈顿原子弹、阿波罗登月计划并称为人类自然科学史上的三大计划。
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在传统的观念里,生命不可预测。我们回想一下古代的相学和命理学就不难发现,相学和命理学是通过人的手纹、相貌及生辰八字来破译生命的奥秘和隐私。但由于手段落后,水平低劣,加之其他原因,很难给出准确的表述。
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假如是一个孩子,凭借这张图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将来是什么性格,是不是色盲,会长多高,会不会秃顶,是胖是瘦,什么时候会患什么病,什么时候死亡,也就是说,基本可以知道这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1)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决定一个物种之所以是这个物种,是由它的遗传信息决定的。一个人会自杀,是因为他生命体内有自杀基因。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精神健康学家乔纳森。堤文博士和戴维•纳特教授找到了一种自杀的基因。并认为它能导致某些人发生自杀的行为。目前,科学家还不能定量测算出有“自杀基因”者就存在 自杀的必然性。有“自杀基因”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自杀,但自杀者一定带有“自杀基因”。一个人是否长寿,也和基因有极大关系。法国科学家就发现了长寿基因。
他们研究了三万名长寿人,发现不少研究对象体内均带有两种基因的特定变体。这两种基因能帮助他们对抗致命的老年疾病,特别是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症。这个研究组的负责人科恩博士说,带有这两种特定基因的人,颐享天年的机会比普通人高两倍。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2)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他们认为,离婚因子先天就有。主持这项研究的维克多•约金奇士发现,离婚原因的一大半取决于配偶的性格,而女人的性格比男人更有决定因素。他们发现,父母离婚的孩子结婚后,离婚的危险要比常人高出十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遗传基因在作怪。
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声音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正像每个人的长相、指纹不尽相同一样,即使孪生子,也是如此。(3)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
3
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任何模仿者都不能逼真模仿他人的全部音色和其他要素。破译了基因也就破译了人的声纹。验声研究还表明嗓音和个人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身高体壮的大汉和瘦弱者的嗓音就有很大差别。此外,根据一个人的语音特征,就可以推断出他的身高、体型、年龄、长期居住地以及受过何种教育、从事何种职业等一系列内涵,因为声音语言负载着人体基因信息。
知道了上述一切,就会明白长期以来困扰人类的生命预测不再是神话,可以说破译了生命基因也就破译了生命的全过程。
(1)“在人体生命科学探索的历史中,没有比‘基因’二字更具有震撼力了”,能表明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人们因为什么对基因敏感、谨慎?
(3)结合文意,文中划线句子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句(1)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了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 B.句(2)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离婚问题也有基因的影响。 C.句(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每个人的音色不尽相同。 D.文中加点词“重要”起强调作用,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4)作者基于什么说出“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
10.(15分)阅读《采浆果的人》,回答下列各题。
采浆果的人 迟子建
①金井是个小农庄。一个收浆果的人来了,他的一番吆喝,让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
②曹大平夫妇的心情跟阳光一样明朗,他们边采边计划卖浆果的钱的用途。他们决定涉水渡河,把竹篮给装满了。河水凉得他们直打寒战,随着河心的临近,水涨到他们腰际了,他们有些站不稳,但他们咬着牙,互相鼓励,坚持着。突然,曹大平的腿抽筋了,他栽歪了一下身子,水花朝他打来,他呻吟着,惊恐地看着白花花的水从脖颈下跃过。他的女人紧紧地拉住丈夫不撒手,她也栽歪了身子,挎着的竹篮趁机从她胳膊肘那儿溜走了。他们相互搀扶着哆哆嗦嗦地回到岸边。曹大平一回去就发烧了,他的女人唉声叹气的,她既不能采浆果,又不能去秋收,只能守着他。
③金井有个头发全白的“苍苍婆”,三十年来,她的男人一直瘫在炕上靠着她的服侍而活着。苍苍婆的眼睛,没有老年人的那种混浊,依然那么明亮,清澈逼人,好像她的眼底浸
4
着一汪泪,使她的眼睛永远湿润而明净。
④开始的几天,苍苍婆还认认真真地采上一天的都柿,交给收浆果的人,换来几十块钱。可是接下来的日子,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苍苍婆就很想喝上一碗酒。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收浆果的人为了安慰她,曾丢给她一张十元钞票,让她买酒,苍苍婆捡起钞票,运足一口气;又把它吹回地上,苍苍婆说:“钱是什么,不就是一张落叶么?蚂蚁合伙举过落叶,这样的叶子它们没见过,留着给蚂蚁们举着玩,当遮阳伞使吧!”说完,她就一摇一摆地走了。
⑤苍苍婆在晩饭后摇摇晃晃地去大鲁二鲁家了。大鲁二鲁是金井人中唯一还在秋收的人。他们是一对智障的双胞胎兄妹,大鲁是男的,二鲁是女的。他们已是中年人了。满嘴酒气的苍苍婆亢奋地叫道:“大鲁二鲁,别秋收了,采浆果去吧,能拿现钱!大鲁过年时就能买新鞋穿了,二鲁也能买件花衣裳了!”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苍苍婆说:“你们真是一对傻瓜,这天响晴响睛着呢,晚个十天八天秋收,你种到土里的东西也不能长翅膀飞了;可你要是不采浆果,就得不到现钱,等你们收完秋去采,收浆果的人早就走了,你们一分钱也挣不到!”
⑥大鲁二鲁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秋收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之后,他们把遗落在地里的菜帮也捡起来,装进麻袋,拉回家堆在仓房旁,作为猪饲料。最后,他们踏着更浓重的霜,去了大草甸子,用绳子把猪草背回来。
⑦就在大鲁二鲁扛回猪草的这个夜晩,天空下起了大雪。金井人一年的收获,就这么掩埋在大雪之下了。人们脸上满是凄苦的表情。他们冬天吃什么?他们的牲畜和家禽吃什么?苍苍婆望着大鲁二鲁这户唯一收获了庄稼的人家,她的心中先是涌起一股苍凉,接着是羡慕,最后便是弥漫开来的温暖和欣慰。
⑧二鲁的脖颈上有一圈火红的野刺莓。金井的女孩,最喜爱穿这样的项链来戴。看来在秋收的间隙,大鲁二鲁也采了浆果。只不过他们仅仅只采了很少的一种,并且为它们做了最美的镶嵌。
(节选自中篇小说《采浆果的人》,有删改)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3)联系全文,说说你对第⑥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5
(4)文中苍苍婆吃都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分析。
(5)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大鲁、二鲁的形象特点。
11.(10分)阅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回答下列各题。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
①吟诗、赏月、观潮、吃月饼、赏桂花、燃灯、祭月,中秋节有很多习俗,这些习俗蕴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情感生成和价值观念,能够起到协调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乃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理应由一代代国人传承和发扬。
②然而,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中秋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在一些年轻人眼中成了美食节、购物节、旅游节,节日中所蕴含的诗意和情怀日渐式微。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活起来,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弘扬传统节目文化,要靠“传”和“创”。
③所谓“传”,就是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之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如“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中秋之夜对月祭拜,传承的不只是民间风俗,更是一种深厚的家国情怀。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让精神之钙铸牢民族之魂,必须要善于把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④所谓“创”,就是创新。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备受人们“追捧”。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有机统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善于结合时代条件,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外延、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才能让其永葆青春活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只有“双管齐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方可使其得以广泛弘扬,从而影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选自新华网2018.9.23)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
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要坚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二者有机统一起来。 ②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让传统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备受人 们“追捧”。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6
(3)作者认为如何做到创新?
(4)细读全文,说说“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有什么意义?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50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有了追赶,不安分的心有了可牵挂的念想,情感的波涛有了可依靠的港湾。于是你追我赶成了快乐的倾慕、成功的源泉和幸福的靠近。人在旅途,最美的状态为追赶,你追赶着,也被追赶着。 请以“追赶”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任何文体均可;(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13.材料作文
有一天,毛毛虫问蝴蝶:“我要怎样才能变成一只蝴蝶?”
“要成为蝶,首先要有飞行的渴望,其次要有勇气冲出约束你的安全、温暖的茧。” “那不就是死亡吗?”
“表面看是死亡,实际上是新生。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差别,有的成为蝴蝶,有的因逃避而死亡。”
某些时候,不是因为难我们才不敢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事情才变得困难。 关键是要有勇气冲出去!冲出去,才有希望!
这个材料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要成功,要有执着的追求;有摆脱束缚的勇气;置之死地而后生。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
7
2020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各3分,7题每空1分) 1.【解答】 A.正确;
B.有误,“嘈杂”的“嘈”应读“cáo”,“订正”的“订”应读“dìng”,“人生鼎沸”应为“人声鼎沸”;
C.有误,“辐射”的“辐”应读“fú”。“相安无世”应为“相安无事”; D.有误,“贮蓄”的“贮”应读“zhù”,“顾名思议”应为“顾名思义”; 故选:A。 2.【解答】
A.有误,搭配不当,“八月”不能搭配“圣地”,改为“八月的呼伦贝尔”;BCD,正确。 故选:A。 3.【解答】
ACD.正确。B.有误;“太学”是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 故选:B。 4.【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ABC.正确;D.有误,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惆怅,惜别之情。并无体现出诗人诗人希望友人重整旗鼓、报效祖国的情感。 故选:D。 5.【解答】
A面对餐厅服务员的劝说,叼着烟顾客不但不听劝,依然吸烟,说出“关你什么事?”的话,不得体;B面对紧张的考生,老师温婉得体的引导学生疏导紧张情绪,语言得体;C老板面对离开的顾客,说其“神经病”,语言不得体;D“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此处应为谦辞“家父”,故D错误。本题应选B。 故选:B。 6.【解答】
根据对上下文句子形式的把握:
A.句式不一致;B.句式不一致;C.句式一致;D.句式不一致;
8
故选:C。 7.【解答】答案: (1)往来翕忽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山岳潜形 (4)咸来问讯 (5)驿外断桥边
(6)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二、阅读(45分) 8.【解答】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②句意为: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谋,谋议。间,参与。句意为: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句意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内容理解概括。作答此类题目,需要细读文本,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鲁国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曹刿掌握了发动进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而齐军却没有选择适当的战术与时机,所以战败。 答案:
(1)①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②车轮碾出的痕迹 (2)①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编年体 左传 轻敌(齐师倚仗国强) 没有把握战机 (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 9.【解答】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确定答题区域,根据相关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人类一直在探索生命的奥秘,根据“而基因的发现,是现代科学第一次向人类宣告了生命预测的可能性。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可知,这就是“基因”二字更具有
9
震撼力的原因。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为什么人对‘基因’二字如此敏感,如此谨慎?除了其他原因之外,有个很重号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来分析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语言赏析。结合句子内容和词语的表达效果,找出分析正确的一项即可。 A.有误,“如不同人种之间头发、肤色、眼睛、鼻子等不同,是基因差异所在”并没有具体指出其基因的差异,说明并不具体,不符合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要求;
B.有误,“这是英国科学家最近对3500名已婚者调查后得出的结论”仅仅指出调查对象的数量,缺少调查结果的具体数据,并不能表明调查和“离婚问题也不完全是感情问题,还有基因在作怪”这一结论的关系,不符合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要求;
C.有误,“人的声纹如同指纹一样,是长期稳定的密码”要说明的是“长期稳定”这一特点,不是“不尽相同”; D.正确;
(4)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来概括即可。
根据“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据说用不了多久,如果法律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拿到一张自己的基因组图,这张图记录着一个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等语句来概括即可。 答案:
(1)基因的发现,是人类对生命的预测成为可能,一个人还可能拿到一张记录着自己生命的奥秘和隐私的基因图组。
(2)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怕“染上”迷信之嫌。 (3)D
(4)人的一切外观和行为都是基因的外在表现,基因是表现其遗传性状的物质基础,而不久,人类将破译全部基因信息。 10.【解答】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时间:金井村人为了金钱采浆果的时候;人物:村中的大鲁、二鲁;事件:坚守在乡村,成为村里唯一一户收获庄稼的人家。根据这些要素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结构上,从第⑥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同样是挣钱,大鲁二鲁却不为所动,曹大平夫妇与他们的表现形成了对比;上文中作者提到了大多数金井人的表现“秋收的人们扔下了手中农具,奔向森林河谷,采摘浆果”,曹大平夫妇的做法照应了前文;同时第②段情节预示了后文金井人的悲剧。内容上,这个情节写出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对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起到了作用;作者借第②段的故事情节体现出了作品的价值取向,深化了文章主旨,引发读者思考,使人回味无穷。
(3)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划线句子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属于动作描写,“砍”“运”“装”“捡”等动词,具体地体现了大鲁、二鲁的勤奋、本分,他们没有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父母的嘱咐,
10
正是他们老实本分、踏踏实实的特点,让让他们成为村中唯一收获的人家,为这一情节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根据“当她独自在林中垂下老迈的腰,手指触到皱纹累累的已经蔫软的都柿的时候,她的心凄凉了”可知,此时她内心凄凉。根据“她尝了一粒都柿,真是甜极了,这甜让她更觉凄凉”可知,果子的甜让她感到更加凄凉。根据“山上没酒,她自然把采来的都柿当酒吃,竞一发而不可收,吃空了盛都柿的盆子”可知,她想喝酒却没有,只能吃空一筐果子。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大鲁说:“苍苍婆,爸妈死前告诉大鲁了,下了霜就秋收,大鲁都点了头了!”二鲁也说:“春天撒了种,秋天就得收庄稼,二鲁也记着呢!”可见他们先天愚钝,但坚守传统和诺言;“他们刨完了土豆,又砍了白菜和大头菜,把它们运回来,腌了两缸酸菜和一缸咸菜,然后把余下的菜下到窖里。”可见他们勤劳能干。这些句子是作者对大鲁与二鲁的赞美,写他们采的只是很少的一种,而且采浆果也不是为钱,只是为了生活的装饰,表现了他们对金钱的漠视。 答案:
(1)秋收时,当金井人都放弃秋收去采摘浆果时,大鲁二鲁这对智障兄妹却不为眼前的利益所动,坚守传统,坚持秋收,最终成为了村里唯一收获庄稼的人家。
(2)①塑造曹大平夫妇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险的形象,与后文大鲁、二鲁的不为金钱所动形成鲜明对比;②承接了上文大多数金井人的表现,预示了金井人的悲剧。
(3)本句是对大鲁、二鲁的动作描写,一系列动词体现出二人的踏实肯干,本分老实的特点,为下文他们成为村中唯一收获的人家做铺垫,
(4)①腰身老迈,三十年服侍丈夫,内心凄凉。②由都柿的甜想到自己的处境更觉得悲凉。③想喝酒麻醉自己却没酒,吃空一筐。
(5)坚守传统和诺言;勤劳肯干;热爱生活(或爱美,乐观);质朴、不贪心。 11.【解答】
(1)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掌握。中心论点是集中、概括地表明作者论述的主要观点的判断语句,通常位于文章首尾,有时文章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没有明确语句,需要自己概括。本文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
(2)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①题,“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引用古语,是道理论证。第②题,“曾经火爆电视荧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如果国宝会说话》,走红的甲骨文表情包、文物戏精等通过创新传播手段”是举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例子进行论证,是举例论证。第③题,这一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文化沃土”,是比喻论证。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可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第④段“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可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可提取关键语句适当加工作答。由最后一段“我们只有‘双管齐下’,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方可使其得以广泛弘扬,从而影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可得出答案。
11
答案:
(1)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
(2)①道理论证 ②举例论证 ③比喻论证
(3)①首先传承手段要创新、与时俱进;②其次,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4)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使其得以广泛弘扬,影显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作文(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12.【解答】【例文】
追赶
时光就像纸飞机般,飞走,就无法回头。
﹣﹣题记
或许你们还想着,过了今天还有明天。
或许你们还想着,仅仅十五、六岁的自己,还有大把的时间。 或许你们还想着,长大对自己来说,还太遥远。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属于自己青春的齿轮虽然还在转动,可是还剩下多少圈呢? 承载着青春的河水潺潺的流向时光的大洋,轻轻地泻进广阔的时间里,没有一丝声响。紧接着,是成熟那磅礴的汹涌,是中年那孜孜的疲倦,是老年那辗转的叹息。它们每一次的流淌都冲刷着两岸的石头,摩擦着抚平了一个个尖锐的棱角。 这些棱角,都是青春经过时,无意留下的。
忽然想起初三时的浑浑噩噩。每天刚上课,就待着下课;个星期天刚过,就期待着下一个星期天的到来。
那时候在游戏里认识了一位网友,她刚考完高考,发挥得好像不太好,正借着游戏里格斗的快感来发泄情绪。
我告诉她:我已经破罐子破摔了。
发出这句话后,我用手托着下巴思考着她接下来的回复。是用安慰的语言来要我节哀顺变吗?是鼓励我要努力读下去吗?是颓废地要我出去闯社会吗?还是像个老妈子一样说一大堆无聊的道理?
等待是漫长的,荧屏外的她好像在某个世界里穿越的几千年后才回到现实一样,才幽幽地发来一句话:你折过纸飞机吗? 折过。
那你肯定玩过吧。 恩。
把纸飞机仍出去后,它会回头吗? 废话,当然不会啊。 那你说时光像不像纸飞机? 不像啊。
12
不,时光和纸飞机一样,都是一去不回头了。 …
这次是轮到荧屏前的我长时间的沉默。
时光就包括青春啊。从前的我还以为,自己还有太多的时光消磨,太多的青春年华可以度过。
粘满青春的水不会因为我的浑噩而停下,不会因为我的后悔而逆流,不会因为我的追赶而放满流速。我能做的,只有顺着水流的方向向前蹦跑,用力地抓住青春的小尾巴。 这样,梦想才会触手可及。 13.【解答】
执着
书橱中见证的日记堆叠得很高,翻阅昔日的本子,徜徉在文字海洋,寂寞与孤独常常并存,逐渐地,懵懂发现,我竟然迷恋上了文学!
任岁月在飞逝黯淡中落寞,任时间冲刷守望凄苦的心。云淡风清的岁月里,把斑驳的青春串联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于留恋苍白的文字,延续我个性的张狂。
尽管眼前的一切朦胧不清,在无可预测的宇宙般辽阔寂静里,让天空中星星随意地闪烁。黑夜里,用心感受光明,愿舍弃风铃的乐谱,换成一个淡然执着地追求。
多少个日月,我不断地把思绪融入进荡漾文学浪花的思忖,将天马行空的词句,尽情地用行文畅快淋漓地肆虐自己孤独、寂寞的情感。踏着黑夜的轨迹在梦呓中呼唤灵感,执笔询问星星密集的悲哀,以务求文学魅力的容颜。
舞动的记忆缀满蓝星点点的诱惑,击倒往日的流言蜚语。走自己的路,任路边的野草肆无忌惮地疯长,执着的心,仍马不停蹄地赶着梦想与现实的征程,在没有历史的尘埃中,给文学之希望烙上一道闪电般的记忆。
天空不曾留下痕迹,流星已划过长空,焚烧掠过心扉的愁绪,蕴藏摇曳的牵绊,寄予远方浩瀚的诗章,放飞梦想。我将在四季里努力地寻觅挥洒别人无法理解的诗意,揣想翩迁的文字,似花絮飘香;煽动疲惫的翅膀,泛着涟漪,轻轻抚平哀伤,把文字串联,汇成诗篇,珍藏于心底,慢慢品尝!
梦想与现实是比翼鸟,环绕人生的情调!踏着晨曦,尽情写意。文学,我的梦想,我将继续追随它,直到永远,永远地凝集青春的赞歌。 执着,是一首永恒的歌,于我梦想中不断延伸。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