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砼坝接缝灌浆质量控制

来源:九壹网
三、混凝土坝接缝灌浆

(一〉关于工序的质量控制妾点

(1)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必须按设计规定的程序进行。

〈2〉混凝土坝接缝灌浆,各灌区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并取得准灌证后方 可进行。

1〉灌缝两侧及顶层盖重混凝土的温度,必须达到设计规定的数值。 2)接缝的张开度不宜小于0.5mm。

3〉除顶层外,灌区上部宜有9m以上的混凝土盖重。 4〉混凝土龄期应大于6个月。5〉灌区密封,管路畅通。 (3〉混凝土坝坝块内应埋设必要的测温、测缝仪器。

(4〉同一坝缝,上一层灌区灌浆工作应待下一层灌区灌浆结束14天后进 行。同一高程,各相邻灌区应尽可能采用多缝同时灌浆方式,但也可采用逐 区连续灌浆和逐区间歇灌浆方式。逐区间歇灌浆的间歇时间应不少于3天。 当逐区连续灌浆时,如灌区间的中断时间超过8h,则间歇时间也应不少于3 夭。

〈5〉岸坡接触灌浆可采用钻孔法或预埋管法,其要求可参照本章有关规 定执行。

〈二〉灌浆系统布置的质量控制要点

(1)为保证接缝灌浆质量,各条缝面应划分成若干个封闭的灌区。一个 灌区的高度以9~12m,面积以200~30Om2为宜。 〈2〉灌浆管路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便于浆液均匀地、自下而上地灌注到整个缝面上。 2〉灌浆管路与缝面畅通。3〉管口尽量集中。 4)管路最短,弯头最少。

(3)每个灌区的灌浆系统,由进浆管、升浆管、配浆管、出浆盒(出浆槽)、 回浆管、排气槽、排气管以及止浆片组成。 灌浆管路可采用塑料拔管或预埋塑料管、铁管。

(4〉缝面预埋出浆槽或出浆盒,应布置在键槽面易于张开的一边。出浆 槽的问距以1.5m为宜。出浆盒应呈梅花型布置,每盒担负灌浆面积宜为 5m2。灌区底部一排出浆盒可适当加密。 (三)灌浆系统加工、安装与埋设的质量控制要点

(1)灌浆管路的型式、尺寸,应按设计图纸加工,要求管子顺直,管路畅 通。

(2〉采用塑料拔管或预埋塑料管时,加工应满足下列要求: 1〉拔管应用软管,埋管应用硬管。

2)三通、弯头可采用厂方标准件或自行焊制。管间连接采用塑料焊接器 焊接,焊后应进行受力检查,防止假焊。

3)充气拔管封头,采用热压模具加工成圆锥形,充气接头应用压紧联结 方式。

4〉拔管充气24h后检查,无漏气现象时方可使用。 〈3)采用预埋铁管时,加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混凝土浇筑快的尺寸有变更时,管路应按现场放样尺寸进行加工。 2)管上开孔必须使用电钻,所有焊口应严密,无砂眼,并应清除管内渣 屑。

3)进、回浆管、升浆管弯曲段的加工,不得烧焊,应用弯管机加工或用弯

管接头、三通、丝扣连接。

(4)止浆片,出浆槽(盒)及其盖板、排气槽及其盖板所用材料的质量、规 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止浆片宜优先采用塑料板,也可采用镀铮铁板、黑铁板,其宽度为25~ 30cm,塑料板厚度3~5mm,镀铮铁板厚度不应小于0.8mm,黑铁板厚度不应 小于1.0111m。止浆片搭接长度不得小于4cm,并应双面焊接。金属止浆片应 作防锈处理。

出浆槽(盒)盖板和排气槽盖板上,应焊细拉筋与后浇混凝土连成整体。 〈5)灌浆系统所有管路、部件加工完成后,均应记录,经检查合格,方可运 送现场安装。

〈6)采用预埋铁管时,安装、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安装灌浆管路、出浆槽(盒〉、排气槽、止浆片等,应在模板立好之后,先 浇块混凝土浇筑之前完成;出浆槽(盒〉盖板、排气槽盖板则在后浇块内安设。 工序不得颠倒。

灌浆管路应尽量避免穿过接缝,否则必须加伸缩节。

2)出浆槽(盒),排气槽四周应与模板紧贴,安装牢固,以防先浇块浇筑时 砂浆流入。槽〈盒〉盖与槽(盒〉应完全吻合,并加以固定,四周应予封闭,防止 后浇块浇筑时砂浆流入槽(盒〉中。

〈7〉为保证基础灌区底部密封,应特别注意底层止浆片的埋设质量。 (8〉预埋铁管管路系统安装完毕,应通水检查,合格后方可浇筑先浇块混 凝土;先浇块浇后应立即通水检查,拆模后应对出浆系统作检查,合格后方可 浇筑后浇块混凝土;后浇块浇后3天,应对该灌区预埋灌浆系统作全面通水检 查,直至合格为止。

(9)为防止管内锈蚀和冰冻,通水检查后,应以压缩空气〈去泊〉将水吹 出。进口处风压不得超过0.2MPa。

(10)灌浆系统外露管口长度不宜小于15cm,离宽缝或廓道底板高度不宜 小于80cmg管口应有丝扣并加堵密封,防止污物进入或压住管口。 为防止管口名称混乱,应将管口注清并记录编号,且宜统一选择不同管 径和涂色,以示区别。

(11)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督促施工单位设专人值班,负责下列检查 及工作:

1〉保护仓面中的灌浆管路不受损坏。

2)确保止浆片四周混凝土震捣的密实性。J i ajk 3)防止混凝土震捣时出浆槽(盒)产生错位。ti

4〉后浇块浇筑前,应将灌区先浇块的缝面用风水冲洗干净,并宜在震捣 部位上方60cm高的范围内采取措施,防止了占污缝面。 (四)灌浆前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要点

(1〉灌浆前应测定灌区的缝面张开度,并作记录。

〈2)为查明灌区密封情况,应通水进行灌区封闭检查,通水压力一般为灌 浆压力的80%。

〈3〉为查明灌浆管路及缝面通畅情况,可采用\"单开通水检查\"办法。通 水压力一般为灌浆压力的80%。当管路单开流量小于25L/min,应根据具体 情况加以处理。

(4)各灌区灌浆前,管路及缝面必须充水浸泡24h,然后用风〈去泊)、水轮 番冲洗,直至各管口回水澄清为止。冲洗水压力不宜超过灌浆压力的80%, 风压力一般不宜大于0.2MPa。

(5)灌浆前应进行一次预灌性压水检查,其压力等于灌浆压力,并记录灌 区渗漏、缝面增开度和灌缝容积等情况。 〈6)有关缝面应根据需要装设变形观测仪表。

(7)在需要通水平压的灌区,应做好通水平压的准备工作。

(8)在管路缝面冲洗过程中,止浆片漏水或混凝土局部漏水时,应采取嵌 缝等有效措施加以补救。

(9)一个灌区中,两根排气管不通或其中一根不通,均应补钻排气孔,恢 复排气通路。

〈10)当进浆管,回浆管堵塞或局部堵塞时,应用风水联合冲洗,力争恢 复。若无效,可采用打孔、掏洞,重新接管等方法,恢复管路畅通。 〈11〉当全部管路系统堵塞,难以疏通时,应全面补孔。钻孔布置应由设 计与施工单位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商定。斜交缝面的钻孔深度应穿过缝面30 ~50cm。

(五)灌浆施工的质量控制妾点

〈1〉灌浆压力或灌浆过程中缝面允许的增开度必须符合设计规定。灌浆 压力以排气管管口压力为准。灌浆过程中,如排气管被堵塞,应以回浆管管 口相应压力控制。

〈2〉在灌浆过程中,处于相应高程的未灌浆的邻缝灌区应根据需要观测 变形。如需通水平压,平压的部位及压力应符合设计规定。灌浆压力消除后 平压即可结束。

〈3〉接缝灌浆浆液的水灰比分为321、121、0.621(重量比〉三级,有条 件时可采用0.521的浓浆。

〈4〉浆液水灰比变换原则:开始灌注321浆液,排气管出浆后即转入121浆液灌注。当排气管出浆浓度等于或接近进浆浓度时,或当121浆液巳灌

入一定数量(约等于缝面容量)时,改用最浓级浆液灌注,直至结束。通常情 况下,一个灌区的总灌浆时间不宜超过6h。

当缝面张开度大,管路畅通时,可用最浓级浆液灌注。(5〉为了尽快使浓浆充填缝面,灌注过程中,排气管应间断放浆。原则上

要求稀浆多放,浓浆少放。放浆时,应经常测定浆液比重,对于弃浆数量也应 记录。

(6)当最浓级浆液灌注一定时间后,排气管出浆浓度达到最浓级浆液,排 气管口压力或缝面增开度达到设计数值,缝面吸浆量小于0.4L/min时,持续 2Omin,灌浆即可结束。

(7)当排气管出浆不畅或灌浆过程中被堵塞时,在jl阪灌结束后,应立即用 最浓级浆液对排气管进行倒灌,其结束标准与〈6〉相同。

〈8〉灌浆结束停机前,应先关闭各管闸阀,然后停机。闭浆时间不宜小于 8h

〈9)灌浆过程中如发生外漏,轻微者,可任其自行封堵,严重者应堵塞处 理。如堵塞无效,可采用浓浆、降低压力等措施加以处理。

〈10)灌注中,发现上层灌区串浆时,可采取并灌措施。在无条件并灌时, 上层灌区应通低压循环水,持续到灌浆结束,循环回水澄清为止。 (11〉灌注中,进浆管路堵塞时,宜先打开所有管路放浆,然后在控制增开 度不超过设计允许值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灌浆压力进行灌注。若无效,应立即 换用其他管路进行灌注。

(12)灌浆过程中,因停水、停电、机械故障等原因被迫停灌将影响灌浆质 量时,应立即用清水和压缩空气冲洗管路、缝面,直至回水澄清为止,并再作 一次压水检查,然后重新灌注。 〈六〉工程质量检查委点

(1)各灌区的接缝灌浆质量应根据施工记录,质量检查成果,从下列十个 方面综合评定z

1)灌浆时坝块温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iUA与L 2〉灌浆管路及缝面通畅情况。习'1口':' 3)灌浆作业情况。1喃

4〉灌浆结束时的排气管出浆浓度、灌浆压力或增开度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缝附情况

6〉使用的水泥材料细度、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7〉灌浆前、后接缝张开度的大小及其变化。

8)钻孔取心和压水检查成果,孔内探缝,孔壁摄影和孔内电视成果。 9〉缝面槽检成果。..

10〉灌浆前后物探成果。圃'iE

(2〉钻孔取心、压水检查和槽检工作,应选择在有代表性的灌区进行,重.. 点放在质量可能较差的灌区。..

.具体检查部位、标准由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确定。一….

〈3〉检查工作应在灌浆结束28天以后进行。孔检、槽检结束后应回填密.. 实。..

(4〉钻孔或槽检的岩心,应做有关力学试验。对于质量检查资料,包括孔.. 内探缝、孔壁摄影及孔内电视资料,应妥加保存。..

(5〉坝体接缝灌浆工程的灌区合格率在80%以上〈为避免不合格的灌区.. 过分集中,对于纵缝,每一坝段的灌区合格率不应低于70%),即可认为合格。圈圈 其余不足20%的灌区,其合格标准可适当放宽,如用压水检查,其指标值不宜.. 超出设计标准的1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