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怎么写?本报记者来支招之巴公井开创作
《东江时报》教育周刊通讯员首期培训班开班 资深记者传授经验
2014年12月17日东江时报教育
字号:T|T
惠州市教育系统新闻信息通讯员第一期培训班吸引了120位通讯员介入。 《东江时
报》记者方炳徐 摄
■《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 曾酉璇
学校里每天都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如何挖掘出新闻?要怎么样才干写好校园新闻稿件呢?日前,在市教育局和《东江时报》合作举办的惠州市教育系统新闻信息通讯员第一期培训班上,《东江时报》3位名记者与120多位通讯员分享如何采写新闻,如何拍摄新闻图片。新闻怎么写?一起来听名记支招。
新闻要讲一个精彩故事
主讲者:严艺超
职务:《东江时报》采访中心主任
严艺超是《东江时报》采访中心主任,有着丰富的一线采写经验。他从新闻的概念和特点讲起,详细介绍了一些新闻的基础知识,并与大家分享如何采写校园新闻。
严艺超认为要写好一篇消息,除了要有精彩的导语外,重点要写好新闻发生的经过,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简单的信息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因此好消息的尺度是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尽可能多的信息。”他建议大家在写新闻时,先写题目再写内容,这样整篇文章的中心不会分散。
他还提醒现场通讯员们,在描写校园活动现场时,要记住受访者的人名、班级这些基本的新闻要素,还要认真观察采访对象在活动中的特征,鲜明的语言、动作。写作过程中始终要明白为何要写这条新闻,想要表达给读者的是什么。
对于如何写好通讯,严艺超认为,一篇好的通讯相当于给读者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写好新闻通讯,其实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在众多校园活动中,哪些才是有价值的新闻?“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就是新闻。”严艺超提醒通讯员要带有好奇的眼光去发现新闻,他引用美国一位新闻学家的一句名言:“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他说记者只有具备慧眼,才干有“神来之笔”。
从老师学生家长困惑中找题材
主讲者:谭学竞
职务:《东江时报》编委
谭学竞是《东江时报》编委,10多年前,任《惠州日报》教育版的编辑,经常深入校园采写一线新闻,这些年,谭学竞对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也有所研究。在培训中,她以
《树立问题意识,滋养读者心灵——— 如何写读者爱读的教育新闻》为主题,结合案例向广大通讯员分享了如何采写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谭学竞首先向通讯员们介绍了通讯员的职责及需具备的素质,她认为通讯员的职责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提供新闻线索;二是能力较强的通讯员,提供新闻稿件;三是兼任小记者站站长的通讯员,要负责组织小记者写稿和投稿。
一个合格的通讯员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呢?谭学竞认为应该是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做事积极、主动、认真,为人公正、客观,要善于思考,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那究竟如何才干写出读者爱看的新闻呢?谭学竞给出以下建议:
1.树立问题意识,平时多留心周围老师、学生、家长有什么困惑、问题并进行思考。她认为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求,我们只有心中有学生、家长和老师,才可能写出打动他们心灵的稿件。
2.用心观察周围哪些人较好地解决了一些人普遍关注的问题,再深入采访。善于思考、热爱生活、专业能力强的老师是很好的新闻源头。
3.采访和写稿时,要留意这则新闻的题材、角度、内容、立意新不新,新闻要素是否齐全,有无交代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或读者最需要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事情。尽量多些场景或细节描写,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还要看这篇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启迪和帮忙,也就是说给读者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摄影作品应有鲜明主题
主讲者:方炳徐
职务:《东江时报》摄影记者
如何用镜头记录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活动?摄影记者方炳徐从认识摄影器材开始,讲相机性能,再到好照片的尺度,他建议通讯员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拍,从众多图片中选出满意的作品。
在培训中,方炳徐大致介绍了如何使用相机,也讲了光圈、闪光灯、快门等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在方炳徐看来,一张好的摄影作品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能使观看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且还要能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让观赏者的目光一下子就投向被摄主体。另外,一张好照片的画面必须简洁,只收纳那些有助于把视线引向被摄主体的内容,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在拍摄会议和文艺活动时,方炳徐提醒通讯员要提前了解会场情况,预先选择拍摄点。拿活动议程,了解哪些环节重要,提前准备,防止错过。与其他人一起拍摄时,要巧妙地抢位置,尽量防止互相影响。尽量不要临时离开,因为随时都有可能是关键环节。“一定要多拍,多角度地拍,在完成任务后再研究怎么创作。”还需要提醒的是,在拍摄过程中尽量不要影响会议和活动的进行。
通讯员投稿方式
“新闻稿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