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生儿窒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诊治

来源:九壹网


新生儿窒息引起心源性休克的诊治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并发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诊治。 方法 150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儿,纠酸扩容,重症使用呼吸机治疗,同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营养心肌,改善心肌功能,对于其他系统功能衰竭进行对症处理,统计治疗后患儿的临床表现、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胸片及心电图变化情况,临床分3级进行评估疗效。 结果 150例患儿显效78例,占52.00%,好转58例,占38.67%,无效14例,占9.33%。 结论 采取适当措施诊治新生儿窒息并发心源性休克,能够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标签: 新生儿窒息;心源性休克;

新生儿窒息引起休克是新生儿期的常见急症,新生儿窒息时缺氧是并发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病因。救治新生儿窒息,抗休克是一个重要环节,临床上对心源性休克的正确判断及其准确诊治是影响到患儿预后的关键所在[1]。本研究将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我院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窒息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儿,共150例,在本院出生的患儿105例,在外院出生的患儿45例,由自然分娩的患儿有95例,剖腹产的患儿有45例;其中男性患儿有78例,女性患儿有72例。胎龄≥37周的患儿有86例,胎龄8.0 kPa,PO21 mL/kg。同时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并有效调节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治疗后,加用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临床上常用的此类药物有: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抗胆碱能药物,如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药物。

(4)呼吸支持:治疗的同时需严密观察新生儿呼吸情况,进行必要的呼吸支持,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休克患儿呼吸困难状况,改善肺循环障碍,减少肺泡渗出,减轻心脏后负荷,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功能。临床以新生儿出现如下症状时给与患儿呼吸支持: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浅慢或呼吸暂停等呼吸衰竭症状;血气PaCO2>8.0 kPa (60 mm Hg),吸入500 mL /L氧时PaO21℃、毛细血管的充盈时间延长,根据皮肤颜色、四肢温度、皮肤循环情况、股动脉搏动、血压等项可以评估新生儿病情程度;分析有无心脏的原发病,心源性休克常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比如心脏增大、肝脾大、呼吸困难、心率快、出现奔马律,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有异常。

诊断明确,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这是抗休克的关键所在,总的治疗原则是及时正确的复苏,保持有效通气,改善心功能和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注量,改善

细胞的代谢,防治器官功能衰竭,注意积极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对于失血引起低容量性休克,应尽快输血,窒息新生儿休克均有心肺功能受损,治疗重点应放在恢复和改善心肌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盲目地快速扩容。应在严密血流动力学监测下积极开展各项抢救治疗,纠正低血容量,合理地应用多种血管活性药物和利尿剂,纠正水电解质及酸堿平衡失调,建立有效的改善供氧治疗,治疗原发心脏病。具体包括:在分娩前要做好可能出现的复苏准备,急救必须及时,动作迅速准确,避免发生相关损伤,轻度窒息以保暖、清理呼吸道、吸氧为主,重度窒息在以上处理的基础上,予以纠正酸中毒、肾上腺素强心治疗,氨茶碱解痉治疗。对症处理,抗感染,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负荷,保温,将患儿置于温室中,使体温升至35℃后,送入预先加热的暖箱内,在24 h内恢复正常的温度;纠正休克,要积极扩容,轻症输液,输液量不宜大,输液速度不宜快,心源性休克并发的新生儿,对待其更需要注意此点,同时在扩容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血管活性药物,但同样用量不宜大,适度扩管即可。病情严重的新生儿要及时纠酸,通常使用碳酸氢钠溶液静滴,休克时的酸中毒主要包括乳酸中毒、酮症酸中毒、肾性酸中毒等,应用碱性药物疗效是有限的,应避免应用过量的碳酸氢钠,以免纠酸过量转为代谢性碱中毒,一般补充血容量即可以改善酸中毒,纠正缺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微循环,保证热量的供应,对减少乳酸血症及丙酮酸血症很重要。针对于新生儿窒息复苏,采取呼吸支持治疗,新生儿人工通氣可用气流通气式气囊、自动充气式气囊等,行正压通气,但要在出生后即刻行口腔和鼻腔吸引,保持气道通畅。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时推荐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的比例为3∶1,只在有效通气与胸外按压无效时,考虑使用肾上腺素,直至终止抢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