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向我抱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动力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干什么。整天浑浑噩噩于教室与宿舍之间徘徊,上课不想听课、觉得没意思,想自学却又是看不进去。这样的状态是许多大学生面临的困惑,也是大学生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当人处于青春期晚期会面临自我同一性的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人们对自己是谁,自己是怎样的、想要什么、该干什么等与自我认识和自我定向有关的问题。刚刚完成青春期任务的青少年下一步的任务去认识自我以及自我定向。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大学生所处的阶段,高中的时候我们为了那个简单的愿望:考一个好大学,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父母、也为也各种各样的理由,这个目标一直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很多人在进大学之前都对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梦想,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之后就解放了,不用像高中那样没日没夜做作业,做练习;有些人以为上了大学自己就可以学很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不用像高中那样为了高考强迫自己去学那多自己一点兴趣都没有、厌倦的科目;也有些人以为大学是自己自我展现的一个舞台,上了大学自己可以自由的参加好多社团活动,给自己提供一个自我展现的舞台也可以大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可惜的是,这些美好的愿望往往在他们
进入大学之后一个个破灭了。他们发现上了大学之后还是有很多的作业要做、有很多的课程要上甚至比较高中还多很多;自己的专业也不像自己所向往的那样另自己感兴趣,而且还要学那些无聊透顶的毛概、邓论、法基等等等等,简直与高中无异;而且大学也似乎没有为自己提供那么十分良好的展现舞台,许多人一入大学便急着参加的许多社团,但一个学期下来之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自己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提高。
这时他们对大学有些失望了,觉得大学原来也不过如此,也因为学习没有高中高考的压力,所以学习没了兴趣,活动也爱理不理了。但又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他们无法广泛的接触社会,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社会需要什么、社会上的人都在干些什么。所以也无法通过社会认识到自己该干什么。这时他们开始思考,开始问自己是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这便是对自我同一的探索了。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如此,许多同学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想到什么、该干什么的问题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时间是人人各异的,但这个问题却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必须思考的。 继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后,马西亚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理论,提出了自我同一性探索的四各结果水平。一是自我同一性完成,是指我们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思考找到了自己的自我同一性,认识了自我也为自己定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二是自我同一性延续,指暂时还没有找到自己的自我同一性,但正在不断的探索之中;三是自我同一性迷失,是指那些没有完成自我同一性,也不愿意去探索只想安
于现状的人;四是自我同一性过早闭合,是指那些接受父母或老师教诲按父母老师对他们的认识认识他们自己,按父母老师让他们做的去做,被动的接受了父母老师对他们的看法和要求的人。
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处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水平,这在大学生中占大多数,也是我在上面说到是那些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想干什么,觉得生活无聊的学生。但在大学中也不乏一些自信、有主见、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并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执着努力的人,这些就是那些自我同一性完成的人,但在大学生中只占少数的一部分。自我同一性迷失的人也并不少见,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死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处于这种水平的人应该说的最可怜的,也是最没有希望的了。而那些自我同一性闭合的人,我个人觉得也并不好,因为他们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了自己父母为了自己的老师而活,他们并没有活出自己想活的自己,而只是活出了父母老师想看到的自己,就一个人生活的意义来说我觉得这些人其实也是有点可悲,因为他们并不真正的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是为别人而活。但更可悲是,往往这些人把父母老师的希望看到的自己当作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自己,完全把父母老师的要要求看成的自己发自内心的要求,这有点遗憾。
另外,我们每个人所处的自我同一性的阶段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水平也是各不相同的,但也并不是说自我同一性水平不可超越的,大一的学生就一定处于探索期,三的学生也就一定处于完成期。可能有些同学初中便达到了自我同一性,也有些人活到
死也还处于自我探索期,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我同一性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有时可能他们一生追求是目标,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认真去探索、去思考。所以迷茫中探索的学生也没有必要焦虑担心,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也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能变的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才能真正的活出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和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