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棚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来源:九壹网
植物保护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23期 大棚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施洁 程志超 王芹 王卫星s ( 江苏省涟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涟水223400; 涟水县科普站; 涟水县农科所) 摘要茎枯病是芦笋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本文介绍了茎枯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芦笋;茎枯病;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436.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3—0134一O1 茎枯病是芦笋的主要病害,其发生程度重、危害大,常 规防治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防效不理想,要通过采取加强 栽培管理等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1症状 茎枯病发病部位主要在茎杆和枝条上。茎部初生病斑为 纺锤形或线条状暗褐色斑,周缘水渍状。随病情加重,病斑 逐渐扩大,中央赤褐色凹陷,其上散生很多黑色小粒点,即 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绕茎一周后,茎干枯,似火烧状, 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造成绝收,是芦笋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天I、-3冬拟茎点菌.半知菌类球科孢目茎点菌属。 分生孢子器形成于子座中。单生或2~3个聚生,扁球形至三 角形。主要危害芦笋,病菌生长适温为l0~30℃,菌丝生长 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25℃。喜高湿,夏秋多雨或多雾发病 重。在黄淮海地区,每年发病高峰在7—8月,病原菌在地上 部存活时间长,但进入地下3~5 cm,病原菌很快就会死亡fl1。 3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是地表、杂草、枯茎等,病菌主要通 过风雨传播。病害发生主要有2个阶段,一是病害扩展期, 即开始发病的30~40 d内;二是病害严重期,即发病40 d以 后。一般感染的高峰在嫩茎长出的1周内,嫩茎长到40 d以 后,组织开始坚实,侵染较难。病情的发展还与环境条件有 关,清园消毒后病原菌少的地块发生轻,干旱年份发生轻, 田间群体分布合理的发病轻,健壮的笋株发病轻。 4防治方法 4.1避病栽培的农业防治措施 4.1.1种子消毒。新购的种子要进行高温消毒与药剂消毒。 4.1.2清园,降低病原菌基数。清园每年进行2次,一次在 冬春采收前,一次是在停采后清棵换头时,主要是清除地面 上的枯茎及病株。换头和清棵后的茎可作薪柴烧掉,或作饲 料,也可作高温堆肥,但必须充分腐熟。清园后全田要松土, 将地上残屑埋入地下,并用药剂进行地面消毒嘲。 4.1.3留母茎采收,延长采收期,避开病发高峰。留母茎采 收,可以延长采收时间。大棚芦笋2月初开始采笋,4月中旬 每株留母茎2个,可将采收时间延长至8月下旬。此后清园 重新留秋茎。留茎时选择晴好天气,一次留齐,以防交替感 染。并施好交接肥和秋发肥。尽量避开7月底茎枯病发病的 基金项目 江苏省2015年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e[2015]165)。 作者简介 施洁(1980一),女,江苏涟水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工作。 收稿日期 2016-10—12 134 高峰期。留母茎采收既可降低发病程度又可增产。 4.1.4打顶整枝,去弱留壮。打顶控高可以使田间通风透光, 降低温度,造成不利于茎枯病发生的小气候,还能因去掉顶 端优势而降低营养的消耗,有利于鳞芽发育,培养壮笋。同 时,去掉下部老化枝、细弱病茎和晚发的顶部分枝,并及时 运出田外焚烧,防止病菌再次侵染圈。 4.1.5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平衡施肥,不偏施 氮肥,适当增加钾肥比例,增强植株抗病性。要保证田间沟 系配套,及时排水降渍,降低田间湿度。 4.2合理用药 4.2.1地面杀菌。清园后,进行地面喷药消毒处理。方法是 将药液均匀喷于地表,在采收前和秋季换头时喷药,可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 剂500倍液、40%角斑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苯菌灵 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4.2.2药剂涂茎与喷雾相结合。药剂涂茎:当留母株的嫩茎 长到30 cm左右时,对分枝以下部位进行药剂涂茎,涂茎时 带上橡皮手套,用海绵蘸上药液,涂抹嫩茎四周表皮。茎高 55~60 cm时再涂1次。涂茎主要选用50%多菌灵40倍液,在 夏、秋季留茎时采用。涂茎要注意嫩茎四周涂匀,不能漏涂。 要严格掌握浓度,防止造成药害。 喷药:留母茎的嫩茎出土3 d后就开始喷药。以后每隔 5~7 d喷药1次。随嫩茎生长,可加大间隔期。一般嫩茎生长 40 d后,喷药重点开转移到新梢幼嫩部分。夏、秋季节阴雨、 大雾、潮湿天气,空气湿度大,适宜病害发生。急型茎枯病2 d就能大面积发生蔓延,要抓紧时机用药,不但用药次数要 多,而且由于空气含水量大,还要适当加大用药浓度。下雨 前要抓紧时间抢喷药,雨后要及时补喷,晴天干旱时,病害 发生较轻,可降低用药浓度,相应减少用药次数。要注意混 合用药和交替用药,并做到喷雾均匀周到,要重点喷嫩枝、 新梢等尚未木质化的部位。可选择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 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 液、64%杀毒矾50o倍液喷雾防治嗍。 5参考文献 【1]张岳平,陈光宇,罗绍春,等.芦笋重要真菌病害研究进展[JJ.中国农 学通报,2012(31):114—119. 【2]卢松茂,罗金水,李丽容.芦笋茎枯病菌鉴定及寄主范围研究fJ1_福建 热作科技,2010(3):4-6. [3】孟凡,杨迎青,兰波,等.不同地理来源芦笋茎枯病菌对杀菌剂抗药性 的差异[J】_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3(5):61—65. 【4】阮宏椿,石妞妞,杜宜新,等.不同芦笋品种苗期对茎枯病的抗性鉴定 及其农艺性状观察fJ].福建农业学报,2013(3):241—24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