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安全教育常识
一,上学路上的安全
1.行走的安全常识
每位同学必须牢记如下行走安全常识:
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行;黄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但已进入人行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通行;黄灯闪烁时,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人行横道信号灯 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行人必须遵守的规定 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靠右边行走;穿越马路须走人行横道;通过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须遵守信号的规定;通过没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道,要左顾右盼,注意车辆来往,不准追逐,奔跑;没有人行横道的,须直行通过,不准在车辆临近时突然横穿;有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的,须走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不准爬马路边和路中的护栏,隔离栏,不准在道路上推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或抛物击车.
行走时,哪些情况最危险呢
(1)横穿马路很容易出危险.
(2)三五成群横着走在非人行道上,这样最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1
(3)上,下班高峰过后,马路上车辆稀少,因为路中车少人稀思想麻痹.麻痹加麻痹就等于危险.
(4)行走时一心两用,边走边看书,或边走边想问题,或边走边聊天,边走边玩……这样做,可能车子不来撞你,你倒自己去撞车子,因此也十分危险.
2.骑车安全
(1)不满12周岁的孩子,不能在道路上骑车.这是交通规则规定的.
(2)不打伞骑车.
(3)不脱手骑车.
(4)不骑车带人.
(5)不骑\"病\"车.
(6)不骑快车.
(7)不与机动车抢道.
(8)不平行骑车.
最后还要注意,在恶劣的天气如雷雨,台风,下雪,或积雪未化,道路结冰等情况下,也不要骑车.
2
3.乘车安全
(1)上车前先看清公共汽车是哪一路,因为公共汽车停靠站,往往是几路公共汽车同一个站台,慌忙上车,容易乘错车.
(2)待车子停稳后再上车或下车,上车时将书包置于胸前,以免书包被挤掉,或被车门轧住.
(3)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边,往里边走,见空处站稳,并抓住扶手,头,手,身体不能伸向窗外,否则容易发生伤害事故.
(4)乘车要尊老爱幼讲礼貌,见老弱病残及孕妇要主动让座.
(5)乘车时不要看书,否则会损害眼睛.
二,上网安全教育薄弱,网络内容待分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网民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2年1月,我国24岁以下网民人数已达1735万,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
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增强了青少年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但其中一些不良内容也极易对青少年造成伤害.这突出表现在:许多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沉迷于内容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等.网络\"无时差,零距离\"的特点使得不良内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扩散,网络不良内容甚至还会造成青少年生理上的伤害.\"网络上瘾症\"是近些年出现的医学名词,患者过度依赖网络,甚至如同酗酒,吸烟一样,在下网后会出现精神萎靡,身体不适等症状.
3
1.健康的心理与自身安全关系密切
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总是班上第一的女孩,因为初一的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不及格而一时想不开,走上了绝路.这个悲剧告诫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普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视,而往往忽略其心理的健康.上述悲剧中的学生,她的身体是健康的,但是她在心理上却患了疾病,不敢面对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大差,导致了她悲观绝望情绪的产生.
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孩子应是喜不狂,忧不绝,能做到宠
辱不凉,胜不骄,败不馁,做到谦而不卑,有稳定,乐观,热情,向上的积极情绪.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一些学生在考场上常出现各种不适感(如头晕.胃痛,四肢颤抖等),有的是由于体质差,有的则是由于考试心情紧张所致.健康的心理是健康的身体的精神支柱.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序的生活,安定的环境,是保证心理健康的前提.既要适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分量,同时要适当安排文娱和体育活动,使孩子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有张有驰,有交替和更新,从而保证其身心都得到发展.
2.怎样提高心理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兢,始终保持开阔的心胸,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忍受能力,热爱生活,热爱学习.
(2)充分认识自己,正确估价自己,有自知之明,不自卑也不自负.
4
(3)积极交友,宽容待人,善于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4)积极培养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如琴棋书画,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5)多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等,
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
(6)学会思考,爱动脑筋,学会全面分析复杂问题,要矿遭受挫折的思想准备.
(7)家长不宠孩子,从小不过分迁就孩子,不使孩子养成任性,什么都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坏脾气.
(8)要让孩子参加劳动,即使孩子在劳动中受了点伤害也不能中止,要让孩子吸取教训,接受艰苦的磨炼.
(9)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首先从尊敬长辈,尊敬教师做起,教育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爱护财物,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
现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及其违法犯罪预防
1、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有哪些?
答:1)不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冲突、破碎家庭、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溺爱、虐待、放任自流);2)不良学校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对后进生简单粗暴,处理不当;对“好学
5
生”的管理和教育存在偏差;3)不良交往的影响:不良交往促使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动机;不良交往可以消除未成年人犯罪中的恐惧心理,加速犯罪行为的事实;不良交往导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增多和社会危害性的加大。4)黄色传媒和迷恋网络、游戏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差,好奇心、模仿力强,易受黄色传媒的影响。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毒害有三个特点:扩散快,毒害大,遗毒深。
2、犯罪前孩子有哪些不良的征兆?
答:1)抽烟喝酒搓麻将,经常泡在台球场(游戏室、网吧);2)厌学逃学谈恋爱,学习成绩直下降;3)谎话瞎话吹牛皮,不服老子常顶撞;3)唉声叹气情绪坏,精神紧张突反常,4)出走闲游夜不归,胡结朋友乱交往;5)贪吃爱享乱花钱,追求消费讲排场;6)小偷小摸常斗殴,棍棒刀锥身边藏;7)猎奇探秘看坏书,不良情节好模仿。
3、当孩子出现上述问题后,父母应如何进行预防?
答:1)过好消费关。有人在孩子出了问题后,感触地说;“在富也得穷孩子”;2)过好爱心关。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心,养成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大品格;3)交友关。若发现与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或与其他的孩子夜不归宿、抽烟、喝酒时,家长要及时警告,予以制止;4)文艺作品关。孩子看什么书和电视,父母要心中有数,特别是家中有“儿童不宜的光盘、录像带,不能暴露给孩子。更要防止孩子上网浏览不良信息;5)过好业余时间关。要注意孩子在放学前后,特别是双休日、寒暑假,孩子脱离学校管理和家庭监督,是问题多发期。
4、21世纪衡量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答:1)道德健康;2)生理健康;3)心理健康,人格完善,智能良好,情感健全,意志坚强;4)
6
社会适应良好,发展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5、如何树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答:要教育学生1)不上游戏机室;2)在陌生人多的场合不吃零食或购物;3)不在易引起冲突的地方及僻静处玩耍;4)身上少带钱、不带钱、少穿名牌;5)多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学习一定的防身术;6)被劫后要告诉家长、老师、警察;7)注意自己的日常交友,多与同学呆在一起,上下学后尽量结伴而行;8)按时回家。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