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后母的三巴掌
从6岁至今,跟后母一起生活了30年,烙在我骨血里磨不掉的是后母印在我屁股上的三巴掌。 第一巴掌是我8岁那年夏天,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跑回家躲在街门后头吃。 “哪来的?”后母看出不对劲儿了。 “偷的。”我还觉得挺得意,挺能耐。
“啪!”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拽过去照准屁股就是一巴掌,又响又干脆。疼得我腿肚儿直转筋,咧开嘴半天没哭出音来。
“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
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 第二巴掌是我10岁那年。
要过年了,父亲交给后母一沓钱说:“准备过年,再给二小买几袋奶粉,别光喝炒面糊糊了。” 二小是我刚出生的弟弟,后母没奶水,老喂他炒面糊糊。 我看见后母将钱压在席底下。
“阿巧”,前邻居二奶奶一大清早叫开我家门,喘着粗气在院子里跟后母说话,“章媳妇要生孩子生不出来得送医院,你手头有钱不?”
“有。”我听见后母只说了一个字便往屋里跑。我赶紧把席底下的钱换了地方。
“嗯?”后母揭开席一怔。“兴许是他爹又换了地方了,你先送人上医院,我去找他爹,随后给你送去,200块整。”
二奶奶小跑走了。我神秘兮兮地把钱给后母看:“过年呢,不借给她。”
后母二话没说,一把把我从被窝里薅出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我直蹦高,她却夺过钱跑出去了。
“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 后母回来后并不哄我,还瞪着眼训我。 父亲知道了,说“该把屁股打碎”。
从此,“帮”字在我的理解里有了深刻而特殊的含义。 第三巴掌是我14岁那年。
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初中,但吃住自理家里负担不了。 “我不上了,帮娘喂猪吧。借人求人多难。”我吃饭时说。
后母二话没说,把我揪起来照准屁股“啪”就是一巴掌。疼得直钻心,但我没哭,因为我稍懂人事了,知道听后母巴掌后的教训才重要。
“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
我哭了,不是因为屁股疼,而是在我理解后母一片心血之后感动得哭了。我在内心发誓:“等我会写文章时,一定先写后母。”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 B. 文章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
C. “腿肚儿直转筋”“直蹦高”“直钻心”等词语描绘出“我”挨打后的痛苦感受,表明了后母给“我”的教训之深刻。 D. 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 2. 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 3. 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朝美学,为什么那么高级?
“杨柳岸晓风残月”“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朗读并背诵全文”的经典之作有很多便是出自宋朝。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李清照、辛弃疾、范仲淹、司马光……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宋代文人”。 除了“引经据典”,书画经典在宋代文化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你可以在千年前的“航拍中国”《千里江山图》中一窥北宋风貌。也可以在“百科全书”《清明上河图》中看到千年前的市井生活。
1000年前,北宋都城无疑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都”。《清明上河图》上,有近半建筑为饮食店。《东京梦华录》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酒楼和各种饮食店也占了半数以上,而且,《东京梦华录》还介绍了近百种宋朝开封街头的美食与小吃,可谓是“东京梦华小吃录”。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茶酒花香之器在宋代各有专用,器物,便成了另一个流传于世的宋代标签。“万贯家财,不及宋纸一张,宋瓷一片。”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无不体现着
繁华盛世的清澈素雅。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被马克思称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是在宋代。
纵观历史,宋朝的疆域并不算辽阔,武力值更是排不上位置,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
随着都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勾栏瓦肆和百戏艺术的活跃,极大地刺激了市民文艺的发展,比如当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艺术形式,像鼓子词、诸宫调、讲史、说经、杂剧、南戏、话本、风俗画等等。可以说,中国的通俗性审美意识和艺术形式几乎都可以在宋代找到。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也是市民文化勃兴的标志。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小说,与市井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进而扩大到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北宋文人相对安逸,又基于崇雅的观念,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更把诗酒相得、谈文论画、宴饮品茗的日常交谊视为生活基础,文会雅集则是这种生活的集中体现。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之文明,历千载演进,造极于赵宋”。花、香、画、茶、瓷器,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
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是值得当下我们的生活所借鉴的。
在宋朝,官方和民间都能进行高度审美,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有机会交叉碰撞……并重理想与现实,兼备大俗与大雅,生活在宋代,不“美”也难。
而今天与宋朝的连接点,恰巧是一种“生活美学”。如今,部分由日本美学传递而来的大朴若拙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都能在宋代器物中找到源头,而宋的极简风格,又能和当代艺术精神相契合。
如果要给宋朝贴个标签,“懂生活”当为其一。抚琴、调香、赏花、观画、弈棋、烹茶、听风、饮酒、观瀑、采菊、诗歌、绘画……“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常事。
而当今艺术与生活界限的日渐模糊,“艺术生活化”也不再是新鲜事。追本溯源,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里面,艺术与生活、创造与欣赏从来都是内在融通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今日,我们能从宋朝学到的,可能并不仅仅是“雅俗共赏”的宋代美学,也并非是独特诗意的审美概念,而在于如何让“美”融入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有删改)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既是宋代的书画经典,也展现了宋代的文化兴盛。
B.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期,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C. 宋朝经济和社会繁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
D. 美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常事,他们让美融人生活,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论证了宋代美学的特征、兴盛原因及意义。 B. 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 C. 北宋文人追求日常生活的文人化和精致化,赋予了花、香、画茶、瓷器雅的品质。 D. 让美融人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是宋朝美学给我们的启示。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朝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世俗文化大放异彩,促使了审美意识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 宋人所创造的审美形态和由此所产生的审美风貌直接影响了后人的“侘寂之美”“匠人精神”。
C. 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主张将生活诗化,在诗化的生活中获得巅峰的存在体验,这与宋朝的“生活美学”是相通的。
D. 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现状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魏强拎着条毛巾下了车,刚准备用毛巾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来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蜜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逼高价买下了蜂蜜。 C. 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D. 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C. “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D. 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
10.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姚铉,字宝之,庐州合肥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潭州湘乡县,三迁殿中丞,通判简、宣、升三州。淳化五年,直史馆,侍宴内苑,应制赋《赏花钓鱼诗》,特被嘉赏,翌日,命中使就第赐白银以奖之。至道初,迁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历右正言、右司谏、河东转运使。俄上言曰:“伏见诸路官吏,或强明莅事、惠爱及民者,则必立教条,除其烦扰。然狡胥之辈,非其所便,俟其罢官,悉藏记籍,害公蠹政,莫甚于此。《礼》云:‘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又《语》曰:‘旧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斯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欲望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匪便听上闻俟报改正。”诏从之。咸平三年,河决郓州王陵埽,东南注钜野,入淮、泗,城中积水坏庐舍,以铉知州事,徒州于汶阳乡之高原,委以营度,许便宜从事。工毕,加起居舍人、京东转运使,徙两浙路。铉隽爽,颇尚气。薛映知杭州,与之不协,事多矛盾。映摭铉罪状数条,密以闻,诏使劾之,当夺一官,特除名,贬连州文学。吉州之万安抵虔,江有赣石,舟行其中,湍险万状,铉过,感而赋之以自况。天禧四年卒,年五十三。铉文辞敏丽,善笔札,藏书至多,颇有异本,两浙课吏写书,亦薛映所掎之一事。虽被窜斥,犹佣夫荷担以自随。有集二十卷。又采唐人文章纂为百卷,目曰《文粹》。卒后,子嗣复以其书上献,诏藏内府,授嗣复永城主薄。幼子称,俊颖美秀,颇善属辞,裁十岁卒。铉纪其事为《听悟录》,人多传之。
(节选自《宋史·姚铉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欲望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匪/便听上闻/俟报改正
B. 斯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欲望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匪便/听上闻/俟报改正
C. 斯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欲望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匪便/听上闻/俟报改正
D. 斯实圣人之格言/国家之急务也/欲望所在/官吏有经画利济事可长久者/岁终书历/受代日录付新官/俾之遵守/若事有灼然匪/便听上闻/俟报改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内苑,皇宫内的庭园,苑是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内苑也可以指皇宫之内。 B. 制,文中指古代帝王的命令;敕、诏在古时也可用来表示帝王命令。 C. 伏,可用作敬辞,多用于臣对君奏言,文中是姚铉对皇帝陈述时所用的敬辞。 D. 礼,《礼记》,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选集,是道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姚铉进士出身,文才出众。姚铉在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甲科,做过多任地方官,在直史馆任上侍宴时作《赏花钓鱼诗》,受到皇帝嘉奖,赏赐了宅第和白银。
B. 姚铉灾期受命,颇受信任。黄河决堤,向东南漫溢,流入淮、泗一带,毁坏房屋,朝廷任命姚铉为郓州知州,委任他处理灾害之事,朝廷允许他相机行事。
C. 姚铉任途凶险,作赋自况。姚铉从吉州万安到虔地赴任途中,江中有赣石,船在江中行驰,水流湍急,险难万状,姚铉过后,有所感慨,作赋来比喻自身处境。
D. 姚铉善写公文,藏书丰富。姚铉才思敏捷,文辞华丽,擅长写公文信札,藏书颇多,有一些异本,流放途中雇佣挑夫担书跟随,又选唐人文章编纂为《文粹》。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狡胥之辈,非其所便,俟其罢官,悉藏记籍,害公蠹政,莫甚于此。 (2)映摭铉罪状数条,密以闻,诏使劾之,当夺一官,特除名,贬连州文学。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衡岳道中
陈与义
野客元耕瘀岳田,得游衡岳亦前缘。 避兵径度吾岂忍?欲雨还休神所怜。 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 非无拄杖终伤老,负此名山四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自己的“野客”身份,本来就是耕田的,如今得有游衡岳的机会,也是前缘;语含自我调侃之意。 B.“避兵径度”点明自己得游衡岳的原因,是为躲避战乱;“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 C.“欲雨还休”交代出行的天气状况,“神所怜”三字写自己当时的心绪,与“吾岂忍”呼应,构成情绪的起伏。 D.尾联直抒胸臆,感叹自己年华垂老,辜负衡岳名山。“终伤老”“四十年”饱含人生易老、世事无常的感慨。 16.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湘夫人》中表达湘君不得与湘夫人相见后自我安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中,诗人仰望明月,遐思冥想,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进行探索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夜归鹿门歌》中描写鹿门山幽静、寂寥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是某校邀请校友来校参加100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岁月如歌,沧海桑田。2019年12月28日,母校将迎来100周年寿辰。这是全校校友耿耿于怀的盛典。在此,我要代表学校三千余名师生,热忱邀请您重返母校,欢聚一堂,重温您们意气风发的求学时光,同览母校勃勃发展的新姿新貌,畅叙手足情谊,分享成功喜悦,共话美好前景。我们相信,母校100周年校庆必将因您的参与而更加精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是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则广告,有五处表达不符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贵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桥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生活中,有有形的桥,如雄跨云贵两省的北盘江大桥,联通两岸三地的港珠澳大桥;有无形的桥,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之桥。桥,能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桥,能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桥,能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桥,能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观点和认识。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错在“其中运用最多的是心理描写”。本文描写人物用的最多的是语言描写。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简要概括引出‘后母的三巴掌’的三件事,以及三巴掌分别带给“我”的深刻教益。”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上下文,分析出后母打我的原因,然后谈教益即可。三件事分别是:“我”同伙伴从卖甜瓜的老头儿筐里偷了一只甜瓜这件事,后母说“‘做贼!与老鼠一个祖宗!恨死人!把瓜扔了!不许吃!给,给老头儿送钱去!’后母那严酷的表情是我从没见过的,我怕极了,不敢哭,接过两毛钱扔了瓜咧着嘴给卖瓜的送钱去。从此,别人多稀罕的东西都没动过我的心。”偷瓜这件事是要“我”记住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小孩子家家的,不学理性,谁还能没个病灾的,等自己陷在坑里就找不着道儿了。”因藏钱这件事后母打“我”是要“我”知道帮助他人的含义。“一指头年纪,还没见事就先低头!抬起来!不念书,大了能中屁用!我去求人借,还用你费心!再有这想法眼睛抠出来喂猪!”所以“我”不想念书被后母打这件事是后母希望“我”能够记住念书的重要性。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简析文中‘后母’的性格特征。”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结合后母对打我巴掌的情节来分析后母的性格特征即可。比如:文章以“后母的三巴掌”为线索,写了三件事:偷瓜、藏钱、不想念书。这三件事给“我”的深刻教益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帮助他人的含义;念书的重要性。表现了后母对“我”的无限的爱,教子严厉,爱憎分明,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的高尚品格。文中后母对“我”的教育方法虽然严厉,但“我”并没有埋怨她,依然理解并感激她。
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神父的表现来分析其特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成为‘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错误,应该是表现在“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其关键改进期、应用普及期及向外传播期都在宋代”。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文学体裁扩大,创作主体扩大,文学接受者扩大,标志着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错误,两宋市民文化的勃兴是因为文学重心的下移,而文学重心下移是指文学与市井、与市民的紧密结合。选项遗漏了相关信息。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促使了审美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错误,据原文应为“促使了通俗性审美意识的觉醒和艺术形式的增加”。
B项,不是“直接影响”,而是通过宋代器物影响。
D项,当今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未说会导致不良后果,也就不会“要求我们”寻求解决办法,更不会“要求”我们从“宋朝的人文风气和雅趣”中去寻找。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项,“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错误,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不是一时的灵感大发。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项,“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说法不准确,根据原文,这里是邹涛与卖蜂蜜的中年男子之间的一段表演,不能表明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由原文“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和“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可知,“蜂拥而至”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一窝蜜蜂拥了过来,又指去买蜂蜜的人很多。从结构上说,标题照应了文章的内容,既照应了一窝蜜蜂拥了过来,又照应了去买蜂蜜的人很多。从表达效果来看,标题“蜂拥而至”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首先亮明观点,小说的主人公是邹涛。从主题的角度看,由原文“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可知,此次的蜂蜜事件,邹涛是早有预谋的,为的是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销路。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由原文“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和“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可知,小说的情节,出游---下车买蜂蜜---与卖蜂蜜的人发生磨擦---建议魏强拍短视频---蜂蜜脱销,都是邹涛一手策划的。从人物形象看,由原文“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可知,小说要突出的是扶贫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尽心尽力、一心为民、足智多谋的形象,而魏强的人物形象则较为淡化。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意:这实在是圣人的格言,国家的当务之急。希望在职官吏,凡是有利国利民且可以长久的事,应当在年终时写在簿籍上,交接官职时抄录交给新官,使他遵守。如果此事有明显不便,上报裁决,等候回答后改正。“所在官吏”是偏正的短语,作“欲望”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书历”是“书于历”的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是道家思想的资料汇编”错误,《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并非“道家”。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A项,“赏赐了宅第”错,是第二天命宦官到他的宅第赏赐给他白银。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子确定其含义,再整体翻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1)胥,小吏;非,认为……错;俟,等;蠹,腐蚀。
(2)摭,摘取;闻,使……知道,此处可以译为上报;夺,剥夺;除名,削职为民。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姚铉字宝之,庐州合肥人。太平兴国八年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为官任大理评事,为潭州湘乡县知县,三次升官任殿中丞,通判简州、宣州、升州三州。淳化五年,担任直史馆,在内苑侍宴,应皇帝的命令写作《赏花钓鱼诗》,被特别嘉奖,第二天,命令宦官到他的宅第赐以白银奖赏他。至道初年,升太常丞,充京西转运使,历任右正言、右司谏、河东转运使。不久上奏说:“我见各路官吏,有的办事刚直明察、对人民施政仁爱,则必定确立教化条文,排除烦忧。然而狡诈小吏之流,认为不合他们之意,等他们罢官后,把记账簿籍都收藏起来,危害公事腐蚀政治,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礼记》上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语》中又说到:‘旧令尹之政必告新令尹。’这实在是圣人的格言,国家的当务之急。希望在职官吏,凡是有利国利民且可以长久的事,应当在年终时写在簿籍上,交接官职时抄录交给新官,使他遵守。如果此事有明显不便,上报裁决,等候回答后改正。”诏令采纳他的意见。咸平三年,黄河在郓州王陵埽决口,向东南溢进钜野,流入淮、泗一带,城中积水毁坏房舍,任命姚铉知州事,把州的治所迁徒到汶阳乡的高地,委任他处理灾害之事,允许他可先行处理后上报。工程完毕,加官起居舍人、京东转运使,调任两浙路。姚铉为人豪爽,很重义气。薛映担任杭州知州,与他不和,办事多有矛盾。薛映摘取姚铉的数条罪状,秘密上报,诏令使臣弹劾他,罪当剥夺一级官阶,特诏令削职为民,贬为连州文学。姚铉从吉州万安抵虔,江中有赣石,舟船行驰在江中,急流险难万状,姚铉过后,感慨作赋来比喻自身处境。天禧四年去世,时年五十三岁。姚铉文辞敏捷华丽,善写公文信札,藏书极多,颇有一些异本,在两浙时督促官吏抄写书籍,也是薛映所指摘的罪状之一。虽被流放贬斥,还雇人挑书跟着自己。有文集二十卷。又选编唐人文章一百卷,题名为《文粹》。去世后,他儿子姚嗣复把他的藏书献上,诏令藏在内府,授姚嗣复为永城主簿。幼子姚称,聪明内秀,很会写文章,十岁就死了。姚铉纪念他的生平作《听悟录》,流传于世。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吾岂忍’抒发了诗人对衡山爱恨交加之情”错误,“吾岂忍”是用反问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感伤之情,没有对衡山的爱恨交加之情,而从尾联看,作者是喜欢衡山的。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世乱不妨松偃蹇,村空更觉水潺湲”写了作者游览衡山途中遇到的景色,松树挺拔,溪水干净清澈,村空更觉得溪水潺潺,景色美丽。然而时局动乱,战争四起,村庄荒凉,百姓流离,“松偃蹇”“水潺湲”之景于世乱“村空”中见,风景美则美,但是诗人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患与感伤之意。
【17题详解】 (1).时不可兮骤得 (2).聊逍遥兮容与 (3).江畔何人初见月 (4).江月何年初照人 (5).岩扉松径长寂寥 (6).惟有幽人自来去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8).使我不得开心颜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
本题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骤、聊、畔、扉、寥。 【18题详解】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题目提供给我们的材料是某校邀请校友来校参加100周年校庆活动信函中的一部分内容,告诉我们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要求我们找出并作修改。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看这篇邀请函的格式,然后认真阅读语段内容,认真推敲语段的用词,找出词语使用不当之处进行修改。 (1)“寿辰”,一般指老年人的生日,用在此处语意不符,应该改为“华诞”。
(2)“耿耿于怀”,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一般用于已经发生的事。此处修饰还未发生的“盛典”,“耿耿于怀”使用不当,也不符合全校校友的心情,应该改为“憧憬”或“魂牵梦萦”“期盼”等。 (3)“我要代表”中的“要”用在邀请函中不得体,显得语气过于强硬,应该改为“谨”。 (4)“您”一般不能用作复数,不能组成“您们”,“您们”应该改为“你们”或“您”。
(5)“手足”喻指兄弟,此处指同学聚会参加校庆,“手足”使用不恰当,应该改为“同窗”。 【19题详解】 ②请教”改为“垂询”;
③“不吝赐教”改为“竭诚为您服务”; ④“鼎力相助”改为“全(大)力相助”; ⑤“惠赠”改为“敬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本题中①“贵公司”是敬辞,不能用于形容自己的公司,应改为“本公司”;②“请教”是谦辞,不能用于对方,应改为“垂询”;③“不吝赐教”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竭诚为您服务”;④“鼎力相助”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全(大)力相助”;⑤“惠赠”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应改为“敬赠”。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20题详解】范文:
中国桥,联世界共进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桥由石砌至钢造,由利已至享外,由实体至精神都不停刷新世界认识。而无论何种中国桥,无一例外都联系了世界同中国共同前进,分享了博大深厚的中国智慧。
领袖曾说过:“中国方案绝不单为中国发展,中国人更愿携世界人民共同发展,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国桥正是共同发展精神之依托,联系中国同世界,以中国之发展带动世界之发展。
中国桥,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世界第八大奇迹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不仅搭起中国跨入建桥强国之桥,更筑起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之桥!联通港珠澳建立世界又一特大城市区,让各国在中国科技中享受出行中国便利,由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又提高国际声誉,于国于世界乃两得之举。不止此桥,我国近年建造完备的北斗卫星系统也乃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的中国桥,其强大的定传功能,亲民的功能性质令全世界动容,目前正为各国贡献力量。如此莫不提那在线支付,共享单车等造福世界人民的中国科枝了。正因有这些中国
桥,中国科技才能若千里马尽其才,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桥,联世界共乐中华文化。作为交流沟通之桥,中国桥也乐于分享中华文化,传播中国智慧。无论是前几年兴起的孔子学院建设潮流,还是日渐流行的中国春节,这些都分享着中国智慧,分享于世界文明的中国桥,它们流通世界,丰富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联接世界共享中华文化,共享中国智慧。中国桥,不仅共享中国科技,共享世界以中国文华,它更重要的是联世界同中国共同发展。
中国桥,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正如领袖倡导建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携世界同中国共同发展。中国过去所发出一系列外交政策正是联世界共进的中国桥。共同繁荣者莫如“一带一路”之政案,和谐平等者莫如“五项基本原则”之准则,互利互信者莫如\"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倡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中国不断建设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的重大政策,而在此桥建成运行中,中国也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中国桥,不仅利己且享外,不仅发展了本国更带动世界共进,中国桥也在共享中国科技,分享中国文化,共享中国也成为中国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
中国桥,联世界共进,在当今世界之林,成为一道不可或缺的亮丽的风景!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给材料的作文,首先应全面分析所给材料。材料主要介绍的事物是桥,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桥的定义,是沟通与连接的纽带;第二部分是桥的种类,\"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第三部分是桥的作用,使人到达彼岸,使人成功,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世界和谐,增进相互理解,彼此认同等。这也给写作提供了思考的角度。针对桥的定义,我们应关注它沟通与连接的作用。针对有形的桥,我们可以通过桥的结构、建造、历史、发展种类等抒发有关桥发展的迅速,质量高超、方便等方面的感慨,通过桥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发展来突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力量;针对无形的桥,“无形的桥”可有多种理解,指的是虚化的桥,有考生的独木桥,有因特网的信息桥,有人与人的心灵桥,连接海外游子与祖国的思乡桥,海峡两岸的血脉桥等。可以写“连心桥”“爱心桥”“命运之桥” “人生之桥”“亲情之桥”“发展之桥”等等。 立意: 以桥喻人际关系 以桥喻发展
以桥喻沟通交流的意义
桥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发展的力量 桥,中国形象 素材:
桥承载了国人的信念与自信:港珠澳大桥历时数十年,自主研发开拓创新。总工程师林鸣言:“桥的责任在于承载,而人的责任在于担当。”潜心摸索,负重前行,开创世界奇迹。总设计师孟凡超道:“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弄潮儿,就看你愿不愿意随时代大潮,接受层层大浪淘沙。”中国人迎难而上,接受时代考验,跨越海洋建设大湾区,向世界展现开放的决心。桥承担了大国的责任与梦想。三横五纵高铁是桥,中国速度驶向远方;华为5G通讯是桥,穿越电缆贯通全球;一带一路战是桥,与世界人民同心共筑,共享发展红利。中国的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尽展现于这桥之上。跨山海长桥,中国有信心筑时代辉煌。
桥于人民,是连接道路,便捷生活的要道,也是延续情感的绸带。雪山连绵的青藏之地,那条蜿蜒盘旋的“天路”,近一半里程以桥代路,贯穿东西,开辟了藏族人民的新生活。这桥不仅是他们的行路之需,更是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必要建设。屹立长河之上的赵州桥,几千年风雨不倒,其拱桥之新向世界展示人民的智慧与才干,民族自信的骄傲与荣光。跨越崇山峻岭,使桥上车水马龙,来往不息,见证时代物质的发展,感情之维系。
中国桥是一座和平桥。君子和而不同,中国的和平面向世界,愿与诸位携手共进,创造美好幸福的未来!我国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实现各国的发展交汇点,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古有鹊桥联系爱情,今有“一带一路”联系世界。张骞出使西域,实现了汉朝与少数民族的和谐;郑和七下西洋,实现了明朝与邻国的和谐;而今的中国推行一带一路,亦将促进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中国愿以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精神,构建和谐中国桥;亦以河出伏流,一泄汪洋的精神,增加信任与理解,加强密切联系,促进共同繁荣! 中国桥是一座梦想桥。生物学教授钟扬曾言:“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中国曾经历数千年风雨洗礼,却不曾倒下,是因为中国的梦想如同烛火般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港珠澳大桥承载着中国的梦想与希望,是夜空中闪闪发亮的指明星。林鸣总设计师评价道:“这是中国与世界的融汇点”。意义非凡的港珠澳大桥不仅联系了中国整体,亦是各国与中国沟通交往,实现共同梦想之桥。 结构层次:
文章布局谋篇合理。全文围绕“中国桥,联世界共进”这一中心,分“中国桥,联世界共享中国科技”“中国桥,联世界共乐中华文化”“中国桥,联世界共进中国发展”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有章有序,结构清晰完整,表意顺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