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
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
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
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
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
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 汹涌
看潮水 在石块间有趣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相关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不同角度、不同时间观看海潮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3?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动词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在沙滩看海时海潮的壮美。
教学准备
海潮的录像资料。(布置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海潮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小朋友到海边旅游过吗?谁能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大海有时平静,有时波浪翻滚。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大海,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也会让我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海》这篇课文。看看作者徐蔚南给我们展示的大海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轻声读课文,给不会读的字和不理解的词注上记号。
2?交流自读情况,认识生字新词。学生汇报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相互交流解决生字读音,教师参与其中,相机指导。注意指导:隙(xì)间、澎湃(pài)、潮汐(xī)的读音。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是从哪些不同角度看海的?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先写了“从山上望”,再写了“到沙滩上看”,还写了“看潮水涌在石块间”。
4?课文主要写了从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大`海,构成了全文的第二、三、四段,也是课文的主体部分。请同学们再浏览全文,看看第一段和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第一段的总起作用,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第五、六段在二、三、四段具体写看海场面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自己的感受:大海却还和平常一样,看似永无变化,却带给人们太多的遐想。
5?简述课文脉络。引导学生简述:课文第一段总领全文,开门见山地表达看海的愉快。接着写从不同的角度看海所见到的不同景象,最后写自己看海的感受。
三、深入研读课文,感受潮水不同特点的美
1?品读课文第二段。
(1)这段课文写的是在什么位置看海?(从山上望下去……)
(2)出示句子,齐读:你可以看见那潮水像是一片叠一片的。一片水拥到沙滩上了,接着就是第二片水盖在第一片上。谁能说说“叠”是什么意思?从“叠”“拥”“盖”这三个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从山上望下去,海潮的轻柔、文静,这是一种柔和的美。)
(3)学生读上面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潮水轻柔的动作,读出自己的想象和感受,读出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2?品读第三段。
(1)自由读这段课文,看看这段课文写出了潮水的哪几种不同状态?(引导学生理解
这段课文描写了初上潮时的情景和高潮时的情景。)
(2)读初上潮时的情景,注意读出“卷”的轻柔。
(3)理解“等到高潮时”的片段。抓住“拥”“跃”“跌”“跳”“飞”“怒号”“前赴后继”等表示动作的词,想象高潮时,海水征服沙滩的气势。抓住“升起一阵阵的白烟……”“那潮水面上仿佛铺满了一颗颗的水晶,跟着潮头滚过来……”“有时还有一两点特别明亮的水花,像是长明灯,照耀在海面上……”等句子,用录像播放海潮翻滚的场面。让学生体会海潮奔腾的气势和美妙壮观的色彩,激发学生激越、喜爱的感情。
(4)美读第三段,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朗读的感情由轻柔,逐步激越,力争达到入情入境的朗读效果。
3?自由读课文第四段。
(1)理解“石隙”“激荡”“前窜后缩”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出涌在石块间的潮水所具有的欢腾、调皮的情趣,体会其“有味”。
4?回顾小结以上三段的内容。
(1)课文这三段分别写了从哪三个不同角度看到的海?看到的景象具有什么不同特点?(让学生简述。)
(2)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看海,会产生不同感受。那么,读了以上内容,你有什么感受。自由说说。
(3)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海潮的图片或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1?读课文第一段。体会总起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2?学习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大海的赞美。
五、完成以下作业
(1)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
附:板书设计
看海从山上望轻柔
在沙滩上看汹涌
看潮水在石块间有趣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3人,男14人,女19人。大部分学生都是身体健康,活泼可爱,文明礼貌,上进心强。
从前几个学期的成绩检测中来看,本班学生的总体成绩还是可以的,其中比较优秀的有蒋萍萍、文静、王童语等同学,也存在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特别是几个差生基础差得厉害,影响了全班的平均分和合格率。在这学期,对差生要狠抓知识落实,使他们的语文成绩能有切实的提高。
学习习惯方面:本班学生多数都能做到上课认真听,勤举手,爱动脑,及时完成作业,特别是女生是我班同学的好榜样,也有个别同学,作业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书写比较糊涂,还有几个小不点爱做小动作,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听讲,这几个同学需要老师特别关注,需要老师特别耐心的教导。
语文能力方面:在阅读水平方面,陈美如、文静等同学具有优势,理解感悟能力强,对文本的理解往往都与众不同,胜人一筹;在写作方面,王童语、陈美如等同学表现突出,能写得通顺、详细,又不繁琐,而且能做到中心突出,有详有略;在书写水平上,多数同学自迹清楚,字写得清秀、漂亮,让人赏心悦目;在朗读能力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音准,读通顺,还是没问题的。
家庭状况和家庭教育方面:大部分学生都长在农村,都是独生子女,虽说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对他们还是百依百顺,造成许多孩子性格娇惯,比较自我的一面。还有一些学生父母远在外地,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因而家庭监督、家庭教育等方面比较薄弱,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总的来说,学生个个都是聪明活泼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发展前途,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关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大步。虽然我不能让他们成为最好的学生,但我会努力让他们变得更好。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以语文知识和听说能力训练为序编排的,本册有阅读训练、习作训练和听说训练三条线索。从纵向看,每一条线索都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安排训练点;从横向看,按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几个训练点组成单元,力求做到每个单元听说读写训练的目标明确。
三、教学目标
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识字157个,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本册多音字10个),能辨认形近字;会读写396个左右的新词语(不含单音词语),一部分学会运用。
2、继续学写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毛笔字临帖,坐的姿势,握笔姿势必须正确,养成认真写字的习惯。
3、学会按要求预习课文;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学会用“摘句法”,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并课文的段落大意。
4、学会把一件事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初步学会把长文章缩写成短文,既能写具体,又能写简洁;初步学会写文章“开头”、“结尾”的写法,会写启事。
5、会修改意思前后矛盾的病句。
6、会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有的还会默写。
7、会有条理、具体地说清楚一件事,根据要点清楚地介绍自己的家;简明扼要地介绍一本课外书;会说普通话,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训练方面的重点是概括段落大意。
①用摘录句子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②用自然段段意归并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
(2)习作方面的重点是把一件事写清楚。
①把一件事情写完整,即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②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具体。
(3)听说训练方面的重点是有条理,较具体地进行叙述。
2、教学难点
本册教材的难点是给课文分段,并能概括段落大意。
五、质量目标
1、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本册教材的有关基础知识。
2、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特别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4、考核成绩。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随着课改的深入,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努力体现教改趋势,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识记理解,运用创新,同时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语文的情感倾向和习惯自律的培养,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效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逐渐由扶到放的指导原则,主要措施如下:
1、要通过互借图书,推荐好文章,评阅好文章,摘录好词好句等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强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适当增加习作的训练次数,加强习作方法指导,特别是在如何写具体,详细上多作辅导。
3、开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相互学习,互相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做好培优辅差工作,使优生、差生都有潜力发展,都有机会提高。
5、做好阶段性的质量检查与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提高教学效率。
6、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做到字迹清楚、整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